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人民版必修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2.《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3.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6.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 7.读图5,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8.“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9.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11.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12.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 ) A.西汉 B.东汉 C.北宋 D.元朝 13.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