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5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语文参考答案
1.D(“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错,原文是“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这只是说中西方对公私概念的认识不同,并不能说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的人们没有公共意识)
2.C(A项,“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错,材料一第一段中说的是“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据此可知,时间、地点不同,作为圈子中心的个人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B项,“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错,这只是原因之一,原文并没有说这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错,这样的表述于文无据)
3.B(A项,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并不能体现“差序格局”。B项,礼金的多少与随礼的对象和自己的亲密程度有关,体现了“差序格局”。C项“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和D项西方英、美等国家对家庭的认识,都属于“团体格局”的表现)
4.材料一首先运用比喻论证论述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1分)接着运用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并指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2分)最后运用引用论证,以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伦”来进一步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具有差等次序的。(1分)
5.①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具有伸缩性,当面对威胁国人生命安全的新冠病毒,国人可以抛开个人成见,一致抗疫。②在差序格局中,个体与国家之间存在一体性或同质性,新冠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能够团结起来抗疫。③国人的道德具有一贯性,差序所维系的私人的道德具有“仁”的共相。因此面对新冠病毒时,中国人可以将爱心推己及人,集众人之力,共同抗疫。④差序格局中的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且模糊的,面对新冠疫情,家的范围会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中国人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6.B(“全文以时间为顺序”错,文章只是在开头部分从时间上进行了比较,后面的段落各自独立)
7.A(B项,“主要是为了突出过去农人更加艰辛”错,这样的比较是为了指出“不违农时的古训变得至为紧迫和现实”。C项,文中引用的古文诗句并不全是“让读者全面了解古代的农事”的,所举的例子“立秋得馨,天地始肃”并不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古代农事。D项,“作者萧疏寥落的情绪贯穿始终,悲秋意味更加浓烈”错,萧疏寥落的情感不是文章基调)
8.①第一句话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农人从事农耕的忙碌、紧张、艰辛与时间紧迫。(2分)②第二句话使用“热热闹闹”“款款”“沉甸甸”等叠词,写出秋的硕果累累和丰收的喜悦。“款款而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独特的成熟之美。(2分)
9.①立秋是对乡亲们的一种“馈赠”,立秋之后人们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内心无比惬意。②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拉开了殷实之秋的序幕。人们庆祝丰收,祭祀天地,寄寓着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③立秋之后,万物大致呈萧索寥落之势,但这是对万物兴衰荣枯规律的体现,生命的终结更显得肃穆庄严。④立秋勾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过去的生活片段让作者感受到亲情之美,让其流露出浓浓的乡愁。(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10.D(原文标点:浮性矜急自多,宠亦很强,嫌怨转积。浮数谮构之,密奏宠多聚兵谷,意计难量。上辙漏泄令宠闻,以胁恐之。)
11.A(玄宗不是年号,是庙号)
12.A(原文“是时北州破散,而渔阳差完”中的“差完”在这里是较为完整的意思,可知渔阳郡和当时北方其他郡县的情况不一样)
13.(1)二年,邯郸人王郎派遣将领巡行渔阳、上谷两郡,上谷太守耿况约彭宠一同归附大司马刘秀。(得分点:“徇”“俱”“归”各1分,大意1分)
(2)他的妻子一向性情刚强,不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坚决劝丈夫不接受征召。(得分点:“素”“堪”“固”各1分,大意1分)
14.①子密替刘秀出手诛杀了彭宠,为国除去一大隐患,应该封赏。(1分)②子密趁彭宠熟睡,将其君主戕害,确实不义。(2分)
【参考译文】
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宛城人彭宠、吴汉逃亡到渔阳,同乡人韩鸿担任更始皇帝刘玄的使节,到北方那县巡行,秉承皇帝旨意封彭宠为偏将军,兼摄渔阳太守职务,任命吴汉为安乐县令。二年,邯郸人王郎派遣将领巡行渔阳、上谷两郡,上谷太守耿况约彭宠一同归附大司马刘秀。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当时北方各郡都残破、散落不堪,但渔阳郡还较为完整,这里有西汉时设置的铁官,彭宠用来交易粮谷,国积珍宝,逐渐富强起来。幽州牧守朱浮,年轻并且才华出众,想严格风俗教化,笼络士人之心,征召州中素有名望的人和王莽时享受二千石俸禄的官员,把他们都安置在幕府中,命令各郡多多调拨粮谷给他们赡养妻子儿女。彭宠认为天下尚未安定,战争刚起,不应多设官署来消耗军粮和物资,所以不接受朱浮的命令。朱浮性情高傲急躁,自以为高人一等,彭宠也很倔强,二人嫌隙怨恨越积越深。朱浮多次诬陷他,向朝廷密奏彭宠集结许多部队,囤积大量粮草,其意难料。刘秀故意泄露朱浮的奏报让彭宠听到,来威胁恐吓他。到这时,刘秀下诏书征召彭宠,彭宠上奏疏,请求与朱浮同时到京城。刘秀不允许,彭宠私下更起疑心。他的妻子一向性情刚强,不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坚决劝丈夫不接受征召。于是说:“天下还未安定,四方各自称雄,渔阳是个大郡,兵马精壮,为什么因为别人上奏诬陷而抛弃渔阳的一切离开呢?”彭宠又跟他亲近的官员商量,(他们)内心都怨恨朱浮,没有劝他去京城的。刘秀派彭宠的堂弟子后兰卿劝导他。彭宠便留下了子后兰卿,随之发兵叛变,设立官署,任命将帅,自己率领两万多人到蓟城攻打朱浮。五年二月,彭宠在便室斋戒,奴仆子密等三人趁彭宠睡觉之机,共同把他绑在床上,告诉外面的官员说:“大王正在斋戒,让官员们都休息吧。”假传彭宠命令,把奴仆、婢女都捆绑起来,分别囚禁,又假传彭宠的命令叫他的妻子进来,彭宠之妻一进别室,大惊说:“奴仆反了!”子密等人就揪住她的头,打她的面颊,彭宠急忙呼叫:“赶快给几位将军准备行装!”于是两个奴仆押着彭宠的妻子到后堂去取金银财宝,留下一个奴仆看守彭宠。子密等人搜取了财宝衣物,又回到绑缚彭宠的别室,把东西装好,准备了六匹马,命令彭宠妻子缝两个细绢口袋。入夜后,解开彭宠的手,让他给城门将军写亲笔命令:“今派子密等人到子后兰卿那里,速开城门让他们出去,不得拖延。”写完后,斩下了彭宠和他妻子的头装入袋中,便拿着彭宠写的命令飞驰出城,带着人头向东汉京师洛阳奔去。彭宠的尚书韩立等人共同拥立彭宠的儿子彭午为王,国师韩利斩下彭午的头到祭遵处投降,并把彭宠整个家族都杀了。光武帝刘秀封子密为不义侯。
15.D(从韩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可以看出,琴声在最后是往下走,不是“高到极点”)
16.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李诗中“如听万壑松”一句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为喻,表现出琴声的清越宏远,韩诗则运用一系列比喻表现琴声的高低变化。②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李诗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韩诗“湿衣泪滂滂”“无以冰炭置我肠”等句写诗人听琴后的反应与感受,从侧面表现出琴声的动人效果,使诗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吾尝跤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语序错误等均不得分)
18.A(交口称赞:众人同声赞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文中是说人们喜欢这部纪录片,它得到众人的赞誉,第一空应填“交口称赞”。绚丽多彩: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浓墨重彩多用于写作,在这里是用来形容黄龙钙华池的色彩绚丽,第二空应填“绚丽多彩”。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怡然自得”。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历久弥新:形容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生生不息”)
19.B(A项,语序不当,将“已有的中国”改为“中国已有的”;句式杂糅,将“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改为“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或“以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C项,句式杂糅,将“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改为“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或“以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D项,搭配不当,将“展览”改为“展示”)
20.整个排比句利用相似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将武夷山、苏州园林、鼓浪屿等世界遗产罗列出来,节奏和谐,感情充沛。(2分)表现出不同文化遗产的地域风韵和文化特点,强化了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3分)
21.C(A项,内人一般用来称呼自己的妻子。B项,拨冗一般是指对方于繁忙之中抽出时间。D项,“务必”带有强制性,用在此语境不合适)
22.近期,(1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1分)受天然珍珠母层状结构的启发(1分)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1分),该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受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这是一道立足于材料谈启示的作文题。材料引述南宋人陈善关于读书方法的观,点,他主张读书要学会
“入”,也要学会“出”。“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在开始读书时应当探求进入书本的方法,材料中也给了明确的指示,即“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就是要“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只有读懂、吃透书中的内容,才能懂得古人的智慧,得到生活的真谛;末了时应当探求跳出书本的方法,就是要“用得透脱”,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用从书本中得到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这才能发挥知识的最大价值,这也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否则就会拘泥于古人的言论,变成书奴、书呆子。
写作任务以新课改下开展的“整本书阅读”为背景,明确了考生写作时的身份,即高一学生,考生在写作时不可泛泛而谈,要从陈善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如何来阅读整本书。
(二)参考立意
①读懂书,更要用好书;
②借书中的智慧,断生活的荆棘;
③学以致用,是读书最好的表达;等等。
(三)题意评分解说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