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http://www.newdu.com 2018-11-17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问题探究
    探讨诗歌主旨,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目的之一。怎样把握诗歌主题呢?现在结合这两首诗进行一些探讨。
    《雨巷》,要读懂这首诗,要品尝出这首诗的情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那位与诗人瞬间相逢又相散的丁香姑娘。怎么破解这个秘密呢?一种方法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据此可以看出那位姑娘是诗人追求的恋人。在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他的第一次爱情,是在1929年前后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的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 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虽然还缺乏根据,但是,诗人早已有了爱的萌发和爱的情愫,这是可以肯定的。因而,对于《雨巷》中所写的那位姑娘,即使算做一种并无“本事”的虚拟,也可以大胆地认为,恐怕其中不乏对于爱的渴求与追索。还有一种方法是联系诗篇创作的时代背景,认为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姑娘,是第一次大革命的象征。这首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诗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革命的洪流,但是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粉碎了他美好的理想。对于这场骤然兴起又突然熄灭的大革命,诗人和当时的许多革命青年一样,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诗中那位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丁香姑娘,正是这种感情的象征。
    《再别康桥》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一般的人根据诗的题目,认定它是抒写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最近有一些人根据徐志摩的生平和诗中的意象,认为它抒写的是与林徽英的一段恋情。《教师教学用书》和谢克强先生认为,这首诗“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是,在普通高中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鉴赏要点”里面却指出: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哪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呢?惜别母校之说经不起推敲,因为诗中已经写得很清楚,诗人来康桥是要“作别西天的云彩”。但如果说其“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似乎过于肤浅。
    我们要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关键在弄明白那“揉碎”了的“沉淀”的“彩虹似的梦”指什么,因为诗人寻的是这个梦,“作别西天的云彩”也就是作别这个梦。
    “梦”指什么?许多人根据“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但我不能放歌”等,认定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一段隐私,也便是他与林徽英女士的那段虽然破裂但却甜蜜的恋情。如果细细地推敲诗人的生平和林徽英女士后来的追忆,应该说这个见解是比较合理的。
    诗人为什么对林徽英的恋情倍感甜蜜?恐怕不能平庸地理解那是因为林徽英才貌双全,主要的还是那种挣脱了封建枷锁之后的自由恋爱的甜蜜。原来,徐志摩的婚姻是不幸的,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父母包办的产物。在他和林徽英热恋的时候,妻子也来到剑桥,于是他处在这两种情感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所以他常常单独地来到康桥,“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的单独的机会。”这是挣脱封建婚姻的枷锁的单独,也是向往自由的单独。在“五四”运动时期,当时的许多青年对自由民主的向往都是从挣脱封建包办婚姻,争取自由恋爱开始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风靡全国,正是这种思潮的反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五四”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普通高中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见解最有深度,的确,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以上是我们对这两首诗的主旨所进行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鉴赏诗歌要注重把握意象,特别是那最能表现主题的意象。《雨巷》描写了许多的意象,有雨巷、丁香,但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意象则是那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再别康桥》描写的意象更多,有康桥、康河、金柳、水草、清潭等、但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意象则是梦。鉴赏这两首诗就要紧紧抓住这两个意象,分析诗歌是如何描写这意象的,从而探讨其蕴含的内涵。
    第二、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诗贵含蓄,忌直白,对于意象的内涵诗人常常用暗示的方法,而不是用直白的方法。因此,对诗歌内蕴的把握就不能只局限于诗歌本身,这里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结合诗人的人生历程,所谓知世,就是分析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雨巷》,我们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丁香姑娘”可以理解是诗人的恋人;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丁香姑娘”可以理解是诗人理想和希望的象征。《再别康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中的那个“揉碎了彩虹似的梦”可能是指诗人与林徽英小姐之间的那段甜密而最后破裂了的恋情,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对这段恋情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他对民主自由的向往。
    以上两个方法,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基本方法。请你运用上述方法,品读下面这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静夜(1)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2)在岸, 
    对月流珠? 
    [注](1)《静夜》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彷徨无定。他常常在海边踱来踱去,独自仰望迷蒙的夜空,从那淡淡的月光中,从那闪闪的星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2)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李商隐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探究思路
    这道探究题,目的是学会从诗歌的学习中归结鉴赏诗歌的方法,然后再将归结出来的方法迁移到对其他诗歌的鉴赏,在如此的反复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的第一节描给了一幅普通的夜景。空中白云团团,月光淡淡,疏星几点,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而又平常。第二节“天河何处?”这劈头而来的一句诗,好似平静的江面上陡然掀起一道冲天巨浪,让人猝不及防。诗人这没来由的惊呼是怎么一回事呢?回过头去细读细想,原来诗人在第一节写的不是“景”,写的是人,是诗人。诗人正久久地在眺望天空,苦苦地寻觅他望眼欲穿的“天河”呢!那“团团白云”遮蔽了他的视线,他只能看到淡淡月光,几点疏星,因此他忍不住惊呼:“天河何处?”诗人为什么看不到天河便如此惊惶呢?下面作了回答:原来,他是担心:“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诗人透过迷迷的海雾,想象着有一位“鲛人”站在海的彼岸,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珠泪。他的心就像大海,感情的波涛汹涌翻滚。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呢?关键要把握好“鲛人”这个意象。
    “鲛人”本是一个令人柔肠寸断的神话故事,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常常是爱情坚贞的象征。唐朝诗人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就抒写了他的相思之苦,热恋之痛。郭沫若心中的“鲛人”是什么呢?我们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吧。这首诗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潮已经过去,新的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在日本留学的诗人站在苍茫的海边,透过模糊的海雾远远地隔海望去,他向往着什么?是隔海相望的意中恋人?是迷雾笼罩山河破碎的神州大地?是他牵肠挂肚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也许都是吧。大海那边的“鲛人”呀,你为什么流泪?你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你为谁落泪?怕在为漂泊异国的游子流泪吧,怕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际流泪吧?仅仅“鲛人”在落泪吗?我们也分明看见了,那个伫立在朦胧夜色下,举目眺望夜空的年轻诗人也已经淌下了一行行热泪。不,那不是泪,那是他用血凝结而成的珍珠啊!所以诗中的“鲛人”可以说是爱的象征,是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爱亲人的象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