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2022-2023下学期潍坊高一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3-05-1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2023下学期潍坊高一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是园林的第一要素。然而,构成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诱人入胜的,莫过于“动”了。
    古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诗人对空间流动的一种切身感受;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时空在连续、变化中产生的动景。时间和空间是共生的,所以,园林又称时空艺术。人们在园林空间漫游,各种景物所表达的内涵,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从片段逐渐汇合成整体。造园家通过景观的不断变化,给人以动的感知。
    一座寂寂的园林,难免给人凝固、闭锁之感。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凭添活力,寂寂成趣。比如:一条幽静的弯弯小路,因环曲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一条盘山路或一面云墙也在因跌宕起伏而蠕动;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就连顽石也在“动”;在山石的布局中,大的石头似有向前行走的气势,小的石头则有跟随行走的气势,所以日本造园有“逃石”、“追石”之说。若以石叠山,又讲求上大下小,也为的是给人灵动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体,如亭台楼阁是静止的,但通过线的方向和重心的倾向,便可以使人感到它仿佛是运动的,这就是动势。动势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线、面、形、色彩、质感等诸因素的配置,便给人以运动感。
    园林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色彩美。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饱和色往前,含蓄色退后;明色调往前,暗色调往后;暖色调往前,冷色调退后,等等。如塞尚所说,红与绿两种色彩中,红色往前走。平常说的红的热闹,蓝的宁静,指的就是色调有动静之分。这在造园家装点各种不同环境、创作植物景观时,便是不可少的艺术构思。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是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衡量。中国园林常常以山池为构图中心,采取周边布局的形式,这是一种“群星拱月”的艺术处理,这种利用空间主体,从而产生向心的流动的方法,同样给整个园林蕴蓄了动势。
    动有虚实之分, “远山一起一伏只有势,树林或高或低只有情” ,这情与势便是虚动。 虚动是一种错觉,它产生于人的联想力。一条潺潺的小溪, 一处奔泻而下的飞瀑,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中国造园离不开水,“ 园林之胜,惟山与水二物”,山是静的性格,流水则是动的景观,二者结合,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苏州拙政园中有一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讲的就是动静相生的意境美。
    凡此种种,都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追求,追求动的诗情。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张力关系,更加强了园中生气勃勃的动势。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之所以不会感到空间的静止与凝滞,原因亦在这里。
    (摘编自 张四正《中国园林之美》)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和十七孔桥,是万寿山的“对景”,要是以南湖岛和十七孔桥为主体,万寿山就成了“对景”。
    无论是借景、隔景,还是分景、对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逃石”并不是说石头能动,而是运用造型艺术使园林中的石头呈现出的动感。
    B.“实动”是实物呈现出的一种动态景观,它是一种实境,是直观的。
    C.“借景”是在同一个园林内部、某一处景观附近的景物的空间组织方式。
    D.“镜借”是借助于镜子或其它能映照景物的物体来扩大境界的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漫游园林,随着时空的变换,景观也各不相同,人们能由此感受到园林的动态美。
    B.造园家通过运用动势的造型艺术给园林增添活力,会彻底解决园林凝固、闭锁的问题。
    C.“虚动”是一种错觉,它的产生离不开人们基于对园林本身景观所产生的联想。
    D.材料二以颐和园长廊为例谈“分景”,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特别讲求空间艺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林中的色彩美惹人注目,不论是色彩先后还是饱和与否,都给人一种属于生命之动的美感。
    B.以山池为核心、周边布局的设计方式,可为整个园林蕴蓄动势,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艺术性。
    C.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寓动于静,通过展翅欲飞的形象使人感到亭子的动势。
    D.《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园门、假山、墙垣等景观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艺术及其空间美感。
    4.两则材料都谈中国园林之美,但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中写了从大观园石桥上的沁芳亭俯视周边的景观:“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内容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雷 雨
    曹禺
    [前情介绍]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闻晴天霹雳。在四凤苦苦哀求下,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蘩漪偷听了周萍、四凤、鲁侍萍等人的对话后,先是叫来周冲,意欲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然后喊来周朴园。
    [繁漪跑到书房门口,喊周朴园。
    鲁侍萍 (慌)四凤,我们出去。
    繁漪 不,他来了!
    [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
    繁漪 (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繁漪 (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儿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繁漪 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
    周萍 (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繁漪 (惊)什么?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繁漪 (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 嗯。(烦厌地)繁,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繁漪 天哪!
    [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四凤 (向母)哦,妈!(痛苦地)
    周朴园 (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周萍 (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 (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
    周朴园 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四凤 (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 (不语,抽咽)
    繁漪 (转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周萍 (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
    四凤 (与周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
    繁漪 (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
    [冲由中门下,喊四凤。
    周朴园 (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
    周萍 (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
    [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
    鲁侍萍 四凤,你怎么啦!
    (同时叫)
    繁漪 我的孩子,我的冲儿!
    [二人同由中门跑出。
    周朴园 (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仆由中门跑上。
    仆人 (喘)老爷!
    周朴园 快说,怎么啦?
    仆人 (急不成声)四凤……死了……
    周朴园 (急)二少爷呢?
    仆人 也……也死了。
    周朴园 (颤声)不,不,怎……么?
    仆人 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
    周朴园 (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
    [朴园与仆人跑下。
    [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
    [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
    [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
    老仆 (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
    鲁侍萍 (无神地)我哭不出来!
    老仆 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
    鲁侍萍 不,我想静一静。(呆立)
    [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
    仆人 (在外面)进去吧,太太,别看哪。
    繁漪 (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
    周朴园 (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
    老仆 太太,进来吧。人已经叫电火烧焦了,没有法子办了。
    繁漪 (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呆立)
    周朴园 (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
    繁漪 (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
    [外面仆人与鲁大海打架声。
    周朴园 这是谁?谁在这时候打架。
    [老仆下问,立时令一仆人上。
    周朴园 外面是怎么回事?
    仆人 今天早上那个鲁大海,他这时又来了,跟我们打架。
    周朴园 叫他进来!
    仆人 老爷,他连踢带打地伤了我们好几个,他已经从小门跑了。
    周朴园 跑了?
    仆人 是,老爷。
    周朴园 (略顿,忽然)追他去,跟我追他去。
    周朴园 (哀伤地)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三人都坐下来)
    鲁侍萍 都去吧!让他去了也好,我知道这孩子。他恨你,我知道他不会回来见你的。
    周朴园 (寂静,自己觉得奇怪)年轻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忽然)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无人应)你们跟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
    繁漪 (忽然)啊!(跑下书房,朴园呆立不动,立时繁漪狂喊跑出)他……他……
    周朴园 他……他……
    [朴园与繁漪一同跑下,进书房。
    [鲁妈立起,向书房颤踬了两步,至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如序幕结尾老妇人倒下的样子。
    (节选自《雷雨》第四幕)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繁漪喊来周朴园是为了报负周萍,而当得知周萍和四凤是兄妹关系时,她开始同情周萍并为自己的疯狂而后悔。
    B.周朴园命令周萍认生母,预备寄给侍萍两万块钱,并向侍萍表达周萍会好好侍奉她的承诺,展现了他假慈悲的面目。
    C.剧本以人物紧张剧烈的心理描写推动高潮的形成,既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又使剧情符合人物的心理发展逻辑。
    D.剧本以惨烈的悲剧为结局,激发了读者的悲悯之情和对人性的反思,同时也增强了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性。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舞台说明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预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到来。
    B.“倨傲地”,写出繁漪不以自己与周萍的乱伦为耻,却拿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乱伦来羞辱周朴园的得意心态。
    C.“半晌”两字,突出静默时间之长,充分表现了四凤、侍萍、周萍、繁漪等人物急剧而复杂的内心活动。
    D.侍萍和繁漪得知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时的“呆立”,说明突然的变故给两人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8.“发现”与“突转”是西方戏剧美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发现”主要是指剧中人物从不知转变到知;“突转”是指剧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发现”与“突转”的运用。(6分)
    9. 《雷雨》1959年改编本与原剧在结局处理上有很大不同。当仆人提及鲁大海在周家门口,周朴园叫大海进来时,作者接着这样写鲁侍萍的终场:鲁侍萍  (阻止)不用了。
    (立起,向中门走去,至门口,返身,向周朴园)他不会来的,他恨你!
    (昂首返身走出。)
    你认为原本与改编本哪一个设计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晟幼孤,奉母孝。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 晟挟一矢殪之,三军欢奋。魏博田悦反,晟为神策先锋,与河东马燧等合兵攻之。晟内攻郑景济,而外抗朱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李怀光屯咸阳凡八旬,帝数促战,以伺贼隙为言,卒不出兵,阴通朱泚,反迹浸露。晟恐二盗合以轧之,则卑词厚币,伪致城于怀光者。时敖仓覂,调畿内赋,不淹旬,刍米告具。乃陈兵下令曰:“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士皆雪泣曰:“惟公命。”贼伏千骑出官军背,晟以麾下百骑自驰之,贼惊溃,禽馘略尽。余党悉降。贞元三年,帝坐宣政殿引见晟,备册礼,进拜太尉、中书令,罢其兵。通王府长史丁琼见晟曰:“以公功,乃夺兵柄,夫惟位高者难全,盍蚤图之?”晟曰:“君安得不祥之言?”执以闻。诏为晟立五庙,追贲高祖芝以下祔其主,给牲器床幄,礼官相事。薨,年六十七。帝闻流涕。册赠太师,谥曰忠武。及葬,又御望春门临送,遣谒者宣诏于柩车。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笃分义,隆于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死。晟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在凤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行军司马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勋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晟幸得备将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叔度惭。故晟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即却之,不得进。达礼敦教类若此。                            
    (选自《新唐书·李晟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B.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C.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D.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事河西王忠嗣”的“事”指侍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事”含义不相同。
    B.“帝数促战”的“数”是“屡次、多次”的意思,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含义相同。
    C.“牲”,古代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鸡、猪等,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鸡、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晟忠于朝廷,深得赏识。他为了躲避嫌疑,主动解除了自己的兵权,拘押不忠于朝廷的人;他去世后,皇帝十分悲痛。
    B.李晟了解部属,重情重义。他熟知部下的功劳和长处;恩人谭元澄受冤而死,他显贵之后,为谭元澄雪冤,并抚养其二子。
    C.李晟秉公直言,谦逊尽职。他仰慕魏征能够直言进谏,他每次上朝言事,都能展示忠贞正直的大臣节操,从不居功自傲。
    D.李晟谨守礼节,治家严谨。他除在早晨和傍晚外不与子侄见面,交谈不涉公事;要求正月回家探亲的女儿回去尽好本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4分)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4分)
    14.在平复魏博田悦反叛时,李晟能够反败为胜的举措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下横山滩望金华山》二首
    宋·杨万里
    其一
    篙师[注]只管信船流, 不作前滩水石谋。
    却被惊湍旋三转, 倒将船尾作船头。
    其二
    山思水情不负伊, 雨姿晴态总成奇。
    闭门觅句非诗法, 只是征行自有诗。
    [注] 篙师,撑船的熟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一、二两句写篙师不考虑如何应对江中险滩、石礁,而听任小船随处漂流。
    B.前诗三、四两句写小船在激流中反复旋转,篙师无可奈何,只能将船尾当作船头。
    C.后诗一、二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在领略奇异的山水风光后的由衷感慨。
    D.两诗都富有理趣,但写法不同:前诗寓理于事,极为含蓄;后诗缘景明理,道理显豁。
    16.这两首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诗歌创作主张?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
    以达到“______,______”的效果。
    (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春风情有独钟。古诗词中的“春风”,有时代表着皇帝的恩泽,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时是一种得意欣喜的心境,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时是一种催生新生命的力量,如“       ,       ”。
    三、语言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10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写景亦写情,流传至今。
    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从气象规律来看,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清明时节的确降水量相对较高。
    清明前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日照时间增长,大地逐渐回春。同时,大气环流频繁调整。低纬度地区洋面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并在南支波动等环流系统作用下持续输送至我国南方地区。此时,( ①    ),虽然实力已无法与冬季时相提并论,但仍不断向南压。于是,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在江南地区频繁交汇,形成气象学上的锋面。暖湿气团被冷空气抬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团温度不断降低,其中的水汽逐渐凝结并形成大量水滴,降落至地面成为降雨。在上述因素叠加影响下,4月上旬(    ②     )。
    “润物细无声”是清明时节春雨的真实写照。【甲】据199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显示,【乙】清明时节的降雨不大,以小到中雨为主。【丙】从4月1日至10日期间,【丁】江南地区的降水日数能达到4至5天左右。清明时节,(   ③   )。4月上旬,四川盆地东部、华南北部等江北地区出现降雨的平均日数也有3至4天。
    18.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最近,国网天津市滨海供电分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研制的带电作业机器人——“钢铁侠”试验成功。它可以代替人在电网上做“微创手术”了,可有效解决传统人工带电作业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降低作业风险,保障人身安全。
    张黎明人送外号【甲】“活地图”,他能根据停电范围、故障周边环境等有限信息,迅速判断出事故基本性质、大概位置,甚至准确点出故障成因,为抢修赢得宝贵时间。而这背后是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苦付出。31年如一日,他累计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抢修线路图1500多张,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这才练就了电路抢修的【乙】“火眼金睛”。
    埋头创新之外,张黎明积累总结近万个电路故障成因,形成涵盖30大类、300多种故障抢修经验的《抢修百宝书》,分享给同事们。遇到故障,大家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按图索骥,效率成倍提升。
    一条风雨兼程路,走出万家灯火情。换插座、修灯泡……张黎明有一副热心肠,利用闲暇时间义务为老百姓提供帮助。他带领同事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自掏腰包为老旧小区楼道安装节能灯,600多层老楼楼道被重新点亮。
    “黎明出发,点亮万家。”张黎明的名字在他工作的滨海新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20.简要说明文中甲、乙两处画横线的短语的含义。每个短语的解释不超过30字。(4分)
    21.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高一某班学生在学校阅览室进行阅读时,有的学生未按照阅览室规定,随意阅读自己携带的内容不太健康的读物。阅览室管理人员发现后,将此事告知了班主任。班主任于是做出了一个月之内全班停止在阅览室阅读的决定,引发全班同学的不满。
    请你以该班学生“潍生”的名义,写一封书信,劝说班主任尽快恢复在阅览室阅读的常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