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2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云南省丽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执着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同是具有温柔和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的温柔和气在淡淡中给人以亲切,而袭人的温柔和气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做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通奸,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探春有胆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击中要害,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所谓“说不得善,说不得恶”等,正是性格中不同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写出了真实的人物。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看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这里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是通过对他的思维和情感、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性格鲜明但又朦胧模糊。
B.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作者将她们复杂的性格进行全面对照,从而将其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
C.文中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做粗线条的勾勒,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出来的。
D.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了巨大成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方式的改变。
B.本文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论证深入,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
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
D.贾探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红楼梦》改变了过去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上,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有几百人,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B.《红楼梦》善于塑造主要人物,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也能通过反复刻画、渲染、衬托,塑造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C.中国古代小说没有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所以《红楼梦》写了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D.《红楼梦》塑造人物内心细腻、深入,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更多鲜活的形象,真切动人。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视角看,网络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在线写作”和“付费阅读”,其中作品方便快捷的“更新”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性“互动”等特点,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文学的限制。作者基于互联网跨时空特性的“在线写作”,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读者通过点赞、打赏、转发、催更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网络文学的扩散速度,形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付费阅读”模式的确立,不仅为网络文学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石,也为中国网文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与作品的更新频率有很大关系,更新是联系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最直接的方式。由起点中文网所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和欣赏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人物关系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传统的文本分析活动习惯性地将文本看作稳定的对象,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一个文本中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在迄今为止的网络文学写作中,互文性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随着语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语言很可能在未来的网络文本中成为一种装饰和点缀,只发挥注释的功能。在这样的文本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文学语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
(摘编自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
材料三:
以下所谓的“矛盾”并不是决定网络文学未来的真实矛盾: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矛盾;网络文学文本“文学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等等。
上述“矛盾”之所以成为众多批评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洞悉网络文学真实矛盾的视野。我们必须在反思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上来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效果和经验。如果我们把网络文学当作如传统文学一样的文学样式,当作在网络时代文学应然的形态,那就陷入了“文学一般”的形式。不首先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而仅仅满足于“从事后开始的”思索,又怎能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盾?
我们认为,数百万网文劳工与网络文学资本方的矛盾是制约着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真实矛盾之一。网络文学既是一种一般的文学活动形式——由众多不同的作者写出数量巨大的文本,再由更多的读者阅读,但它更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非物质劳动。它当然需要文学创造的能力,但此时它已经不再是一种个性的创造性,而是一种社会化的创造性,一种被资本改组和收编的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说创造性是奢侈的;为什么大多数网络写手不愿称自己为作家;为什么不论是网文大神,还是没什么名声的码字工,几乎都很难从网文写作中收获足以安心的欣悦。这些才是网络类型文学生产中真实的矛盾,是诸多矛盾现象的根源所在。在这一矛盾的形式中,网络文学可能释放出的人民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都被压扁在资本主导的生产界面上。
(摘编自乔焕江《如何理解网络文学》)
4.下列对材料中“网络文学”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读者可以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提升作品扩散速度,可以影响写作者的创作内容与进程。
B.网络文学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基本要求,更新频率与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有很大关系。
C.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和主观化的色彩,重在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而不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
D.网络文学既可以混杂不同的文本,又可以嵌入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等不同媒介,这能给读者带来奇特的阅读体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付费阅读”的模式,为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
B.网络文学文本有比传统印刷文本更突出的互文性,混杂与嵌入了不同文本,这会带来文学语言的退化,而且必将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
C.许多研究者难以把握网络文学真实矛盾,因而将网络文学当作如传统文学一样的文学样式,以文学应然的形态来批评网络文学。
D.网络劳工和网络文学资本方之间的矛盾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性被改变,人民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都被压扁在资本主导的生产界面上。
6.有人认为,网络文学存在文学性退化问题,请结合材料概括主要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玫瑰护手霜
侯晓琪
丈夫去世后,丛婶在医院当起了护工,第一个服务对象就是丰婆婆。丰婆婆八十多了,是个孤寡老人。病多钱少,还常拖欠工资。入院这么长时间,也没见有人来看望过她。这样的主家,没人愿护理,可丛婶不但接了手,还尽力服侍着。
这天,丛婶刚给老人喂完药,老人拉住她的手说:“闺女啊,看你忙得手都皴成这样了。婆婆没钱,但有护肤秘方,来,我给你抹。”说着,她从一个小瓶里倒出些膏体,细细地给丛婶抹开了。丛婶惊讶地问:“什么药膏,这么香?”婆婆得意地一笑,说:“是我自制的玫瑰护手霜,都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嘛!这香味儿最独特、最持久,擦了它,以后有什么事,婆婆我会保佑你的。”
正说笑着,手机响了,是丛婶的妯娌阿芳打来的:“咱爸病又犯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刚才还喊你的名字,说你再不回来见他,他就不认你这儿媳了。”丛婶的公公以前的生活起居都由丛婶照顾,可自从儿子病逝后,公公就又搬回了老家。老爷子平时身体还算硬朗,但前阵子中风了,身体就一直不太好了。挂了电话,丛婶急得直掉泪,丰婆婆见状忙说:“事有轻重缓急,你呀,赶紧回去看看吧!”见婆婆“放行”,丛婶关照了其他护工姐妹几句,就收拾东西启程了。
马不停蹄地赶路,到公公家已是凌晨。进了屋,丛婶直奔公公床前,一把拉起了老人的手。公公从睡梦中睁开了眼,迷迷糊糊地问了句“回来啦”,又睡了过去。见公公气色尚可,手也热乎乎的,丛婶放心了些。这时手机又响了,里面传来丰婆婆惊恐的叫声:“你、你快回来!”
听声音,丰婆婆那边肯定出了大事!丛婶一急,拎起刚放下的包就往外走。阿芳看了她一眼,说:“非得现在走?”丛婶点点头说:“我去去就回,爸爸这边就辛苦你先照看着了。”
当天夜里,丰婆婆去世了,丛婶帮着社区处理完后事,几天后她再次回到公公家。在床前,丛婶拉起了公公的手,却被公公一把甩开:“现在才回来?晚了!镇上那套房产我给阿芳了。”公公早说过,子女们谁孝顺,那套房产就归谁,二媳妇阿芳这两天都在跟前服侍着。公公一气之下,就将房本给了小儿媳妇。
“爸,您别生气。”丛婶说,“其实前几天我回来过。”公公余怒未消地说:“嗯,我倒是梦见你回来过!”见公公孩子气的样子,丛婶笑了:“不信您问阿芳。”阿芳却顾左右而言他:“行啦,你回来就好。这阵子我忙坏了,也该轮到你尽孝了。”说着,她竟匆匆走了。丛婶傻了,公公见状也一叹,接着就是一阵咳嗽,咳过后他用手擦擦嘴巴,却又愣了好一会儿……
接下来的日子里,丛婶一心一意看护公公,公公的病倒不重,只是人却越来越糊涂。这天,他竟将丛婶认成了阿芳,还神神秘秘地说:“阿芳,我还有张二十万元的存单,我想好了,将房本给你嫂子,把存单留给你……”看来公公是糊涂了,连房本早给了阿芳都忘了,但事关重大,丛婶也不敢怠慢,忙给阿芳打了电话。阿芳听丛婶一说,就带着房本赶来了。碰巧有几个本家长辈来看公公,于是当着众人的面,公公把话又说了一遍。话音未落,阿芳掏出了房本,说:“爸,就依您的意思,房本归我嫂子,您把存单给我吧。”众人见状,都暗叹阿芳精明:小地方二手房顶多十万出头,比存单差远了。再看丛婶,却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真是个笨媳妇!
不料公公拿过房本,变了脸:“我一穷老头子,哪有啥存单?阿芳你呀,精明过头,连我都骗!”原来那天,阿芳没承认丛婶回来过,可公公事后有些疑惑:屋内没外人,手上怎么有股淡淡香气呢?待到丛嫂回来后再握他的手,那香味又散发开来,他才明白了,那天不是梦,是丛嫂真回来过!而且握过他的手,才在他手上留下了这种独特的玫瑰香。
公公想明白后,于是假装糊涂,利用阿芳的精明,谎说有存单,将房本套了回来。呵,难道真是丰婆婆在天之灵保佑?丛婶有些感慨,一转头,却发现阿芳的脸色难看极了。丛婶想了想,就拒绝了公公递来的房本,说:“爸,房本就给阿芳吧。我在医院看到过子女们为争家财斗得不可开交,活活将老人气死,我不想这事在咱家出现。”
众人听了,都唏嘘着散去了。
见屋里只剩丛婶了,公公从枕下掏出一张东西:他还真有张二十万元的存单……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丰婆婆入院后长时间也没有人来看望她,只有丛婶愿意护理,说明丛婶对工作不挑剔。
B.丰婆婆是个可怜的老人,在医院没有亲人照顾,文章写出了孤寡老人晚年生活的凄凉,突出了敬老的主题。
C.“玫瑰护手霜”虽在文中着墨不多,但它是故事情节逆转的关键,而且它的香气烘托了丛婶的美好品质。
D.丰婆婆介绍护手霜时说自己会保佑丛婶,后来护手霜的香气消除了丛婶与公公的误会,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巧妙。
8.小说中的丛婶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补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杀数十人。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既而浚漳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昊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曰:“吾州据险,敌必不来。”旨不听。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②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以直龙图阁知荆南。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注)①元昊:李元昊,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鸷(zhì)武:勇武。(选自《宋史·张旨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B.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C.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D.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户籍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旨毛遂自荐。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两百多个盗贼,在与盗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张旨恪尽职守。他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疏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张旨为国立功。元昊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守住了州城。
D.张旨被众人举荐,积极进取。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张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草堂之景,充满了村野之趣。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B.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笔触悠闲疏淡。
C.尾联诗人听到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D.诗的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作者看似平静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5.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这两句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2)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 “(__________)”,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________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北去,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寻常日子里的每一次起伏,亲朋好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的人情。
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则如同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人情旋涡”,甚至变成一种敛财手段,简单化成一种价格,使这种“人情旋涡”越旋越大、越旋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一边渴望人间温情,一边抱怨人情寡淡,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__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人情债失去市场,才能让人情味重新回归。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_。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B.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C.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D.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愈演愈烈 磨灭 陈规陋习 健步如飞
B.甚嚣尘上 泯灭 陈规陋习 奋勇前行
C.愈演愈烈 泯灭 清规戒律 奋勇前行
D.甚嚣尘上 磨灭 清规戒律 健步如飞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
B.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C.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八、语言表达
20.下面是某中学校园广播站播出的一则征文启事的正文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学校团委拟举办一次以“历史的选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命令全校同学每人都撰写一篇征文,用我们的笔墨赞美党的悠久历史,发扬本人在党的教育下茁壮成长的经历,文体不限,不超过1500字。学校团委将在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拙作将在校刊《新芽》上发表。各班稿件收齐后由专人呈送到校团委,截止日期:5月30日。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21.按照要求,把下面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以《红楼梦》为主语:
答: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只被砍下一角的木车轮,因为自己的缺失而伤心郁闷。它决心要找到一块合适的木片,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便开始了长途跋涉。
不完整的木车轮走得很慢,一路上阳光明媚,它与草野间的小虫子攀谈,认识了各种美丽的花朵,也遇到了许多木片,但都不太合适。
终于有一天,木车轮发现了一块大小形状都非常合适的木片,它把自己修补得完好如初。欣喜若狂的木车轮忽然发现:眼前的世界变了,自己跑得那么快,根本看不清花儿美丽的笑脸,听不到小虫善意的鸣叫。木车轮停下来想了想,又把木片留在了路边,自个儿走了。
失去了一角,却饱览了世间的美景;得到想要的圆满,却步履匆匆,错失了怡然的心境。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舍与得虽是反义,却是一物的两面,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生活中面对“取”与“舍”的抉择,你有什么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