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琦君《泪珠与珍珠》教学建议与课后练习解答

http://www.newdu.com 2020-05-07 新东方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考频道整理《高二语文:琦君《泪珠与珍珠》教学建议与课后练习解答》,供高考考生参考,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泪珠与珍珠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一课时自读。应抓住几个要点:
    1.课文开始的几个引文,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思考这几个引文之间的层次关系。
    马区夫人:“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谢冰心:“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一个人应当有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并且越真诚越好。
    白居易:“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
    杜甫:“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关系:递进关系。层层深入。
    2.文中作者对“眼泪”有哪些感触?你怎么理解?(学生讨论)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作者就是属于忧患备尝者之一,所以她的体会最深。
    “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分而又合的喜悦之泪。由于海峡两岸隔绝得太久,台湾的作家们踏上大陆故土时在精神及思想感情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因此引起作家们的思索。“我第一次到大陆……在我的精神上,带来了莫大的冲击。那不是由于海峡两岸还没有来往,在政治上仍处对立的紧张,也不是由于生活上社会制度全然不同所引起的冲突,而是在文化上同时感到又亲切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莫名的情绪,在民族血缘关系上无法否认、在社会现实上难以完全认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见杜国清《山河诗情》)随着与大陆接触的增多,他们逐渐摆脱了生疏感和隔阂感,产生了亲切感和认同感。他们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之中,对大陆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使飘泊、流浪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使蕴积已久的乡愁终于获得了尽情宣泄。在此文中琦君也是抱着相同情感的。所以她写出了回乡所流的眼泪:一种相拥而哭的眼泪。
    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相见时难,对于亲人遭罹磨难的哀痛之泪。
    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亲人相见,欲哭无泪的痛苦。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它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对于亲情欲诉不能的眼泪。
    三、文末写画家的名画,信徒之泪,各有什么深意?(学生讨论)
    一尊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因慈悲而一直流着眼泪。这是慈悲的泪,是高尚的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深怀感恩之心的最最纯洁真挚的泪。泪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泪。
    由于眼泪并非为一己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所以它有如珍珠一样的宝贵。作者感悟了人生的崇高境界。
    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一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应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进而弄清作者珍重的是怎样的感情,并体会文中包孕的人生哲理。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生活经历也不尽相同,见仁见智,谈深谈浅,当属正常。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启发。
    1.提示:
    (1)注意联系课文第5段所涉及的背景(海峡两岸骨肉相离相聚)来体会作者的心情。
    (2)作者写自己亲人的晚境,暗含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2.提示:
    (1)细心体会作者借珍珠的形成要讲述怎样的人生哲理。
    (2)认真思考作者从“观音流泪”的绘画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二 教师应在课堂上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的情况。“评点”应鼓励创见。
    三 此题检测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应用诗语写作。
    高考频道将第一时间发布高考报名信息、高考招生简章、自主招生等考生关注的热点资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