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中国文学批评确有对西方文论的生搬硬套,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就是我们不需要西方文论,也是走极端了。后全球化的今天,要建立自己的文论话语权,还是不能走闭关主义的,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当然,文学批评,必须结合本国的创作实际,那种理论过剩的批评,是需要批评和反思的。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如何激发、发掘深厚而驳杂的古典文论,实现转型,这需要文学理论家具有深厚的功力。就目前看,我们的一些学者还是火候不到。即便作为一个批评家,如何借鉴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文中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与“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分不开。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表扬起作家或作品,不遗余力,什么好词都用上了。那些评论,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空对空,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
    当然,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我觉得优秀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艺术直觉,化成自己的慧眼。像鲁迅、茅盾、胡风、李健吾、朱自清、沈从文等的批评文字,很少直接征引理论,但通读他们的文字,文字后面是有很深厚的理论学养的。他们的批评至今依然有那么鲜活的生命力,不仅仅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理论,更多的是他们拥有优秀的甚至卓越的艺术直觉和他们对作品的文本细读。
    (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
    材料二:
    研究文学只阅读绝不够。世间有许多人终生在看戏,念诗,读小说,却始终不动笔写一出戏、一首诗或是一篇小说。这种人容易养成种种错误的观念。自视太低者以为写作需要特殊的天赋,自觉没有天赋,纵然写来写去,总写不到名家的那样好,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自视过高者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不写则已,写就必与众不同,于是天天在幻想将来写出如何伟大的作品,目前且慢些再说。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情,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负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一般职业的批评家喜欢拿这话头来自宽自解。我自己在文艺批评中“鬼混”了一二十年,于今深知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克罗齐派美学家说,要欣赏莎士比亚,你须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他们理应补充一句说:你无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除非你试过他的工作。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森说得好:“只有诗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诗人,才配批评诗。”你如果不信这话,你试想一想:文学批评虽被认为是一种专门学问,古今中外有几个自己不是写作者而成为伟大的批评家?我只想到亚里士多德一个人,而他对于希腊诗仍有不少的隔膜处。
    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创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一样,它需要辛苦学习才能做好。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这事有如下围棋,一段一段地前进,功夫没有到时,慢说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争一颗子也不行。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的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
    (摘编自朱光潜《要彻底了解文学,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实秋提出要成为批评家首先要拥有才气,其次要具备博览、精研、系统探讨的“学者”气质。
    B. 周作人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力和“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对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做了有益尝试。
    C. 做好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进行精细化的文本阅读,这才是文学批评的正确道路。
    D. 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两类人虽阅读多,但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批评界确实存在理论过剩的批评现象,亟须回归创作实际,但是这并不足以否定理论借鉴的合理性。
    B. 当下过度社会化、文化化甚至人情化的文学批评,往往脱离作家和文本,是难以获得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的。
    C. 批评家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有了“身历其境”的感受,才能在文学批评过程中更好地领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D. 对初学者而言,文学写作固然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
    3. 最能直接体现材料一中“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B. 在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学批评在开启民智、唤醒觉悟、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 朱熹强调要做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D. 孙绍振曾撰文指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整体语境之下的比喻句很好,但是局部来看有的比喻技法比较平庸。
    4. 材料二运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请简要分析。
    5. 学校文学社组织“文学短评创作”交流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在交流会上提出合理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墨周庄
    王剑冰
    水,贯穿了整个周庄。
    水的流动的缓慢,使我看不出它是从何处流来,又向何处流去。仔细辨认的时候,也只是看到一些鱼儿群体性地流动,但这种流动是盲目的、自由的,它们往东去辨认了一阵子,就会猛然折回头再往西去。水形成它们的快乐。在这种盲目和自由中一点点长大,并带着如我者的快乐。只是我真的不知道这水是怎么进来的。
    真应该感谢第一个提出建造周庄水道的人,这水道建得如此科学而且坚固。让后人享用了一代又一代,水的周而复始的村庄,极大程度地利用了水,即使是后来有了很大的名气,也是因了水的关系。
    水使一个普通的庄子变得神采飞扬。
    我在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词:慵懒。
    这是一个十分舒服的词,而绝非一个贬义词。在夜晚的水边,你会感到这个词的闪现。竹躺椅上,长条石上,人们悠闲地或躺或坐,或有一句无一句地答着腔,或摇着一把陈的羽扇。有人在水边支了桌子,叫上几碟小菜,举一壶小酒,慢慢地酌,猛然抬头的时候,原来自己坐的石凳旁躬着一座桥,黑黑地躺在阴影中。
    黎明,我常常被一种轻微的声音叫醒,一声两声,渐渐地,次第而起,那是一种什么声音呢?推开窗子时,也出现了这种声音。这种木质的带有枢轴的窗子,在开启时竟然发出了常人难以听到的如此悦耳的声音。
    这是清晨的声音,是明清时代的声音。也许在多少年前的某一个清晨,最早推开窗子的是一双秀手,而后一张脸儿清灵地让周庄变得明亮起来。
    睡在这样的水乡,你总是能够产生疑惑,时间是否进入了现代。
    那一扇扇窗子打开的时候,就好像是打开了生活的序幕,一景景的戏便开始上演。有的窗子里露出了开窗人的影像,他们习惯似的打望一眼什么;有的窗子里伸出了一个钩钩,将一些东西挂在窗外的绳子上;有的窗子里就什么也没有露出来。
    晨阳很公平地把光线投进那些开启的窗子里,而后越过没有开启的窗子,再投进开启的窗子里。
    周庄的四周长满了油菜花,油菜是植物类种在大地上涂抹得最艳丽的色块,它们绝不是单个的出现,如果路边和沟渠边有株零星的,也是那彩笔无意间滴落的汁点。油菜整块整块地铺在大地上,仿佛江南女子晾晒的方巾,又仿佛是一块块耀眼的黄金。
    周庄的四周除了波光激滟的水,便是这富贵的油菜花了。雨也总是在这时间来,还有蝶,还有蜂。古朴的周庄被围在其中,反差中显得极有一种美感。
    在这油菜花纷攘的季节,最高兴的还是那些蝴蝶,蝴蝶是最美丽的舞者,也是最实诚的舞者,你要是闭上眼睛听听不见它的来临的,你闭得眼睛时间久了,那蝶舞着舞着就会舞到你的幻觉里去。
    一个叫庄周的人不就是弄混了,到底是自己梦到了蝶呢,还是自己在的梦里?慢慢地我也快弄混了,我这里说的是庄用梦蝶,还是周庄梦蝶呢?不管是谁弄糊涂了,反正大批大批的舞者姗姗而来,拥绕着油莱花,拥绕着一个善于让人做梦的周庄。
    坚硬与柔软的关系,似是一种哲学的概念,有一点深奥,我的哲学学得不好,我就只有直说,其实就是石头与水的关系。
    从来没感觉到石头与水的关系搞得这么亲近,水浸绕着石头,石头泡在水里,不,就像是石头从水里长出来一样,长到上边就变成了房子,一丛丛的房子拥拥挤挤地站在水中,将自己的影子再跌进水中,让水往深里再栽种起一叠叠的石头和房子。多少年了,这水就这样不停地拍打着这些石头这些房子,就像祖母一次次拍打着一个又一个梦境。
    这些石头这些房子也因为有了这水,才显得踏实、沉稳,不至于在风雨中晃动或歪斜。
    我有时觉得这水是周庄的守卫,为了这些石头,这些房子,每日每夜在它们的四周巡游。有了这些水的滋润,即使是苦难也会坚持到幸福,因为石头知道了水的力量。这样,也许水就姓周,而石头姓庄。
    时间刚刚走过八点,月亮也只是刚刚轮换了太阳,周庄便进入了一个无声的状态。像谁关掉了声音的旋钮,不管是走路的、开店的、吃饭的、划船的,都是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进行的。静。静这个字的出现反倒不静了。你简直无法形容那种静,那是一种沉静,深处里的静,是一种寂静,寂寥的静。其实这么说时,我也没有形容出那个静。
    一两声水响,一只小船划过。但这绝不是破坏了静,而是更增添了这种静的含量。
    一两声狗吠,使这种静更有了深度与广度。这种静把周庄静成了一个亦梦亦幻的周庄。这种静让初来周庄的人感到不是到了一个庄子里,而是到了一个失声的世界中。
    红灯笼渲染成静的另一种颜色,那是黑色的静的调配色。
    红色的和黑色的颜色落进水里,泛起一层一层的暧昧的光。
    这种光,便是静的光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慵懒”一词来概括周庄人的生活状态,写出了周庄人生活闲适安逸的特点。
    B.作者通过对周庄清晨开窗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周庄依然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赞美。
    C.文中运用小桥、流水、蝴蝶、油菜花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和谐、优美的水乡
    D.结尾部分通过对周庄失声夜晚的描写,营造出了周庄冷清孤寂、亦梦亦幻的氛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晾晒的方巾”和“耀眼的黄金”写出了油菜地成块分布、色彩绚丽的整体美感。
    B.文章由自己观蝶舞入迷而产生幻觉联想到庄周梦蝶,使历史典故和现实感触相交融,韵味悠长。
    C.文章将笔墨全部集中于周庄山水景色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出周庄古朴安然的风貌。
    D.文章用第一人称,将“我”置身于周庄的环境之中,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受。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文章以“水墨周庄”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②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夫君子能勤小事,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③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日:“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④,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⑤。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道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减)
    [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即智伯。②韩康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韩氏的领袖;魏桓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氏的领袖。③狃,贪图。④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⑤版,古代墙计量单位,一版长一丈,高二尺。
    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而:连词,表转折
    ②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送上
    ③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       骄:骄傲
    ④乃走晋阳           走:奔向
    ⑤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伤害
    ⑥韩、魏翼而击之        翼:名词作状语,从两侧……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狙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妄自尊大,藐视一切,他认为天下的灾祸只能由他发起,他不发起灾祸,别人就没有敢发起灾祸的。
    B.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与智伯貌合神离,他们虽满足了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但并非情愿,而是各有远图。
    C.面对智伯索要土地要求,韩康子与魏桓子的决定较为慎重、稳妥,而赵襄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D.赵襄子派人秘密出城劝说韩康子、魏桓子,并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晋阳危机由此得以化解。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登泰山记》)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智氏灭亡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注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还至湖南。
    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颔联中“鸿雁”代指音信;“江湖”一语双关,既可指路途,又可指充满凶险的社会。
    B.杜诗颈联议论精辟,借李白命运多舛、奸邪小人幸灾乐祸,道出许多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
    C.李诗前两句交代了正午之时诗人在饭颗山上与杜甫相遇的情形,为下文自然发问做铺垫。
    D.杜诗沉郁深广,表达感情较为强烈;李诗直白浅易,饱含戏谑意味,有讥笑杜甫瘦苦之意。
    16.两首诗是如何表达李、杜之间深厚情谊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创作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也常引入传说。曹操《短歌行》中的“①______,②______”两句诗引用了《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借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韩愈《师说》中的“③______,④______”两句化用《论语·述而》中的诗句,指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苏轼《赤壁赋》中的“⑤______”一句,化用《诗经·卫风》中的“谁谓河广,一苇航之”的诗句,写出了作者畅游赤壁的心情。秦观《鹤桥仙》中的“⑥______”一句,引入了“牛织女”的传说,写出了牛郎、织女夜里涯过辽阔的天河的情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河南的开封府,也就是当年包拯审案办公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引人入胜,上面镌刻着16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朝留下来的“官箴”,竖立在全国各府、州、县衙门里,时时告诫地方官要克己奉公,上对得起苍天、皇帝,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因为刻在石头上,所以也叫“戒石铭”。
    这16字铭文最初出自谁的手里呢?学者考证应是孟昶。这位后蜀国君认为,吏治乃是治国根本,在位前期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   ),并将之颁行全国。这段“官箴”诏书总共有24句话,其中就包括以上四句。
    后蜀被北宋灭亡后,一些文献资料也同时被搜罗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故而觉得十分可取。所以,他特意摘出其中这四句话,作为宋朝的“官箴”。从此以后,它成了宋朝的“戒石铭”。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在文段中的使用都很得当。
    B.首段中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C.首段中的“竖立”一词改换为“树立”也正确。
    D.文中“学者”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同义。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以诫勉地方官
    B.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是为了诫勉地方官
    C.为了诫勉地方官,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由孟昶特意而写
    D.为了诫勉地方官,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而且很受感动。
    B.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因而很受感动。
    C.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而且觉得十分可取。
    D.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也觉得十分可取。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1年10月14日,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的我国第一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羲和号”的全名为太阳Ha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说明它承担两方面任务:科学观测和技术试验。太阳是人类目前唯一可进行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观测的恒星,但在“羲和号”之前,我们还未通过太阳专用卫星获得过观测数据。“羲和号”打破了我国无太阳探测专用卫星的历史,迈出了我国太阳空间探测的重要一步。
    四、名著阅读题。(6分)
    下面是《乡土中国》中“无讼”一章的思维导图,阅读后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2. 下列与图中序号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保护个人权利②知礼③礼治社会④法治社会
    B.①知礼②保护个人权利③法治社会④礼治社会
    C.①法治社会②礼治社会③保护个人权利④知礼
    D.①礼治社会②法治社会③知礼④保护个人权利
    23.结合思维导图分别概括“法治社会”和“礼治社会”的特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分别不超过25个字。
    五、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有的青年人把影视明星、网红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觉醒年代》播出后,更多的青年人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爱国者作为自己的偶像。这引发了人们对“追星”的思考。
    作为时代青年,你对“追星”现象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