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一)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获得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乐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作朴素天真的腐化剂。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情感,才可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下去,便是一种损耗。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另一部分受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尽量得到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美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提及的诗、礼、乐,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形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是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必须怡情养性,而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许多人把自己置于忙碌的生活中,认为世间一切美好可能只局限于肤浅的认知上,甚至嫌生活烦闷无聊,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就剑走偏锋,将低俗、无底线等言谈举止当作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还洋洋自得,沾沾自喜,自诩是“世外高人”。但真正的艺术家却比我们一般人要更准确、真挚、敏锐地把握住世间的美。我们“见”不着的美,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真正的美,还能说得出其中玄妙。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带来“源头活水”,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甄别美丑,引人向上。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材料二: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直到20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情感教育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这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的。而美育所激发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因为它是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谐展开的整体心理过程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王国维则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的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的观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摘编自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力求使人在这三方面和谐发展,从而获得完美的生活。
    B.我们古代儒家在美感教育的认识上和柏拉图的观念是相同的,认为善与美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C.真正的诗人能发现平常人看不到的美,读者可以借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美,从而感到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D.西周已经将礼乐纳入教育之中,“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用以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中运用喻证法,以园丁扭曲草木本性的事例,论证失去美育,将使人们畸形发展,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B.朱熹《诗集传序》中描述西周时期诗乐盛行,民风井然,说明西周时的统治者最早意识到美育对百姓的教化作用。
    C.王夫之“日生日成”说,肯定人可以通过后天养性提高人格修养,这和中国现代美育观倡导的观念有相通之处。
    D.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并没有过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美育”阐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涵盖美和善,其目的是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是实现德育的工具,地位仅次于德育。
    B.美育离不开情感教育,必须通过动之以情的方式来实施,其效果是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
    C.美育是通过艺术等审美活动来改变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从而培养具有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的人。
    D.美育是借助艺术等手段,通过打动人们的情感、滋润人们的心田,从而达到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一种活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如今,在所谓“流量至上”“眼球经济”的驱使下,一些人为了出名,为了牟利,故意以低俗的、肮脏的言论和行为博眼球。你如何看待这种“审丑”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材料中的美育观来谈谈你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窗花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忆起了她的劳动岁月,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里
    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的,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
    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选自《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写红窗花充满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了窗花的文化内涵。
    B.新婚的年轻人、姑娘、学生、老人张贴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C.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魅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B.第三段中通过对奶奶剪窗花时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C.文章在表现胶州秧歌人物窗花的栩栩如生时,运用通感手法,化静为动,写出自己的陶醉之情,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
    D.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美好与幸福。
    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9.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但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着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奉使河东。凡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兵之始乱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日诛之。修曰:“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脱一郡不从,为变不细。”弼悟而止。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垄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修以为:“横垄功大难成,虽成将复决。六塔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博等必被其害。不若因水所趋,增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宰相陈执中主昌朝,文彦博主仲昌,竟为河北患。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犹迁延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鹜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干世。笃干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1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B.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C.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D.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冠,也称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可以取“字”。
    B.西京,是封建王朝国都的“京号”,北宋朝代实行两京制,将开封称为西京。
    C.品服,是古代官吏穿的公服,颜色、形制、质地各不相同,以表明品级和尊卑。
    D.贡,指贡士,古代地方向朝廷举荐人才;举,指乡举里选。贡举,泛指科举考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力纠当时文风,态度坚决。他曾利用主持科举的机会,对凡是写“太学体”的士子都不予以录取,这些人就聚集起来围堵他,然而考场文风由此得以改变。
    B.欧阳修为人率直敢言,不顾利害。范仲淹被贬后高若讷落井下石,欧阳修写信指责他不知羞耻;陈执中被谏官批评后未及时引退,欧阳修上疏批评皇帝包庇他。
    C.欧阳修仁民爱物,处事有远见。他出使河东时,因百姓赋税过重,便上奏请求减免十多种;奉旨带兵平定保州叛乱后,建议宣抚使富弼不要杀害投降的士卒。
    D.欧阳修喜欢引荐后辈,对朋友忠厚。不少人经他赏识推荐成为了名士,如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朋友在世时他就帮扶他们,朋友死后他则保护他们的家人。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若因水所趋,增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
    (2)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14.黄河决堤泛滥,欧阳修为什么反对贾昌朝、李仲昌的治理措施?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旅中送迁客
    吴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均”是屈原的字,诗人表面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写其被贬遭际。
    B.颔联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色彩鲜明,所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C.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的《师说》中,“,”两句以反问的语气强调择师不论出生先后。
    (2)《琵琶行》中“,”两句写出了琵琶女年轻时才貌双全的形象。
    (3)苏轼的《赤壁赋》中“,”两句从侧面描写了客人箫声的幽怨悲伤,充满感染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叶挺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刚刚完成数字化升级,展厅融合动态影像、三维数据采集和展示、雷达感应、互动触控、光影油墨等多种技术,打造出“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参观模式,引领人们()地回顾叶挺波澜壮阔、铁骨铮铮的一生。叶挺原名叶为询,广东惠州农家(),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取名“叶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长信,抒发“振污世,起衰弱”之志。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叶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后改任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他带领独立团进攸县、打醴陵、克平江、夺汀泗、取咸宁、占贺胜、陷武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铁军”威名由此远播,“北伐名将”享誉中外。
    1927年8月,革命危急关头,南昌起义号角吹响,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成为首位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他漂泊海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作出指示,叶挺亲自领导和组建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叶挺将军纪念园内,策马奋战、铁骨铮铮的将军雕像静静矗立,守望着祖国大好河山;铿锵有力的入党宣誓、()的家书朗诵、满腔热血的青春歌咏常常萦回于此。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临其境出身期冀饱含深情
    B.身临其境出生含义饱含深情
    C.如临其境出生期冀声情并茂
    D.身临其境出身含义声情并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叶挺亲自领导和组建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B.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作出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C.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D.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由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
    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历届冬奥会举办地均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带,不宜①。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的选择上有严苛的要求。其中核心气象指标有两条: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
    在冬奥会所有比赛项目中,雪上项目由于是在室外,②,比如能见度过低,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雪温和雪质对运动员雪板打蜡的种类和多少有影响。而且,不同雪上赛事对气象条件要求各异,如滑雪比赛的雪一般为人工造雪,要求雪温小于0℃;自由式空中技巧关键看风,要求比赛时段内1分钟平均风速小于3m/s;等等。
    冰上项目设在室内,条件没有雪上项目苛刻,但是对冰面温度、室内空气的温度与湿度等气象条件的要求也十分细致。③;冰面温度与标准温度相差少许或者冰面弧度不够,都会影响冰壶运动员的发挥。因此冰面要非常平整,冰温在-6℃左右最佳。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英雄辈出的中国航天员中,有这么一位看似默默无闻、实则毫不逊色的传奇人物,他叫邓清明,今年56岁,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24年前,包括他在内的14名飞
    行员经过层层筛选、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从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邓清明以出色表现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却又离圆梦如此之远。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