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荆轲刺秦王》课文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8-11-17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又向北进军攻城略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①王翦破赵:事在公元前228年。②略:掠夺,夺取。)[文章开始用简洁的语言交代“行刺”发生的背景,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定下了悲壮的基调。]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①荆卿:荆轲。卿,对人的敬称。荆轲,卫国人,游于燕,燕处士田光将其荐于燕太子丹,二人商定行刺秦王之事。②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④长侍:长久侍奉。⑤足下:对人的敬称,相当现在的“您”。)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来向您请示了。假如现在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①微:同“非”,无,没有。②谒:请求,禀告。③信:凭信之物。)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①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原名桓齮,秦国重要将领,因兵败得罪秦王,逃到燕国。於期,wūjī。②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③金:当时以铜为金。④邑:封地。⑤督亢:地名,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⑥说:同“悦”,喜欢,高兴。)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①长者:年尊德高的人。②更:ɡēnɡ,改变。)[第二段通过语言对比描写,刻画了在危难关头燕太子丹和荆轲的不同形象。太子“恐惧”,心急如焚,却又心无长策,唯知催荆轲启行。“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除表现他的惊皇失措,还婉转含蓄,微带对荆轲的责难。荆轲在此危难之际,则沉着冷静,计虑深远。“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行刺秦王的前提是必得接近秦王,接近秦王必得秦王信任,要取信秦王,必有足够分量的信物。信物是什么?燕太子既未思考,也浑然无知,荆轲则计虑深远,成竹在胸。对比中看出燕太子丹识见短浅,心急浮躁,而荆轲则勇而多谋。要燕太子丹交出督亢地图,尚属不难;要其取樊於期首级则非同儿戏,太子必会“不忍”,所以荆轲一直秘而不宣,直至太子心急如焚,山穷水尽之时,才提出这个建议,可见他老谋深算,城府很深。作者写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写行刺缘起。秦军压境,燕太子惊慌,催促荆轲启行刺秦。荆轲提出必取樊於期头以为信物,燕太子不忍,故事顿起波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①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②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另解,戮没,杀死,即满门秒斩。没:同“殁”,死。)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樊将军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①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荆轲说:“我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①善:副词,好好地。②把:动词,握,抓住。③揕:zhèn,刺。④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指燕太子丹在秦为人质受秦王羞辱一事。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欺侮。)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己抹了脖子。①偏袒扼腕: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边臂膀,一只手紧握另一支手腕。这是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②切齿拊心:上下牙齿咬紧挫动,搥打胸脯,这里形容非常悲楚痛心的样子。拊,fǔ。)[第三段写荆轲劝樊於期献头。荆轲劝太子取樊於期首级不成,毅然决定亲自游说樊於期献出头颅。劝人心甘情愿主动献头,这是亘古未有的奇事。我们看荆轲是怎样创下了这一奇迹。“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先动之以情,列数秦王罪行,极大地点燃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的仇恨怒火,激起他报仇雪恨的决心,使之“痛于骨髓”“仰天太息流涕”。然后紧承樊於期“顾计不知所出耳”而来,说明有一计,一可报个人之私仇,二可解燕国之祸患,挑起樊於期报仇的欲望和信心,禁不住上前问计。最后荆轲坦诚相告,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愿得将军之首,秦王必喜而善见臣”,一个“必”字说明这首级的极大份量和作用;“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具体说明这个计划如何实施。由此,让樊於期深信计划切实可行,定能成功,必使“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更重要的是,荆轲说这番话,实际上也是现身说法,为除燕国之耻、为报朋友之仇,他舍生忘死,身入虎穴,这是何等可敬可钦的义肝侠胆!樊於期这个有血性的男儿,对此怎不心知肚明,为之感动?于是“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自动献头。作者通过对两人的对话和动作的描写,展示了两个人异中有同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轻生重义,视死如归,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存它。①盛:chénɡ。②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匣子。之,代樊於期的头。)[写太子“伏尸而哭,极哀”,照应前文“太子不忍”。“函封之”又与下文“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相呼应。]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在此之前,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用毒药水淬过它。①徐夫人:姓徐,名夫人。②淬:cuì,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用匕首在人身上试验,只要一出血,哪怕仅仅能沾湿衣上丝缕,人没有不立即丧命的。①濡缕:沾湿衣缕。濡,rú,浸渍、沾湿。)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荆轲刺秦的准备有三:一是信物,二是匕首,三是助手。信物中“燕督亢之地图”易得,故一句带过。“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则采取略写。至于“为装遣荆轲”,诸如准备车马、行装及下文提及的给中庶子蒙嘉的礼物等等,不言自明,则统统省去不写。而对于荆轲劝樊於期献头一事则浓墨重彩,予以详写。助手一事放在下面写。可见,作者从塑造人物形象出发,什么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颇具匠心。]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在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①忤视:正眼看。忤,wǔ,逆,抵触。②为副:作助手。)[写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与其在秦廷“色变振恐”形成对比,说明秦武阳仅有打架斗殴的匹夫之勇,用以反衬荆轲豪杰侠士的大智大勇。]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用他做助手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有赶到,因而停下来等候他。)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留给我们的日期已经到头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①迟之:嫌荆轲动身晚了。迟,用作动词。)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好好活着回来复命的话,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仅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吉凶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未行,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前往。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①反:同“返”。②竖子:对人的蔑称。③不测:难以预料,不可知。④请:表示客气,无义。⑤辞决:辞别,诀别。决,同“诀”。)[“怒叱太子”是一个重要情节。一方面这个情节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士为知己者死,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另一方面这个情节也为下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太子对荆轲“迟之”,“疑之”,“复请之”,因此又重用秦武阳,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所谓病急乱投医,由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不能知人善用,逼得荆轲未遇得力助手就仓皇启行,这就为行刺失败埋下了祸根。]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化装为平民百姓给他送行。①白衣冠,古时为平民服饰,也用作丧服,宋以后才专用作丧服。)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来到易水边,祭过路神,就要上路。①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着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泣。①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被杀。②筑:竹制的乐器。③变徵: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大体相当今西乐的C、D、E、F、G、A、B七调。变徵即f调,是徵音的变调,此调苍凉、凄惋,宜放悲声。徵,zhǐ。④涕泣:哭泣。涕,泪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哭。泣,小声哭。)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①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羽声相当西乐A调。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②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瞋,chēn。)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①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终已, 同义复词。顾,回头看。)[“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序曲,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是本文摄人心魄的场面之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行刺秦王乃绝密之举,所以,送行人员很少,太子及其心腹都著平民之服,微服出行,以掩人耳目。在这苍茫的大地上,寥寥的几个人神不知鬼不觉悄悄送别一个英雄,他将只身探入虎狼之国,完成一次事关燕国乃至天下存亡的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个怎不心情激动!秋风萧瑟,落叶缤纷,易水冰寒,波涛汹汹,在肃杀冷峻的氛围中,英雄荆轲出场了。他祭过天地,慷慨悲歌,发出“变徵之声”,高渐离和着节拍为其击筑,歌声苍凉悲伤,“悲莫悲兮生离别”,送行的人都流下行行热泪,低声啜泣。歌声忽然上扬,“复为慷慨羽声”,英雄心潮起伏,情绪激昂,禁不住高声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时“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个千古留芳的英雄就在这慷慨悲歌之中义无反顾地登车而去,身后扬起滚滚烟尘。这易水送别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勇往直前!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为变徵之声”)--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复为慷慨羽声”)--全景镜头(“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人,真是彩笔如画,匠心独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写行刺准备。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樊於期献头)、预求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樊於期献头和易水送别是重点,作者通过这两个场面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和樊於期的性格特征,也为荆轲失败的悲剧埋下伏笔。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①资:价值、资财。②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③遗:wèi,赠送。④中庶子:近侍之臣。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厚遗蒙嘉”,先用厚礼买通蒙嘉,蒙嘉职位不高,小人见利容易忘义,便于收买;但蒙嘉是秦王“宠臣”,因此得以引见,可见荆轲行事周密。]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蒙嘉替荆轲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①振怖:惧怕。振,通“震”。②比诸侯之列:意思是,燕国愿意同别的被秦征服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比,并,齐。③给贡职:供给贡与职,即进贡纳赋。给,jǐ,供给、供应。贡,进献土产。职,赋税。④宗庙:祭祀祖宗的处所。王室的宗庙是政权的象征。燕王欲奉守宗庙,表示他希望在名义上仍能维持其政权形式。)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燕王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①庭:通“廷”。②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③唯:“希望”的意思。)[蒙嘉向秦王引荐的一番言辞显然是转述荆轲的话。“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愿举国为内臣”,切合当时情势;“恐惧不敢自陈”“使使以闻大王”,符合人物身份;“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以此作为诱耳,迎合秦王心理。这番言词,既表示了对秦王的敬畏惶恐,符合臣服之君的身份,又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不见任何虚伪欺诈,可谓天衣无缝,怎么也看不出破绽。不由蒙嘉和秦王不上当受骗。]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①九宾:外交上极其隆重的礼仪。说法不一。一说九个接待宾客的礼宾人员;一说九种规格不同的礼节;一说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秦王大喜,设九宾之礼。从侧面说明荆轲思虑周密。行刺计划的第一步——“秦王必悦见臣”,顺利实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①奉:同“捧”,两手捧着。②以次进:依次序走向前去。荆轲为正使,在前;秦舞阳为副使,跟随在后。)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全身振抖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哆嗦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①陛:bì,殿前的台阶。②少:稍微。③假借:宽容,原谅。)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就在荆轲走进秦王宫殿,将要献图之时,风云突变,面对阴森可怖的秦廷,面对威严如虎似狼的秦王,年十二就敢杀人的秦武阳竟然“色变振恐”,引起秦大臣一片惊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表现出超凡的智慧,罕见的勇气,挽狂澜于既倒,平惊涛于瞬息。只见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先回过头去平静地朝秦武阳微笑,以壮胆示意,接着又大步上前,从容地向秦王解释,几句话,合情合理,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内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紧张的气氛旋转松弛,最终化险为夷。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充分表现了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现了他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智勇双全、神勇兼备。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形成鲜明对照,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也遥相照应。]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在地图全部打开的同时,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①发:打开。②穷:尽。③见:同“现”,出现。)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身太长,拔不出来,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①引:伸、挣。②绝袖:挣断了衣袖。③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④剑坚:剑插得紧。)[“图穷而匕首见”,荆轲、秦王短兵相接,白刃相见。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干脆利索,一气呵成,作者通过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叙述了双方所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以弱凌强的搏斗。]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①还:通“环”,绕。②卒:cù,同“猝”,突然。)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按照秦国的法律,侍立在殿上的臣子们,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①尺兵:指尺寸之兵器。②郎中:宫廷的侍卫。③陈:通“阵”,排列为阵,列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当荆轲追逐秦王的时候,秦王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双手一起同荆轲搏斗。①兵:兵士。)[这是行刺的高潮,矛盾冲突达到顶点。霎时间,森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荆轲一个人搅得威震天下的秦朝廷地动山摇,天昏地暗,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狼狈不堪的戏剧性场面。这段文字作者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这段文字的精彩之笔还在于,作者在描写这个千钧一发、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之时,竟还能腾出手笔穿插补叙了秦朝法规。这个交代很重要,它看似弛实是张,不仅说明了荆轲为何可以单枪匹马在戒备森严的秦廷横冲直闯,而且更能加剧紧张的气氛,使人感到孤单无助的秦王这一回定是必死无疑了。]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①且:jū。②提:dǐ,掷击。)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大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①负剑:把剑柄朝下,剑身推至背后。古代佩剑长,挂在腰间,不易拔出,推剑于背则易拔。)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①股:大腿。②废:残废,伤残倒地。③引:举起。④被:受。⑤创:chuānɡ,伤。)[眼看着秦王就要血溅龙袍,成为荆轲刀下之鬼,侍医夏无且急中生智,以药囊投轲,荆轲行动因之稍一迟缓,秦王便得以喘息。而近臣又提醒拔剑,大呼:“王负剑!王负剑!”于是,情况急转直下,转瞬之间荆轲由优势转为劣势,秦王拔出宝剑,“断其左股”,荆轲孤注一掷,投出匕首,击秦王不中,最后“被八创”,反而受制于人。]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强行站了起来靠着柱子笑着,然后又倒在地下,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着,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①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簸箕。依古人礼仪,坐当双膝着地,臀部坐于脚跟之上,箕踞是一种做慢不敬之态。②劫:强取、威逼其订立盟约。)[“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是荆轲最后留给读者的英雄形象,作者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宁折勿弯、宁死不屈、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反映荆轲的无限懊悔。原来燕太子跟荆轲谋划,“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生劫未遂,刺杀不成,荆轲一念之差,功败垂成,能无悔乎?]
    第三部分,故事高潮,廷刺秦王。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结尾写荆轲虽死,秦王仍心有余悸,“目眩良久“,从侧面烘衬出上述场面的惊险,秦王思之胆寒。]
    第四部分,末段,故事结局: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反映秦王色厉内荏的本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