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小结 1.全面深刻理解传统文化。 (1)是什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为什么: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否则,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3)怎么做:①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反之,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既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又反对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 2.无论是发展文化,还是继承文化,都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存在先后顺序,不存在谁轻谁重的问题。 3.区分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热点聚焦 2008年9月22日至30日,国际孔子文化节隆重召开,文化节以"走近孔子,感悟圣城"为主题,是一项融纪念活动、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学术活动、科经贸活动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它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开放、繁荣经济、增进友谊,成为山东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山东的重要平台。 (1)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走近孔子,感悟圣城、同根一脉、共建和谐"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 提示 (1)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走近孔子,感悟圣城、同根一脉、共建和谐",说明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3)①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②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有利于发展山东经济。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