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5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 D
D.“并参与了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错误。从原文“1984年,他和国内专家一道,提出在我国建立双星定位系统(即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得到了中央批准和实现,揭开了我国建立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序幕”开看,文中并未体现“参与系统建设”。
2. A
B.“四个小标题之间是因果逻辑的关系”错误。四个小标题并非因果逻辑,应为递进关系。
C.“全文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错误。本文不是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而是倒叙。
D.“从侧面体现了张履谦善于学习和实践的品质”错误。聂荣臻是对张履谦优秀品质和卓著功勋的综合评价,并非强调“学习与实践”。
3. B
A.表现他的友爱精神。
C.表现他的科学严谨态度。
D.表现他的敬业态度。
4. ①开篇以93岁的张院士看微信的场景,引出他88岁学会使用微信,并每天发微信的故事,体现他高龄学习新技能的精神状态;
②以小见大,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一辈子就做两种事,即学习和实践。
③从作者目睹的生活细节入手,真实、生动地再现张院士的当下状态,增加报道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5. B
B.“不同态度”“传达对弱小生命的爱护”错误。结合文中“我”对柳木桩的态度“很快便把它忘掉了”,母亲对柳木桩的态度“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使它干裂皱巴的躯体上浸一层湿漉漉的水渍”分析,“我”和“母亲”对对柳木桩的态度都不甚在意。母亲的举动,看不出对弱小生命的爱护。
6. A
A.“凸显枣树的弱者形象”错误。文章主要写柳木桩,写枣树是为了衬托柳木桩,所以凸显的应是“柳木桩的强者形象”。
7. 本段集中描摹月光照在芽叶上的细节,通过一连串的询问,想象月光与叶子的生命交融,体现时空的深远阔大;从集中笔墨写柳木桩到集中写月光,是从月光的角度见证柳芽的成长,由实到虚,增加了时空的流动美和诗意美。
8. 本文是作者对生命本质的发掘和拓展:
①生命是渺小而卑微的,干枯的柳木桩被随手插在土堆上做了晾晒用的枯枝,经历风霜雨雪;
②生命又是坚毅不屈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柳木桩无所畏惧,挺立出自己的姿态;
③生命更是执着地追求与自我成长,枯木桩在艰难中没有止步,在土堆上生根发芽,向着参天大树奋力生长;
④生命也是在不断流转的,会随着时间的流淌,在衰败与新生中不断变化。
9. C
句意: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
本题中,“富民争出避水”,“富民”,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D;
“民心动摇”,“民心”,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
10. A
A.“路”的用法和意义相同,宋元时代的行政区域名。
B.第一个“属”,连接;第二个“属”,劝请。
C.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副词,竟然。
D.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被动句标志,被。
11. B
B.“苏轼带着棍棒簸箕率禁军护城,抢筑长堤”错误。文中信息为苏轼请禁军出兵,禁军带着棍棒簸箕护城,抢筑长堤。
12. (1)这封信早上到了(朝廷),晚上(皇上)就回复批准,士大夫们从中看出皇上最终是喜欢家兄的。
(2)凭借舟楫的人(渡河),并不是特别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君子生性并非和常人不同,(只不过)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1)“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报”,回复;“可”,批准。
(2)“假”,凭借,借助;“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绝”,横渡;“生”,通假字,通“性”,天资。
参考译文:
家兄名轼,姓苏,字子瞻。熙宁七年,从杭州调到密州主持工作。当时正推行手实法,让老百姓自己分条记录财产来确定户籍等次,又派人搜集告发那些数目不实的情况,司农寺又下发命令到各州县,不按时施行的以违反法令论处。家兄对提举常平官说:“违反法令的罪名,如果来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呢?现在来自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造法令,那会怎么样呢?”使者吃惊道:“请您暂且慢慢来。”不久,朝廷也知道了手实法的害处,停止推行。密州人私下都觉得是幸事。从密州迁职到徐州。这一年黄河水冲决曹村,泛滥于梁山泊。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尚且不怕大水,这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调到湖州任职,苏轼上表感谢。议事的人摘取他的话当作是诽谤语,派遣官员逮捕送往御史狱。当初,家兄已经补外,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不敢说,也不敢沉默看了,因为诗人的正义,就作诗托事讽喻,期望对国家有益。议事的人从中罗织罪名陷害他,皇上当初看轻他的过错,但是事情逐渐发展扩大,到了这时候不得不听从他们的请求。已经交付狱吏,一定要置之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了,没有决断。皇上最终怜惜他,催促形成案件,安置他去做黄州团练副使。家兄戴着幅巾穿着芒鞋,和乡间老农一起游历于山溪野谷中,在东坡上盖了房子,自号东坡居士。五年。皇上想再次起用家兄,但是议事者阻挠。皇上亲笔写信调他到汝州,大概意思是:“苏轼贬居思考罪过,经历岁月越来越多,人才实在难得,不忍心最终放弃。”还没到汝州,家兄上书说自己有饥寒之忧,在常州有田地,希望能去那里居住。这封信早上到了(朝廷),晚上(皇上)就回复批准,士大夫们从中看出皇上最终是喜欢家兄的。赶上皇上驾崩,家兄最终没有被起用。
13. C
C.“想象”和“祝福”错误。此句是实写友人离别的情境,看似明丽的美景实则反衬诗人的不舍与伤感之情。
14. 王诗中写“朝雨”,早晨的雨湿润了地面轻尘,营造出清新洁净的环境,与后文表达“惜别”却非“伤别”的情感相合。
许诗中“满天风雨”是写别后酒醒的眼中之景,凄黯迷茫的风雨更加衬托了诗人孤独伤感的心境。
15.①. 鹰击长空 ②. 鱼翔浅底 ③. 雁过也 ④.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⑤. 正赤如丹 ⑥.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⑦.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⑧. 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猿则百叫无绝”)
16. D
A.“侧马扬鞭”中的“侧”,应写作“策”;
B.“颠箥”中的“箥”,应写作“簸” ;“胡笳”中的“笳”,应读作“jiā”;
C.“依稀可辩”中的“辩”,应写作“辨”。
17. B
第一空,同样形容土地荒凉、贫瘠的景象,“赤地千里”侧重描述性,作谓语;“不毛之地”侧重名词性,作主语或宾语。语境用于作宾语,应用“不毛之地”,排除AC;
第二空,绵延:延续不断的样子。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向周围扩展滋生,常用于不好的情形。语境指“数不清的沙丘”延续不断,应用“绵延”,排除D。
第三空,捡拾:拾取。拣选:选择。语境指拾取“残片碎瓦”,应用“捡拾”;
第四空,同样表猜测,“大概”常用于对事件情形的估计,“大约”常用于对数字的估计。语境用于对事件情形的估计,应用“大概”。
18. B
把“茫茫大漠”比作“汪洋大海”,把“烽火台”比作“一艘船”,与后文“海枯了,船搁浅了”呼应,意思相照应,位置相对应。
19. 示例:(大漠是属于)侠客的,有少年的弓羽,有将军的长剑,哒哒的马蹄声渐低,飞扬起来的是叮叮咚咚的驼铃声。
20.②修改:“在日常生活”改为“为日常生活”。(介词使用不当)
③修改:“推广普及”后增加“体系”。(成分残缺)
④修改:“感受到”改为“营造出”(或“让人感受到”)。(搭配不当)
⑤修改:“伴随着一系列冰雪运动的创新举措”(或者在“举措”后加“应运而生”)。(不合逻辑)
21.示例:爸爸认为回乡更容易发展,是基于传统乡土理念,认为可以利用熟人社会的资源,而且世代定居、父子传承的观念更有利于家族发展。《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留在家乡开砖厂,充分发挥了他的人脉资源,在家乡人的支持下发展壮大。而妈妈认为去大城市有机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认为应凭借知识、理性而非人情关系获取更多机会。比如孙少平,阅读开阔了他的头脑,他也赶上了改革发展的时代,他宁愿吃苦受累,也要到外地开创自己的发展空间,寻求自我的人生价值。
详解:本题要求从《乡土中国》的角度,并结合《平凡的世界》分析两种观点的根源,这样,就必须在熟读并理解《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中的观点的基础上作答本题。
回到家乡更容易发展是基于传统乡土理念,可以利用熟人社会的资源,这一点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创业的经历是吻合的。正是基于传统的乡土理念,利用熟人社会的各种资源,孙少安的砖厂在家乡人的支持下发展壮大。
留在大城市有机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发展更多靠知识和理性,而非各种人情关系。《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依靠个人奋斗,在大城市中开创自己的世界,寻求人生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