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http://www.newdu.com 2023-03-1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学者分析指出: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革命回忆录其实就是一种史传体文学作品,是通过弘扬革命者的英雄事迹达到传播红色文化和教育后人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写作,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群众写作运动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通过集团写作的方式,记载并讴歌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进而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壮大力量,造就自己的政治优势。”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是‘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功能和时代要求,从而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构建新的政治认同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在传统中国社会,传记文学是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传记文学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革命回忆录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传记体散文作品,其特点是读者面广,可读性强,其中扣人心弦的革命英雄故事,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在传播革命历史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积极作用。虽然某一篇革命回忆录只是记录了某人、某事或某场战役的某个片段,但无数个片段和故事汇聚到一起,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小见大,就可以像珍珠一样被有机整合串联起来,从微观层面勾勒出一幅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从而生动揭示和展现出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革命回忆录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对缔造新中国这段艰苦奋斗历程的生动再现,就是通过大众书写的方式建构关于中国革命的集体记忆。“作者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们的文字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就更能打动人。正因为如此,革命回忆录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革命斗争历史的渴望和需求,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缔造新中国的艰苦历程,在传播革命历史的同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教育功能。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星火燎原》等一批革命回忆录出版,对青年一代的革命传统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高凡夫《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的出版与红色文化传播》)
    材料二:
    作为史料,回忆录具有不可取代性。人们的历史活动是不可能都有记载的,或者说,绝大多数是没有记录的。记忆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内容之一。人们不可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历史学研究必须注意收集回忆资料,以弥补文字记录材料的不足。撰写回忆录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活动,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带着总结人生经验的心态来做这件事的,事发时的情感和功利性已经大大淡化,多数情况下会把真实的经历写下来。这是回忆录的真实性的主观基础,它和历史学的真实性要求是一致的。
    但是,回忆录的根本特性是追忆,因此不准确是难以避免的。回忆录作者的历史活动是通过记忆再现出来的,所以记忆是一个中介,记忆是否准确是回忆是否准确的前提。记忆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它有因人而异、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怀旧、与印象的深刻程度相联系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回忆录的真实性就不是指全部内容的完全真实,而是指主要事实的基本真实。
    人们的历史活动是自身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他对这些活动肯定会作出自我评价。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相关的人,其评价都与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褒贬必然带有感情因素,我们姑且把这种感情称之为“历史感情”。应该承认历史感情有正当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无论回忆自己的经历,还是回忆他人的往事,心理上的爱慕、感恩、自恋、怀旧、荣誉感、崇拜感等等情绪肯定会流注进去,有一点过头的肯定或者赞美不算什么。但是这和历史研究不是一回事。因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真实、客观和公平的原则。真实就是不虚假,客观就是不加入自己的好恶;公平就是一碗水端平,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论人论事。我们把回忆录作为史料的时候,就要注意由于感情的作用,回忆会有片面性,或者有拔高的可能。
    (摘编自李良玉《回忆录及其对于史学研究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在广大民众心目中,革命回忆录比正史更能代表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
    B.建国初期的革命回忆录写作是有着特殊政治功能的群众性写作运动,每位作者都有着共同目的和明确目标。
    C.革命回忆录可读性强,凭借其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发挥着对青年人积极的历史教育作用。
    D.回忆录记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它与历史学追求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要求所记录的主要事实和相关细节准确无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回忆录是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众多回忆录从微观层面记述历史,建构起人们对于革命的集体记忆。
    B.个人回忆带有主观色彩,革命回忆录对于历史的记述因创作者的“历史感情”可能会与客观史实存在偏差。
    C.回忆录撰写是总结人生经验的写作活动,撰写者已不会再受到事发时情感和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大多会写下真实经历。
    D.革命回忆录是时代特征和个人经验的反映,研究者既要善用回忆录来弥补文字记录资料的不足,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大型革命回忆录丛刊《红旗飘飘》“编者的话”指出:对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事迹,当今一代青年并不是很熟悉,“他们要求熟悉我们人民革命的历史,并从英雄人物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
    B.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发行以后,在国外反响也很强烈,报刊大量转载外国读者的读后感。苏联、朝鲜、蒙古、越南,还有日本,以及远在欧洲的英国、大洋彼岸的美国,都有读者来信。
    C.革命胜利后,革命斗争参加者们饱含深厚的感情,渴求将自己和战友们亲身经历的生活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作家王愿坚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是被生活积累和感受‘逼’着进行创作的。”
    D.历史学家何兆武曾言:“学术著作有严格的客观根据,不能只根据作者的主观印象。个人的回忆录恰恰相反,它所依据的正是个人主观印象和感受,你必须尽量使每个人都忠实地回忆,才能尽可能地得出真相。”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还在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皮毛上,寒风吹动它们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给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风儿吹动它们的羽毛。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朝南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在暮色中穿过市区,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才能走进医院。有三座桥可供挑选,其中一座上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美,进得院门,穿过一片院落,经常有葬礼仪式从院落里开始。
    我的膝关节弯不动,从膝盖到踝关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将能重新踢足球,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那台理疗椅上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说:“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上尉大夫?”他曾是非常高超的击剑手,是意大利战前最优秀的一个。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只曾经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显示整形之前和经过治疗后大了一点的形象。少校用那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他们都是米兰人,一个想当律师,一个要做画家,另一个立志当兵。另外有个年轻人,有时跟我们同路,凑成五个伙伴,他脸上蒙着一块黑丝绢,因为他当时没有鼻子,有待于整形。他从军校直接上了前线,一小时内便负了伤。医生怎么也没法把他的鼻子弄端正。他到过南美洲,在一家银行里工作。这可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当时只知道仗一直在打,但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击剑手,每当我们坐在理疗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些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理疗椅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宗白译,有删改)
    文本二:
    现代荒原上的空虚与死亡——海明威《在异乡》的主题
    胡天赋
    《在异乡》,也有译成《在另外一个国度》,是海明威在出版《太阳照常升起》之后发表的。这时,他已在美国文坛为自己树立了声誉。《在异乡》是海明威描写战争经历的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次被译介,也可以在多种文集中读到。这个短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态度的彻底转变,和他对这场空前浩劫的极度憎恶。此时的海明威已不再是当年充满狂热、受伤之后又满怀自豪与光荣感的毛头小子了。他对战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战争造成的后果——给人们肉体和精神上带来的巨大痛苦有了切肤的体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海明威创作了谴责战争的《在异乡》。在这里,人类理想被战争这个现实击得粉碎;在这里,生活似乎就是忍受灾难和痛苦,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现代荒原,暗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了的西方文明。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别有匠心,“异乡”对于美国士兵,意味着背井离乡;对于意大利伤员,意味着离开前线;又代表身心历经创伤和挣扎、信仰和梦想幻灭的生存状态。
    B.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记叙了“我”在米兰医院疗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穿插了叙述者的直接议论,增强了作品真实感,也让作品抒情色彩强烈。
    C.小说的人物对话设计巧妙,例如少校在和“我”讨论婚姻问题时,反复强调“男人不该结婚”这一观点,看似重复单调,实则反映出他极度悲愤绝望的心理。
    D.作者善于运用视觉形象,如橱窗、医院、常常举行葬礼的庭院、少校变形的手、年轻人鼻子缺损的脸、主人公僵硬的膝盖等等,构成了“现代荒原”的缩影。
    5.文本一主要刻画了“少校”这一形象,《老人与海》主要刻画了“老人”这一形象,请比较并分析两篇小说在刻画主要人物时,使用的手法有何异同。
    6.文本二作者认为《在异乡》表达了“谴责战争”这一主题,但文本一并未直接呈现,而是隐含在简省的描述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冉求问曰:“闻斯行诸?”子曰:“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华怪之,“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谋入孔悝家,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文本二:
    大子[注]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子路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壶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注]大子:太子,即蒉聩。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孔悝作乱/子路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B.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C.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D.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言可以折狱者               狱:案件
    B.宽以正,可以比众             比:使……亲近
    C.与其徒袭攻出公               徒:弟子
    D.结缨而死                     缨:帽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恭以敬,可以执勇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子路随而入            人而不仁,如礼何
    C.击断子路之缨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大子迫孔悝于厕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10.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爵位名。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般不能世袭罔替,后世也有朝代沿用周代的五等爵位制度。
    B.大夫,古代官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中,大夫地位居于卿之下、士之上,享有食邑,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牺牲,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牛、羊、豕具备称之“太牢”,只有羊、豕称之“少牢”。
    D.“四书”,儒家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生性粗朴刚直,好勇尚力,还曾经轻侮孔子。后来他拜入孔门,接受孔子的教化,随后进入仕途,践行儒家信念。
    B.孔子认为,子路能够超越流俗习见,不论与穿着破旧袍子的人还是与穿着华美裘衣的人站在一起,他都不会以之为耻。
    C.孔子善于因材施教,能够针对弟子们性格的不同实施相应的教诲。他也很了解子路的品性,因而预料到他的命运悲剧。
    D.子路仁义勇武,尽忠殉道。卫国内乱中,他忠于主人孔悝,不惜冒死营救,他坚守君子风范,结缨而死,令人感慨。
    1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3)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亦”“况”等虚词使用巧妙,既贯通了诗句,又对思妇的心理作出细腻刻画。
    B.首联一反古典诗歌以景开篇的习惯技法,通过人物描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颈联写出思妇身心俱疲不能捣衣,同时又希望早日将寒衣寄去遥远边疆的矛盾境地。
    D.尾联想象捣衣声远飞天外,能被远征的丈夫听见,以声寓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
    14.本诗饱含深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士“___________”,所以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大学之道》强调“八目”的循序渐进,其中“___________”体现了“致知”和“诚意”的先后顺序。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一句用车轮作比,引出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4)惠子认为葫芦大而无用,庄子建议他“___________”,如此,不仅葫芦发挥“大用”,惠子也享有了优游从容。
    (5)《燕歌行》中,“__________”一句借用典故,批评唐朝边将贪图享乐、不恤士兵。
    (6)《书愤》中,“__________”一句,作者通过回忆自己西北前线的经历,与恢复无望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7)《过秦论》着力叙写了秦国发展壮大历程,其中“__________”一句写出秦孝公时期的辉煌战果。
    (8)如果要告诫人们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这句话。
    (9)《锦瑟》中,“__________”一句化用民间传说,境界高旷皓净、凄寒孤寂。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下列各项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保民而王”也因此被视作合法获取政权的唯一途径。
    B.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C.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人们尊称为“科圣”。
    D.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八十多年前的苦难和辉煌,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
    17.依次填入材料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公司章程,是指公司依法 的、规定公司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经营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的基本文件,也是公司必备的规定公司组织及活动基本规则的书面文件。
    ②考试结束铃声响起,考生应立即停笔, 答题,否则将受到违纪惩处。
    ③李云龙未经请示,于梨树沟集结部队,调动意大利炮等重武器, 攻击平安县城,造成所部较大伤亡。
    ④《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学院种种 的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A.制定  中止  径直  不可理喻
    B.制订  终止  径直  不可理喻
    C制定  终止  径自  不可理解
    D.制订  中止  径自  不可理解
    18.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个人得有些烟火气,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也难免俗气得可怕。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9.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字。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探月工程四期立项已获国家批复,目前进展顺利。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这三个任务将在未来十年之内陆续实施。其中,嫦娥六号是嫦娥五号的备份,具备采样返回的功能,它将前往月球背面执行任务。刘继忠介绍,四期工程诸项任务的目的是为建设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目前仍有很多技术需要攻关,同时需要对月球的能源进行勘察,挑战相当巨大。
    20.近年来,美方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频频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贸易霸凌主义损人不利己,更会给世界经济带来衰退性影响,对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巨大的冲击。中方一直秉持习总书记倡导的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的主张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请根据下面图片,为“贸易霸凌主义”下定义,要求在40字以内。
    四、写作
    2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集语》
    ②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⑤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墨子·亲土》
    诸子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革命回忆录比正史更能代表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错,材料一“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说的是在民众中的影响。选项夸大了革命回忆录的作用。
    B.“建国初期的革命回忆录写作是有着特殊政治功能的群众性写作运动,每位作者都有着共同目的和明确目标”错,材料一“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说的是“更多”,“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说的是“大多”。选项扩大了范围。
    D.“回忆录记述作者的人生经历”错,材料二“无论回忆自己的经历,还是回忆他人的往事”,回忆录记述也可以记述别人的经历;“它与历史学追求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要求所记录的主要事实和相关细节准确无误”错,材料二是说“回忆录的真实性就不是指全部内容的完全真实,而是指主要事实的基本真实”。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撰写者已不会再受到事发时情感和功利性目的的影响”错,材料二“事发时的情感和功利性已经大大淡化”,“大大淡化”是说影响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的观点是:回忆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功能和时代要求,从而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构建新的政治认同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我们把回忆录作为史料的时候,就要注意由于感情的作用,回忆会有片面性,或者有拔高的可能。
    C.强调的是回忆录创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材料的观点不符。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
    【答案】4. B    5. 相同:对比手法老人与大马林鱼的对比,力量的悬殊强化矛盾,突出老人的坚强不屈不服输的硬汉形象。少校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破灭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不同: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少校虽然对康复不报希望,而且也不相信机械治疗,但他总是按时来医院,从不错过一天。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叙述,正好体现了少校内心对康复的期待与对康复遥遥无期的绝望这两种情绪之间的冲突。心理描写:通过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法来揭示桑提亚哥的心灵世界的。表现了老人坚韧不拔、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   
    6.①冰山原则,延续了海明威一贯的“冰山原则”风格,用含蓄的表达隐藏了大部分的信息,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暴力,但可以通过探寻伤残军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②对比手法,作者交代了文中几个伤残军人的理想,同时又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伤势,使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破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讽刺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表露无疑。③人物描写暗示主题,战争伤害了人的身体,它摧毁了人对生的希望,使人的思想一片荒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B.“穿插了叙述者的直接议论”,错误,本文记叙了“我”在米兰医院疗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我”作为叙事者,对战争对苦难对所见的直接议论。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相同:对比手法
    原文“这条鱼,从鼻子到尾巴足有十八英尺长呢?”鱼的长度,说明对手的强大,老人与鱼力量的悬殊。可概括出:老人与大马林鱼的对比,力量的悬殊强化矛盾,突出老人的坚强不屈不服输的硬汉形象。
    原文“旁边那台理疗椅上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少校瘫痪的精神状态。那些康复了的别人的照片根本不会给他一点信心。他只是望着窗外也表明他不在乎是否会康复,因为他的思想早已被抽空,精神早已死亡……”可概括出:少校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破灭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不同
    原文“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少校虽然对康复不报希望,而且也不相信机械治疗,但他总是按时来医院,从不错过一天。表现了少校内心对康复的期待与对康复遥遥无期的绝望的矛盾心理。可概括出: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少校虽然对康复不报希望,而且也不相信机械治疗,但他总是按时来医院,从不错过一天。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叙述,正好体现了少校内心对康复的期待与对康复遥遥无期的绝望这两种情绪之间的冲突。
    原文“拽吧,手啊,我想。站稳啦,腿。替我撑下去,头啊。替我撑下去。决不要昏过去。这一次我会把它拽过来的。”无声的内心独白,在同马林鱼决战的时刻,桑地亚哥在心里命令自己的各部分器官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可概括出:心理描写,通过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法来揭示桑提亚哥的心灵世界的。表现了老人坚韧不拔、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主题的能力。
    原文“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叙述中将某些词、短语重复或略有变化的重复,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在打”“一直在打”表现出对战争还未结束的厌恶,而“再也不用”四个字则表现出他们对离开前线的释然。可概括出:冰山原则,延续了海明威一贯的“冰山原则”风格,用含蓄的表达隐藏了大部分的信息,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暴力,但可以通过探寻伤残军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原文少校的击剑理想和残缺萎缩的小手形成鲜明的对比,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破灭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可概括出:对比手法,作者交代了文中几个伤残军人的理想,同时又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伤势,使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破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讽刺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表露无疑。
    小说最后一句“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也向我们证明少校瘫痪的精神状态。那些康复了的别人的照片根本不会给他一点信心。他只是望着窗外也表明他不在乎是否会康复,妻子的离去抽空了他所有的希望;没有了妻子的陪伴,他的生命便没有了任何意义,剩下的只是一具虽生犹死的躯壳。他的思想早已被抽空,精神早已死亡……可概括出:人物描写暗示主题,战争伤害了人的身体,它摧毁了人对生的希望,使人的思想一片荒芜。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答案】7. C    8. C    9. D   10. A    11. B   
    12.(1)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2)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得体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3)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祸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遇到子羔从卫城门出来,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
    “子可还矣”中“子”是该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遇子羔出卫城门”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子路”,所以该句要独立成句,排除D。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徒:弟子”说法错误,应为“徒:党徒”。句意: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并列。/介词,把。句意: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句意:子路就跟了进去。/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C.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句意: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就像火刚刚点燃的时候,就像泉水刚刚涌出的时候。
    D.均是介词,表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到。句意:太子把孔悝逼到墙边。/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一般不能世袭罔替”说法错误,在周代,爵位均世袭罔替。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不论与穿着破旧袍子的人还是与穿着华美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可知,文中的意思是自己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去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稍”,渐渐地,慢慢地;“儒服”,穿着儒服;“委质”,呈献礼物;“因”,通过。
    (2)“之徒”,这些人,这类人;“见”,表被动;“祖”,效法;“从容”,委婉得体。
    (3)“以……为”,把……当作;“事”,事务;“起”,兴起;“焉”,于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像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冉求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公西华感到奇怪,“我大胆地请问他们询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回答却不同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亲近民众。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食人俸禄,就要替人消灾,在人家遇难时不能逃避”。子羔最终离开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
    文本二:
    太子把孔悝逼到墙边,强迫他盟誓,于是就劫持他登上台去。子路说:“太子哪里用得着扣留孔悝?即使杀了他,一定有人接替他。”并且说:“太子没有勇气,如果放火烧台,烧到一半,他一定会放掉孔叔。”太子听了后害怕,下了台。石乞、盂黡与子路争斗,用戈击打子路,击断了系帽子的带子。子路说:“君子死去,不脱帽子。”把帽带结好而被杀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本诗饱含深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3. C    14. 本诗借助思妇之口,尽显悲凉之意,借思妇不辞辛苦地为了征戍的丈夫做棉衣的举动及响彻云外的捣衣的声音传达了思妇的爱情和苦心。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颈联写出思妇身心俱疲不能捣衣”错误。颈联中的“宁辞捣熨倦”一句意思是“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说明了思妇在不辞辛苦地做棉衣。
    故选C 。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首联诗人借助思妇之口,开口就说“亦知戍不返”,悲凉之意毕现;颔联说明思妇捣衣的心情,一是因为天气寒冷,二就是分别时间比较长;颈联承上面而来,说明思妇不辞辛苦地做棉衣是为了送给那征戍的丈夫;尾联表面写捣衣的声音,响彻云外,表明思妇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实际上这正是思妇爱情和苦心的传达。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
    【答案】    ①. 不可以不弘毅    ②. 知至而后意诚    ③. 三十辐共一毂    ④.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⑤. 至今犹忆李将军    ⑥.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⑦.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⑧.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⑨. 沧海月明珠有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毅”“毂”“樽”“犹”“拱”“沧”。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权衡一个政权”搭配不当,应改为“衡量一个政权”;“符合道义成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去掉“是否”。
    B.“激起共鸣与共情”搭配不当,应改为“引发共鸣与共情”。
    C.“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缺谓语,应在“著作中”后加“有”;“被人们尊称为‘科圣’”暗换主语,可将“被人们”修改为“将其”。
    故选D。
    17.【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制定”:经过一定的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草拟创制。①句中“公司章程”是公司依法定出的规程,应该用“制定”。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终止”:停止,不再继续。②句中考试结束铃声响起后,说明考试结束,考生应该停止答题,应该用“终止”。
    “径直”:一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二指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尽周折。“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作主张。③句中是说李云龙未经请示,是自作主张,应该用“径自”。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强横,丝毫不讲道理。“不可理解”:无法用常理去判断、接纳。④句中是说霍格沃茨学院中的景象无法用常理去判断,应该用“不可理解”。
    故选C。
    18.【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烟火气”代指俗世生活的气息,“铜臭”代指金钱的气息。
    A.比喻和夸张,“三千尺”是夸张,把瀑布比作银河。
    B.借代,“龙城飞将”代指杰出的将领。
    C.双关,“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C.比喻,把西湖比作西施。
    故选B。
    19.【答案】探月工程四期立项并获批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新闻关键信息就在文段第一句,后面内容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阐释。
    结合关键句“探月工程四期立项已获国家批复,目前进展顺利”可知,新闻主体是“探月工程四期”,关键词是“立项”和“批复”;第二、三、四句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解说。据此整合为:探月工程四期立项并获批复。
    20.近年来,美方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频频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贸易霸凌主义损人不利己,更会给世界经济带来衰退性影响,对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巨大的冲击。中方一直秉持习总书记倡导的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的主张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请根据下面图片,为“贸易霸凌主义”下定义,要求在40字以内。
    【答案】贸易霸凌主义是贸易国间经济强国对经济弱国的一种具有欺凌与压迫性质的霸权主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确定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由图片信息可以确定“贸易霸凌主义是一种霸权主义”;再筛选概念的特征:“贸易国之间”“经济较强的国发动”“经济较弱的国遭受”“欺凌压迫”,变为定语成分;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格式表述为一个单句即可。注意不超40个字且语序符合逻辑。即:贸易霸凌主义是贸易国间经济强国对经济弱国的一种具有欺凌与压迫性质的霸权主义。
    四、写作
    2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集语》
    ②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⑤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墨子·亲土》
    诸子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怀“智”之“仁”,无敌于天下
    水仁爱无私,或是“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或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水之至仁至德;水至刚至柔,刚则“万里冰封”,柔则“随物赋形”,刚柔相济乃是水之大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水为师的民族,正是水的这种至“仁”与大“智”的特点,奠定我们中华民族的品性底色;也正是水的这种精神,铸就我们中国的大国胸襟和大国气度。
    当东盟柬埔寨受欧盟关税制裁因而大米出口严重受困之时,是中国向柬埔寨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大米产量完全可以满足本国需求,但中国仍然宣布增加柬埔寨大米进口配额。这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地区与世界大国所展现出来的如水一般的仁爱无私的精神。因为仁爱无私,所以才有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才有大国的非凡气魄。而相比之下,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发达国家胸襟是何其之窄,气量又是何其之小!当菲律宾在国内实施严厉的反恐与禁毒措施,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却跳出来挥舞着人“人权大棒”,指责其严重违背人权,这时又是中国在国际上支持菲律宾,并向菲律宾提供反恐禁毒武器装备。“心底无私天地宽”,中国的仁爱奉献,中国的至德至善,从来不像西方某些国家那样掺杂一些阴暗的政治目的或经济上的私欲。中国的“仁德”铸就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广阔胸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仁爱无私不仅仅体现于对中国友好的国家身上,也体现于那些执意与中国为敌、损害中国利益的国家身上。像英法德美澳等西方国家在疫情中抹黑中国,攻击中国,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中国仍然抛弃前嫌、不计恩怨,对他们给予援助。水因为“仁爱无私”,所以“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国因为“仁爱无私”,所以勇于担当、大度包容。这是水之至仁至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
    一个大国有了“仁爱无私”的品性已经足够伟大,而中国还兼有水之“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底蕴与智慧。因为有着浑厚的底蕴和以柔克刚的智慧,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每当面临列强欺压、外族凌辱之时,总能挺直民族的脊梁,铮铮铁骨,撑起整个泱泱华夏。八国联军的枪炮没能让咱中国倒下,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没能让中国屈服。“百炼刚可以化为绕指柔”,中华民族每逢大难,每遭巨灾,总能如凤凰般在烈火中重生。而今,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之中,我巍巍大中华,“任尔东西南北风”,仍能去“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厚积薄发,刚柔相济,铸就我们“大中国”的“大智慧”。
    “仁”“智”兼备,而后有大国胸怀;“仁”“智”兼备,而后有中国的辉煌现在与美好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中国人爱以水喻道,材料中的五句名言,都是由“水”生发,而产生的哲学、政治思考。其中,第一句意思是水啊,君子把它和德相比,它遍布大地绝无私心,如同美德;所流之处生机盎然,如同仁爱。第二句意思是人性表现为善,就像水性趋向下。人性没有不表现出善的,水性没有不趋向下的。第三句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三句都通过水的本质特点或自然运动而引伸出对人的德行的思考,指出人应当仁爱善良。第四句意思是水蓄积不深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承载起大船。这里是比喻基础不牢固、不扎实,就无法承担重大的事业和责任。第五句意思是江河的水流,并非来自一个源头。这里可以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也可以指积极吸取他人所长的学习精神。由此可知,材料中关于“水”的名句,有关于德行的思考,如“夫水者,启子比德焉(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的德性滋养,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至善名言,还有所到之处万物生长的无私仁爱。也有关于行事方面的方法借鉴,比如善于借鉴、厚积薄发。以水为师,学习水之智慧,品悟水之仁志,立水之至仁大爱,可以实现仁智兼备。
    试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对此,可以从为人的德行方面切入,引用①②③其中的两三句,阐述我们应该向“水”学习怎样的道德精神,比如我们应该从水避高趋下学习谦逊,从刚柔相济学习智慧,从洗涤污淖学习奉献,从海纳百川学习大度等。也可以重点借鉴④⑤句,从“水”身上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或道理,如从奔流到海学习追求,从滴水穿石学习毅力,从东流入海学习信念等。
    立意:
    1.水之精神,铸就君子之仁德。
    2.厚积如水,一鸣惊人。
    3.水之精神,铸就大国胸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