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http://www.newdu.com 2025/04/17 02:04:3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 A B.“周作人……对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是说“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C.“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凑,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D.“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错,“眼高手低”指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不是“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
2. D D.“对初学者而言……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错, 原文材料二是说“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
3. C A.强调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
B.强调文学批评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C.“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D.是对具体作品技法的评论,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
4. 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先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两种人的错误观念,认为研究文学只阅读就够了;再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的另一种错误认知,即认为自己“眼高手低”,惰于写作。这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破”。最后亮明观点,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这是从正面直接亮明观点,是“立”。
5. (1)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审美判断力;(2)多阅读作品,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3)在阅读之外还要多动笔练习创作。
6. D D.“营造出了周庄冷清孤寂、亦梦亦幻的氛围”错误,并非“冷清孤寂”,而是寂寥沉静,在这静中还有一两声水响、一两声狗吠以及红灯笼与黑夜的色彩,其实在沉静下富含生活气息。
7. C C.“全部集中于周庄的山水景色描写”错误,文章除了写山水景色,还写了周庄人们的生活、清晨打开窗子的情景,并非全部集中于周庄的山水景色。
8. 运用比拟手法,说石头、房子像是从水里长出来的,形象地写出了周庄水与石、房屋之间的密切关系;运用比喻,把水拍打石头房子比喻成祖母拍打梦境,既写出水石相击声犹如梦幻,又如祖母一般亲近,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9. ①“水墨”概括出周庄的景色特点;“周庄”点明写作对象,高度概括全文内容。②文章以“水”引入,描绘了周庄古朴优美的风景,最后以夜色如“墨”作结,“水墨周庄”关联其全文内容,标题是全文线索。③周庄不仅外形似水墨,其内在神韵,如带给作者的哲理性思考、人们自在闲适的生活、留存的古朴余韵和寂静失声的夜色等,都暗合“水墨”写意的内涵,标题也点明文章主旨。④把周庄风景比喻为优美的水墨画,表达了作者对周庄风景的高度喜爱与赞美之情。
10. B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而,连词,表并列。
③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骄,使……骄傲。
⑤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伤,妨碍,损害。
①③⑤解释错误。
11. D
句意: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
“好利而愎”作“智伯”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彼”作“狃于得地”的主语,前面,前面断开,排除B;
“得免于患”状语后置句,“于患”作“得免”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12. C
C.“赵襄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错误,智伯无故索地,赵襄子不给他土地不能说是错误的,最终赵襄子联合另两家消灭了智伯也能说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13. (1)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
(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败”,打败;“姑”,暂且;“辅”,听从;“取”,夺取。
(2)“及”,等到;“负”,背负;“明”,雪光;“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14. 智伯狂妄自大,缺乏仁德,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智国良言相劝,他却刚愎自用不听从;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参考译文:
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伯说:“灾祸都将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就罢了,谁还敢兴风作浪?” 智国说:“不对。君子能勤察细小的事物,所以没有大的祸患。如今主公一次宴会使人的君主与他的谋士受到羞辱,又不防备,说什么‘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智伯不听。智伯又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谋士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说:“好主意。”派使臣向智伯献上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大喜。智伯果然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地向人索求土地,一定会引起诸位大夫的恐惧。我们给智伯土地,智伯一定会骄傲。智伯那边骄傲而轻敌,诸位大夫这边恐惧而互相团结。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说:“很好。”也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差六尺高没有被淹没。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妨碍呢?”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商议,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智军两侧夹击智军,赵襄子率领士兵进攻智军前队,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伯,又全部诛灭智氏宗族的人。
15. D
D.“有讥笑杜甫瘦苦之意”错误,李诗结尾两句是作者以此劝慰朋友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看似玩笑之话,实为肺腑之言,表明对朋友的关切,极其感人,因而没有“讥笑”之意。
16. (一)杜诗:
(1)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诗人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遭人诬陷,表达了对李白艰难处境的同情。
(3)运用了想象的修辞手法。通过想象朋友遇赦时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表达了对朋友的无比思念;还通过想象朋友可能与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表达了对朋友不幸命运的同情。
(二)李诗:运用问答的方式。末两句一问一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17.①. 青青子衿 ②. 悠悠我心 ③. 三人行
④. 则必有我师 ⑤. 纵一苇之所如 ⑥. 银汉迢迢暗度
18. B
A.“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优美或文艺作品精彩。此处是说大石头非常醒目,不合语境,应改为“引人注目”。“克己奉公”指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语境是说告诫地方官,使用正确。
C.“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侧重实物。而“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此处是说实物,所以不能改为“树立”。
D.文中的“学者”使用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而“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使用古义,指求学的人。二者不同义。
B. 引文的句子是完整的,独立使用,所以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19. D
由前面“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和后面“并将之颁行全国”克制,此处的句子也应该以“孟昶”为主语,这样才能前后文一致,排除C。
由后文“并将之颁行全国”可知,前面应是说“写诏书”;由选项本身来看,“为了诫勉地方官”是写诏书的用意,与上文“下大力气整顿吏治”更衔接,所以放在前面,排除AB。
20. D
第一处,“在……时,很受……”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把“在”移到“宋太宗”的后面。
第二处,“……很受感动,故而觉得十分可取”逻辑关系不当,“受感动”和“觉得可取”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可以把“故而”改为“也”,表明宋太宗和孟昶观点一致。
只有D修改正确。
21.2021年10月14日,第一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顺利升空,打破了我国无太阳探测专用卫星的历史,迈出了我国太阳空间探测的重要一步。
22. D
序号①左侧箭头指向“无讼”的状态,下方对应“触犯礼”,表明此处指的是采用“礼治”的社会,所以应填“礼治社会”;
序号③则对应“礼治社会”中,“触犯礼”时通过“调解,教育”的方式来达到的让人们“知礼”的目的,所以此处应填“知礼”。
同理,序号②右侧指向“诉讼”的状态,所以此处应填“法治社会”;
序号④则对应“法治社会”下,“侵犯权利”时采取“刑罚”要达到的目的“保护个人权利”,所以此处应填“保护个人权利”。
23. (1)“法治社会”的特点:处于诉讼状态,侵犯权利时,通过刑罚来保护个人权利。
(2)“礼治社会”的特点:处于无讼状态,触犯礼时,通过调解、教育让人们知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