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例探究 ☆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一个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初速为零,先对物体施加一向东的恒力F,历时1秒,随即把此力改变为向西,大小不变,历时1秒钟,接着又把此力改为向东,大小不变,历时1秒钟,如此反复只改变力的方向,共历时1分钟,在此1分钟内 A.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分钟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 B.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分钟末静止于初始位置 C.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分钟末继续向东运动 D.物体一直向东运动,从不向西运动,在1分钟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用 30N的水平外力 F,拉一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 20kg的物体,力 F作用 3秒后消失,则第5秒末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A.v = 7.5 m/s,a = l.5m/s2 B.v = 4.5m/s,a = l.5m/s2 C.v = 4.5 m/s,a = 0 D.v = 7.5 m/s,a =0 3、质量是3kg的木块,原来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受到8N的阻力后,继续前进9 m速度减为原来的一半,则原来的速度是 m/s,木块作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的时间是 s 4、质量是 5kg的物体,在水平恒为F=20N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经过 2s速度达到 2m/s,则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 5、用2N的水平拉力,正好使木块在水平地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现用4N的水平拉力使木块在 2s内速度从2 m/s增加 6m/s,则木块的质量是 . 6、质量为2 kg的物体,在8N的水平力作用下以10m/s的速度沿粗糙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撤去拉力后4秒钟内物体的位移是多少米? 7、一个物体从10m长,5m高的斜面顶端自静止开始滑下,设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它滑到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和末速度。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91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课后你能否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总结一下两种动力学题目的基本解题思路? 点评:布置课外研究作业,发现规律,深入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附录1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而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难点,也是力学中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际问题,特别注意画受力图时,不要多画力,也不要少画力。 力的平衡知识是初中所学内容,在此应注意加强复习。“正交分解法”是非常实用的分解方法,可明确给学生提出。 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必请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可以找一些中等程度的学生回答,在回答问题时暴露出的缺陷更有利于教学。 本节课的例题教学,应尽量使用多媒体或幻灯机,以使达到较好的效果。 附录2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物体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规律、二力平衡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但由于本节课的综合程度较高,特别是对高一学生来说,他们一时不太适应,所以教师在选题时每个题中出现的难点一时不可过多,应循序渐进。解题时要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注意提醒学生每写一个式子,都必须有客观依据,必须从基本公式着手。式子中的每一项,甚至每一个“+”、“-”号,必须有根据,不可想当然,主观臆断。 由于题目分析过程中牵涉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在课堂上可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