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中国怎样成了中国人的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4-30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中国怎样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公元前 7500 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植物驯化中心之一。中国广大的幅员和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许多不同的地区性文化。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期间,这些地区性文化在地理上扩张,它们开始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文化多样性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而交战的酋长管辖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规模更大、权力更集中的国家的形成。
    虽然中国的南北梯度妨碍了作物的传播,但这种梯度在中国不像在美洲或非洲那样成为一种障碍,因为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南北之间既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阻断,也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倒是中国由西向东的大河(黄河、长江)方便了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作物和技术的传播,而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最终使这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而西方的欧洲虽然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地势比较高低不平,也没有这样连成一体的江河,所以欧洲直到今天都未能实现文化和政治的统一。
    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但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这个趋向在文字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产生的一种被充分证明的书写系统,是在华北得到完善,并流传各地,预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的书写系统的发展或取而代之,最后演化为今天仍在中国使用的文字。华北社会向南传播的其他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东西是青铜工艺、汉藏语言和国家的形成。中国的三个最早的王朝一一夏、商、周都是在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间在华北兴起的
    现存的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著作表明,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华夏族的人优越,而华北人也常常甚至把华南人也看作野蛮人。例如,周朝后期的一位作家对中国的其他民族作了如下的描绘:“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
    由华北的这个周王朝建立的或以周王朝为榜样的一些国家,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向华南扩展,最后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了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政治统
    在东亚,中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文字和国家形成方面的领先优势所产生的结果是,中国的创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直到公元前第四个千年,热带东南亚仍然为狩猎采集族群所占据,这些人制造了砾石工具和石片工具。从那以后源自中国的作物、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村居生活以及陶器传入了东南亚。历史上缅甸人、老挝人和泰人的向南扩张使热带东南亚的中国化宣告完成。所有这些现代民族都是他们的华南同胞的近代旁系亲属。
    中国的这种影响就像压路机一样势不可挡,先前的热带东南亚民族在这一地区的现代居民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不过它们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隔绝的状态,确保了它们没有像热带东南亚那样失去自己的语言以及体质和遗传特征。朝鲜和日本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采纳了中国的水稻,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青铜冶炼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文字
    事实上,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是毫无贡献的没有创造能力的野蛮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陶器制造技术,并在粮食生产传入之前很久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靠日本丰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但是,中国的作用仍然是太大了。例如,中国文化的声望值在日本和朝鲜仍然很高,虽然日语中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在表达日本语言方面存在着种种缺点,但日本并不打算抛弃它,而朝鲜一直到 1949 年才正式结束朝鲜文与汉字夹用书写朝鲜语的时代,用本国的字母取代了源自中国的文字
    由于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由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立的文明和建立的政权,中国因此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4. 第段分析了“促成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的“地理因素”,请概述这些因素。
    5. 下列史实与第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中国三个最早的王朝都是在华北兴起的
    B. 华北向南方传播了青铜工艺、汉藏语言。
    C. 华北的书写系统最后演化为今天的中文。
    D. 华北接受了南方的冶铁和水稻栽培技术
    6. 第段引用《礼记·王制》的句子,作用是
    7. 下列不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的一项是( )。
    A. 朝鲜和日本相继采纳了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青铜冶炼术和中国文字。
    B. 日本发明了最古老的制陶技术,利用狩猎、海产资源建立了族群村庄。
    C. 虽然在表达方面存在缺点,但日本至今尚未抛弃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
    D. 朝鲜直到 1949 年才用本国字母取代汉字,结束不用汉字书写的时代。
    8. 第段呼应标题,解释了“中国成了中国人的中国”的原因;文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请概括本文的思路。
     
     
    【答案】
    4. 南北距离较短,而且没有沙漠或地峡的阻断,不影响南北的交流;东西部地形相对开阔平缓,自西向东的黄河长江,其水系用运河连接起来,促进了南北交流。
    5. D
    6. 证明早期华夏族认为中国北部文化比南方优越。 7. B
    8. 文章首先指出,公元前八世纪中国就出现了农作物和家畜;然后从地理因素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南北没有阻隔、东西易于沟通;在此基础上,水稻栽培和冶铁技术等就能较快地传播,造成了中国早期的统一;由于农作物和生产技术先进于周边地区对邻近国家发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得出结论,中国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使得中国在这块士地上成为统一的先进的国家,即“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解析】
    4. 试题分析:通读第段就会发现,文中说“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所有这些”意味着答案要在上文找。上文的内容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说了中国南北方向地理情况,第二层说了东西方向的一地理情况。南北方向的情况是“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阻断”“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东西方向的情况是“东西部之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依据这些信息,应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与第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一项,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可知,D项所说的“华北接受了南方的冶铁和水稻栽培技术”,应属于新事物由南向北传播的情况,故此题答案应为D项。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述文中使用引用手法的作用。一般来说,论述文中引用古代典籍资料,就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因此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引用材料所在的上下文,找出对应的观点。文中引用的《礼记·王制》中的句子是“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在第段,此段的分论点就是“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华夏族的人优越”,由此就可以总结出本题的答案为“证明早期华夏族认为中国北部文化比南方优越”。
    7. 试题分析:文章第段中说“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是毫无贡献”,然后指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陶器制造技术”“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靠日本丰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可见,B项内容说的是日本人对东亚文化的贡献,不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故答案为B项。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梳理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然后概括。文章第段指出“公元前 7500 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第段则阐明了“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第段到第段说的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书写系统”“青铜工艺”等的传播及中国早期的统一,第段到第段,说的是“中国的创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第段进行总结,“中国因此成了中国人的中国”。考生把这些信息稍做整理,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