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解题,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读完题干,学生茫然一片,不知问题问的是什么,自然,也就不知哪入手思考。2019年高考在即,如何帮助高三生摆脱这种苦恼?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种转化的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顾名思义,转换就是改变或改换。对于文学类文本主观题而言,转换就是改变问题问法或改换问题类型,让问题更明确,思考方向更明晰。同时,作答改换原文表述,让答案要点更简洁明了。据很多资深的老师来看,这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 ![]() 一、审题转换题干问法,去除遮蔽,明确问题指向 有些主观题看上去很玄妙,其实难度并不大,只不过是命题者为了提高审题难度而使用了障眼法。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大可不必惊慌,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转换一下题干的问法,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天嚣》第一道主观题: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谋篇布局”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这道题咋一看很玄乎。但如果冷静地思索一下,不难发现,“渴”是小说着力描写的细节,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将题干问法转换一下:“小说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渴’这一细节?请从小说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或者“请简要分析‘渴’这一细节对小说构思的作用。”经过这样一转换,题干问题指向明确了,学生解题的信心也就增强了。 转换题干问法是除去题目遮蔽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题干较长的情况下,这一方法有时起着拨云见日的作用,能为我们扫除题目中的层层迷雾,又如散文《玉石城缘》最后一道主观题: 4.文中最后一段写到“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你的人生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考生要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首先就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其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而“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恰恰是一个富有哲理内涵的含蓄句,缺少社会发展哲学观念的考生往往就被这“迷雾”遮蔽了双眼,迷失了问题的方向。 其实,放在文本的语境中,这句话要表达的观点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每个社会个体得到发展,而社会个体的发展是以社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据此,这道题实际上是要让考生谈社会发展与个体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去除了遮蔽之后,这道题就变得简单了,在明确了问题指向后,学生解题的信心也就有了。 二、思考转换问题类型,化难为易,明晰答题方向 有些阅读题问题很明确,但题却不好答,不容易答,因为问题本身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小说阅读句段落的作用。 小说句段的作用首先取决于它所在位置,在开头和结尾作用显然不一样。更主要的是,小说句段的作用要视它的内容而定,而句段的内容往往又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从表达方式看,有侧重于描写的,有侧重于叙事的,有侧重抒情议论的,或兼而有之;从对象上看,有的侧重景物,有的侧重人物,有的侧重于事件或兼而有之;从与全文关系看,有的是引子,有的是插叙,有的又是补叙。 所以回答小说句段作用这类主观题,一般需要依据内容特点,将句段作用转换成情节、人物、环境描写及相应的在全文的结构作用。如四川成都七中2018届高三上期10月综合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有这样一道题: 5.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学生解答这道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小说第二段较长(全文中最长一段),这对学生解题信心是一个挑战。其次,这段文字涉及内容较多,表达方式多样:有景物描写,有人物关系介绍,还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表达方式有概述交代,也有细节描写。这也使解题难度增加。 面对这样一道高难度的题,学生该如何打开思路?其实,如果我们能教会学生转化的策略,让学生先给这段文字分层,分别找出文段中哪些内容是概述交代,哪些内容是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哪些内容属于人物关系介绍,哪些内容聚焦老人心理。分层之后,笼统意义上的段落作用就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情节(概述交代)、细节描写及其结构效果方面的作用。这时,再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这样一来,该题难度得到化解,解题方向自然也就明晰了,学生解题的畏难情绪化也就消失了。 三、作答转换文本表述,删繁就简,明了答案要点 散文阅读常考一类主观题,即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这类题一般都能在文本中截取到答案要点,但有时因为表情达意的需要,或是出于文采的考虑,抑或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使然,文本语言表达的含蓄蕴藉,曲折婉转,如果完完全全截取原文语句作答,则答案要点繁杂冗长,不符合简洁明了的答题要求。这时,我们就需要用上转换的方法,在原文中筛选到符合题干要求的对应语句后,转换文本表述,删繁就简,提取归纳答案要点。还是以散文阅读《玉石城缘》为例: 2.简要概括石墙给予了作者哪些人生启示。 文本前三段主要是写自己“梦想死掉了”,母亲帮我请了长期病假,我“由公交车带着,绕着这个城市不停地转”,走进小巷,看到了石墙。第四段开始,写石墙给我的人生启示。这些启示主要分布在文本的第四自然段: 他教会了他们(他的子民)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 第六自然段: 就像石墙不会低头看他身下的大地一样,我知道我的方向在我的前方。只要我的眼里还有蓝天白云,我身下的大地就可以永远的安心。 第八自然段: 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所以在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再把梦想作为牺牲的代价。 这些人生启示表达的十分含蓄蕴藉,作为散文,这样的表达含蓄委婉,富有诗意和文采,是必要的,但我们回答问题无须这样委婉含蓄地表述。而且,如果直接将截取这些语句作答,答案要点繁琐啰嗦,不合题干“简要概括”的答题要求。这时就需要我们转换表述,简洁明了地陈述这些人生启示。这样,我们就可以转换一下表述,第四自然段的人生启示就是: ①石墙教会人们要坚强,要有理想,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第六自然段的人生启示是: ②要向前看,目光要远大,要有乐观的心态。 第八自然段的人生启示是: ③要发展自我,坚守梦想,要把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生命的价值。 显然,转换之后,答案既得简洁明了,也不违背原文意思。这种方法和策略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解题中大有用武之处,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而,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加强训练,使之转化成学生解题的一种自觉意识。 总而言之,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解题而言,转换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能力。掌握好这种策略和方法,会让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变得更轻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