答案: C 9.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 ②苏联生产的新产品质量较差 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 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由“……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说明工人生产积极性并不高,①理解错误;“……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说明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差,排队购物(甚至不由自主地)说明当时苏联生活消费品缺乏,而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②③④的理解均正确。 答案: D 10.(2011•山东潍坊模拟)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 B 11.(2011•哈师大附中高一检测)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界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解析: 解题时应首先把握丘吉尔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斯大林时期俄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然后再考虑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或经济体制及其作用。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工业国。 答案: B 12.(2011•江苏南京二模)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忽视了民生( )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 由“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知斯大林模式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由“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和“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可知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中的“持续发展”的表述显然错误。 答案: B 13.“虽然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这是对二战后苏联哪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评价( )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由于他仍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经济改革失败。之后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最终宣告失败。 答案: D 1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推行“新经济体制”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