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汇集整理《高二语文测试题:历年高二语文试题精选(3)》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蹩进(bié) 老鸨(bǎo) 悚然(sǒng) 打烊(yàng) B.窗棂(líng) 城垣(huán) 咂摸(zā) 惫懒(bèi) C.懵懂(měng) 钟馗(kuí) 敕造(chì) 租赁(lìn) D.庇佑 (bì) 辎重(zī) 嫠妇(lí) 愀然(qiǎ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等闲之辈 恬退隐忍 万马齐喑 掎角之势 B.酾酒临江 土崩瓦解 碎琼乱玉 敛声屏气 C.荒诞不经 自惭行秽 面面相觑 鞠躬尽瘁 D.提纲挈领 投机倒把 兴高采烈 沸沸扬扬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求知识、作学问上,贪得务多,细大不捐,自古就誉为美德。看来,“贪”什么、“得”什么,才是问题的要害。 B.销售商当初承认有质量问题,双倍赔款,如今顾客找上门,他们却打退堂鼓,死不认账。 C.中国加入WTO,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 也给许多部门和企业带来了危机,这是不容置喙的。 D.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春天,在 这片土地上,我用细瘦的胳膊,紧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头,磕绊着我的犁头和我成倍的体力。 B.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表示,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管理。 C.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 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阔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D.在校园招聘会中,综合大型招聘会是为了企业展示形象,专场小型招聘会则是为了企业选拔人才。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轨迹:古代神话(汉以前)——志人志怪小说(魏晋)——传奇(唐)——话本小说(宋元)——拟话本小说(明)——长篇章回小说(明清) B.《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合称“四大奇书”。 C.“三言”是指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D.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名篇有《欧也妮?葛朗 台》、《高老头》,他的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 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 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6、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三、(9分,每小题3分)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 ,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 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9、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 :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10、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来源:学科网ZXXK]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情止于忠孝”的传统 。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第Ⅱ卷(117分) 四、(28分) 1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2分)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 ③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4分) 13、阅读下面诗句,然后回答问题。(6分) 葬花吟(节选)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1)以林黛玉为陈述对象,叙述第一、二句所描绘的情节。(2分) (2)结合林黛玉的身世遭遇,说说你对“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句诗的理解。(4分) 14、填空(14分) (1)《陈情表》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2)被称为“古今贤相中第一人”诸葛亮被后人称为______,曹操被称为_______,关羽被称为_________。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余音袅袅_________,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五、(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①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筋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一些古钟、傩面、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然写不出东西来。白日里,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②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部都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的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的文字放纵。因此,我没在房子里写过一行字,仍然在原先那间胡乱堆满图书的书房伏案而作。 ③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有在想起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④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常长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记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⑤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的意义。它实际上是我书房的一部分。 ⑥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⑦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个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 ⑧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15、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请依据本段文字解释作者这么说的原因。(2分) (2)请简要赏析“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的意义。它实际上是我书房的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2分) 16、作者在文章中浓笔重彩地对木屋花房进行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17、文章第④自然段,作者刻意描写了花房里的一个画面。请简要评价这样写的好处。(4分) 18、作者为什么将文章命名为“书房花木深”?请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6分) 六、语言知识运用和表达(11分) 19、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20、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4分)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再如,_______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分) 根据下列要求为漫画《孵蛋图》配上一段文字。 要求(1)能够揭示漫画的寓意;(2)句式整齐,有讽刺意味;(3)20-40字。 七、作文(60分) 以“车站”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微型小说,要求: (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反映出积极健康的小说主题; (2)精当的选材,精巧的结构; (3)简洁生动的语言,字数不少于800字。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二语文答案 14、填空(14分) (1)、李密 (2)、智绝、奸绝、义绝。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不绝如缕,泣孤舟之嫠妇 (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15、(18分) (1)(2分)①作者处在用木头搭成,虽然鲜花罕有,但却四处是绿叶的木屋里,会感到一种自然气息; ②松木味道与植物清 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这样的环境使心灵松弛,无法写作。 (2)(2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描写过渡到阐发作者感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