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涂伟兵 审校人:张艳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参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胶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后来在多部著述和多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丰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编自任晓山《今天我们应该向恩格斯学习什么》,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做工作必须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不能单凭热情去做事。
B.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
C. 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且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D.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死记硬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
A. 毛泽东认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从横向上指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发展未来。
B.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习近平等人的思想。
C.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言论虽然不合时宜,但它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依旧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D.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
3. 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 《周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D. 《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两则材料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上有何侧重?请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分析其内在联系。
【答案】1. B 2. B 3. C
4. (1)首先亮明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2)然后引出恩格斯的重大贡献,并列举事例加以证明;(3)最后指出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的意义。
5. (1)材料一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2)材料二强调向恩格斯学习,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3)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中国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是方法,这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此句中“它”指的是“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而原文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横向”错,“今天、昨天和未来”是纵向的解说。
C.“《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言论虽然不合时宜”错,材料二是说“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D.“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错,原文强调的是“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不能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
A.意思是,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这段话中,老子论述了未雨绸缪、未兆易谋的道理,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在险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强调胸怀天下的读书人,必须修炼自己的胸怀、眼光、见解与决心。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C.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做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D.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句“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亮明观点;
“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引出恩格斯的重大贡献,并列举事例“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加以证明;
最后“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强调向恩格斯学习,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基础,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中国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茨菰①
苏童
姑妈回家先看见了两只芦花大公鸡,就知道我表哥回家来了,她仔细地看了看地上说,光知道带公鸡回来,又不能炖汤,又不能下蛋的,早晨还吵死人。姑妈走到厨房边,看见天井里坐着一个穿桃红色衬衣的陌生姑娘,正在用瓷片刮茨菰。
刮茨菰的姑娘抬起一张黑里透红的脸,一看就是个乡下姑娘。她说不上来是害羞还是礼貌,正努力地向姑妈笑着。姑妈听见她嘴里含糊地吐出一个称谓,是乡下方言,分不清是在叫她什么。姑妈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表哥看见我姑妈愣在那里,指着房间里的人,又指指地上的两只芦花大公鸡,敷衍了事地说,是顾庄的顾彩袖,人家遇到了麻烦,要在我家住几天,避一避风头!
那天夜里我姑妈心急火燎地跑到我家来了,用一种人命关天的语气描述,就显出事情的棘手来了。我那会儿还小,不知道换亲这种农村盛行的婚姻形式,彩袖的哥哥娶媳妇,那媳妇的哥哥就要娶彩袖。姑妈强调说那男人年纪很大,有羊角风,发病的时候把自己舌头咬掉了。又听说彩袖的哥哥已经把人家妹妹娶回家了,这边彩袖却不肯嫁过去了。
彩袖就这样成了我们家的客人。
公鸡被倒扣在天井里,天亮却没叫,我以为天没亮呢,在乡下我听鸡叫起床的。她朝天井瞥了一眼,轻轻地嘟囔道,公鸡也怕生的,到了城里都不打鸣了。
公鸡不在啦。我母亲说,孩子他爸一大早已经把鸡宰了,腌了做咸鸡,过年吃正好。
厨房里静下来了,彩袖放下了粥碗,她的表情看上去很惊愕,不知为什么要惊愣。那种表情让我们一家人都感到某种莫名的不适。我姐姐刺耳的声音便响起来了,我们这儿是卫生先进街道,不让养鸡的!
彩袖斜着身子往天井走,脸色有点发灰,她朝晾衣绳上那只光裸的公鸡瞟了一眼,靠在门框上,她没说什么,但是我看得出来,她很不开心。
毕竟彩袖是我们家的客人,无论她是否讨人欢喜,待客之礼是一样少不了的。第一天我姐姐带着彩袖出去,说是去逛公园,但彩袖不感兴趣,草草地转一圈就出来了。却站在东风照相馆门口不肯走了,彩袖说她从来没有拍过照片,又打听拍照要花多少钱。我姐姐猜到了她的心思,有点犯难。
她们之所以回来那么晚,是因为在东风照相馆排队拍照。也许是故意没有把口红抹干净,彩袖的嘴唇很红,看上去像是刚刚从舞台上下来,有点亢奋、有点害羞的样子。由于不清楚样片的意义,她一再地问,那么多女孩子去拍照,照相馆会不会弄错,把照片给错了人?怎么办呢?我姐姐被她问烦了,不免有点刻薄:告诉你多少遍了,取照片都是要看样片的,谁要别人的照片?你又不是美女,别人拿了你的照片有什么用?
我被迫和彩袖相处了五天。印象都不好:比如说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在饭桌上吃得那么少,却要趁厨房里没人的时候打开菜罩子。那天,她像做贼一样地偷吃茨菰烧肉,她用手去扒开茨菰,挑里面的肉吃。我就向她大喊了一声,你在干什么?我把彩袖吓了一跳,糖罐子落在地上,很干脆地碎了,白糖都撒到了地上。
彩袖的脸吓得煞白煞白的,傻站在那里,半天回过神来,眼睛闪闪烁烁的,一定是在开动脑筋——阿娘他们就要回来了,就说是我不小心弄碎的,不过,弟弟你不能诬赖我偷吃白糖,千万别诬赖人,啊?
谁诬赖你?我看见你偷吃了。我突然对这个乡下姑娘充满了歧视和仇恨,一句残忍的评价脱口而出,你这种人,只配嫁一个羊角风男人!
我姐姐把她和彩袖的样片取回来了。她们像是举行一个隆重的秘密活动,躲在阁楼上看,我听见她们在上面又笑又闹的,我看见彩袖那天从阁楼上下来,黑红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我记不清楚那是彩袖到我家来的第四天还是第五天了,只记得是傍晚,我们一家人和彩袖正在吃晚饭呢,我姑妈仓皇地跑来,一来就对彩袖摆手,别吃了,别吃了,快上阁楼躲起来!她满头虚汗,把彩袖推到阁楼的梯子那里。
原来是彩袖的哥哥长寿来了。
彩袖白着脸下了阁楼。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哭过,她始终垂着眼睛,是被羞辱过后的严峻的表情,也可以说是悲伤释放过后轻松的表情,我注意到她的下巴颏那里是湿的。彩袖提着她那个灰色的人造革旅行包,慢慢地走下来,不说话,你就不知道她为什么走得魂不守舍的,照片,照片!她突然回过头对我姐姐喊,我的照片,你怎么给我?
彩袖被强行遣送回去了。表哥说彩袖后来兑现了家里的许诺,嫁给了那个患有羊角风的中年人。五一节回来,表哥不肯提彩袖的名字了,一追问就问到了那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彩袖服农药自杀了!表哥说彩袖死得很有计划,她在菜园里打农药,打完农药别人看见她拿着个塑料桶坐在地里,都以为她是在喝水,说彩袖刚才还看见你喝水的,怎么一会儿又渴了?彩袖说今天天热,渴死人了。彩袖当着好多人的面喝了半桶农药。我姑妈那边,我们家这边,都被这个消息吓着了。
香椿树街一带,习惯于把亲朋好友的照片压在玻璃台板下面,彩袖的那张照片一直压在我家五斗柜的玻璃台板下面。我们有庸常而繁冗的日常生活,谁会无端地想起一个乡下姑娘来呢?我们几乎遗忘了。直到那年搬家,我和姐姐清理玻璃台板,突然看见照片,一时竟然都想不起是谁了,我努力地揭下那张粘连在玻璃上的照片,是什么人,脸那么熟?我姐姐突然叫起来,是彩袖呀,怎么她的照片还在这下面?
于是我也想起了彩袖,不知为什么,想起彩袖我就想起了茨菰,小时候我不爱吃茨菰,但茨菰烧肉我爱吃,现在人到中年,我不吃茨菰,茨菰烧肉也不吃了。
(有删改)
【注】①此文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茨菰:(cí gū),又称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等,生长于湖泊、池塘和溪流,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味涩。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一名乡村女孩“逃婚”到城市,经历逃避与躲藏,失败之后只能回归乡下“落网”的故事,体现了作者一贯的“逃亡”和“落网”的悲剧主题。
B. 小说里的“我”与“姐姐”即使有些刻薄,却也有着善良,家里让姐姐带彩袖去逛公园,去照相馆拍照,这也彰显着人性的美好的一面。
C. 小说写主人公彩袖借宿在“我”家,并给“我”家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但是母亲、姐姐、姑姑等人都从感情上完全接纳了彩袖。
D. 小说通过彩袖的故事,不仅对新时期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言说,而且对人性黑暗做出了客观理性的审视,指出人生悲剧还源自社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有限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乡下姑娘彩袖“逃婚”进城后的种种际遇,表现了女性悲剧无限延伸的主题。
B. 小说塑造人物笔调鲜活,运用白描式勾勒人物,对文中乡村与城市不同人物在身份、性格以及文化差异性上的描写很出色,使众生鲜明。
C. 小说情节上起伏跌宕又绝不恣意斜出,“公鸡事件”“偷吃事件”等情节节奏从容平缓张弛有度,体现作者内敛而隽永的叙述风格。
D. 小说对带有时代特征的社会风情作了生动的描绘,对公鸡、照片、茨菰等独特事物进行细腻摹写,都显示出作家苏童的高超的艺术功力。
8. 小说的标题取自一植物名“茨菰”,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小说光亮点在叙写有关“照片”之处,请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答案】6. C 7. D
8. “茨菰”串联了首尾,使小说情节结构完整;以“茨菰”为题,“茨菰”的苦涩象征了顾彩袖悲惨的命运,深化了小说主题。
9. 与结局形成对比,衬托了主人公命运的悲惨。“照片事件”丰富了小说故事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出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衬托出彩袖命运的悲惨,也折射出一种社会和人生的悲剧,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C.“母亲、姐姐、姑姑等人都从感情上完全接纳了彩袖”错,结合“姑妈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那种表情让我们一家人都感到某种莫名的不适”“我姐姐被她问烦了,不免有点刻薄”可知,大家对彩袖多是敷衍,没有真正接纳彩袖。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对公鸡、照片、茨菰等独特事物进行细腻摹写”错,文章叙写了公鸡事件和照片事件,但没有细致描写公鸡和照片事物本身,对茨菰也没有描摹其特征。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小说写到“茨菰”主要有两处,一处在开篇,“一个穿桃红色衬衣的陌生姑娘,正在用瓷片刮茨菰”,一处在结尾“想起彩袖我就想起了茨菰,小时候我不爱吃茨菰,但茨菰烧肉我爱吃,现在人到中年,我不吃茨菰,茨菰烧肉也不吃了”。可见“茨菰”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茨菰”是一种植物名,结合注释“茨菰:(cí gū),又称茨菰、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等,生长于湖泊、池塘和溪流,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味涩”可知,“味涩”是它主要的特点。
《茨菰》围绕顾彩袖的故事展开,顾彩袖的命运是悲惨的,在“换亲”这种封建社会陋习以及周围人名为帮助、实为冷漠无情的催逼下,走向了喝农药自杀的不归路。顾彩袖是“换亲”陋习的牺牲品,顾彩袖的死不仅是换亲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和人生的悲剧。小说以“茨菰”为题,“茨菰”的苦涩象征了顾彩袖悲惨的命运,深化了小说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却站在东风照相馆门口不肯走了,彩袖说她从来没有拍过照片,又打听拍照要花多少钱”“因为在东风照相馆排队拍照。也许是故意没有把口红抹干净,彩袖的嘴唇很红,看上去像是刚刚从舞台上下来,有点亢奋、有点害羞的样子”“由于不清楚样片的意义,她一再地问,那么多女孩子去拍照,照相馆会不会弄错,把照片给错了人?怎么办呢?”可知,小说叙述了“照片”事件,姐姐带从农村掏出来的彩袖逛公园,结果她偏偏对照相感兴趣,而且表现出亢奋,不断地询问有关照片的事情。
结合“我姐姐把她和彩袖的样片取回来了……我看见彩袖那天从阁楼上下来,黑红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可知,彩袖对样片表现出极不寻常的喜悦。
结合“照片,照片!她突然回过头对我姐姐喊,我的照片,你怎么给我?”可知,在彩袖被强行遣送回去时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照片,表现出对照片的极度渴望。照片事件明显带有愉快、喜悦的氛围,是彩袖生活中的亮色,说明彩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女孩。
小说的结尾“彩袖服农药自杀了!”意味着彩袖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渴望的女孩在命运的捉弄中自杀死去,照片事件对这样一个悲剧结局而言形成一种对比,从而衬托了主人公命运的凄惨。
可见,照片事件丰富了小说故事情节,也丰富了人物形象,照片事件映照出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从表现主题看,照片事件折射出顾彩袖的命运的悲惨,在“换亲”这种封建社会陋习以及周围人名为帮助、实为冷漠无情的催逼下,走向了喝农药自杀的不归路,也折射出一种社会和人生的悲剧,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城翟让为东都法曹,坐事当斩。狱吏黄君汉奇其骁勇,夜中潜谓让曰:“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让惊喜叩头曰:“让,圈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君汉即破械出之。让再拜曰:“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时又有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皆拥众为盗。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庚戌,须陁引兵击让,让向数为须陁所败,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伏于大海寺北林间。须陁素轻让,方阵而前,让与战,不利,须陁乘之,逐北十余里;密发伏掩之,须陁兵败。密与让及徐世勤、王伯当合军围之,须陁溃围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陁跃马复入救之,来往数四,遂战死。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河南郡县为之丧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B.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C.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D.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曹,汉代指掌管邮递驿传的官署,也可指司法官署或掌司法的官吏。
B.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C. 和亲,文中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D. 庚戌,“庚”是十二地支之一,“戌”是十天干之一,与《赤壁赋》中的“壬戌”的“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翟让因犯死罪而被关进监狱,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同寻常,给翟让打开枷锁,把翟让放了出来,于是翟让逃亡到了瓦岗。
B. 李密往来于义军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这些首领起初并不相信,后来逐渐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开始敬重李密。
C. 李密通过王伯当的关系拜见翟让,给翟让出谋划策,武力收编其他的小股盗匪;翟让逐渐亲近李密,李密趁机劝说他起兵灭隋。
D. 翟让领兵迎战须陁,李密派一千多人埋伏在大海寺后面的树林中;翟让兵败,李密命令伏兵袭击须陁,并联兵合围,最终杀死须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
(2)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
14. 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我蒙受您的再生之恩得以幸免,但黄曹主您怎么办呢!”于是眼泪流了下来。
(2)所以才不考虑生死来让您脱身,你怎么却学儿女子弟以涕泪来表示感谢呢!
14. ①主昏民怨,穷兵黩武,断绝外援;②隋炀帝四处巡游,不理朝政;③翟让雄才大略,义军兵强马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听到他来了,非常害怕,准备逃避。李密说:“须陁有勇无谋,军队刚打了几次胜仗,既骄傲又凶狠,可以一战就把他捉住。您只需要摆好阵势等待,我保证替您打败他。”
“将”是副词,是“避”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
“密”是李密自称,做“保为公破之”的主语,所以“密”前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庚’是十二地支之一,‘戌’是十天干之一”错误,“庚”是十天干之一,“戌”是十二地支之一。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武力收编”错误,原文是“往说诸小盗”,即劝说诸小盗。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幸”,幸免;“奈……何”,怎么办;“泣”,眼泪。
(2)“顾”,考虑;“效”,仿效,学;“谢”,感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可知,李密认为现在君主昏庸,百姓怨愤,君王穷兵黩武,精锐官兵都战死在辽东,与突厥的和亲关系也已断绝,没有了外援。
由“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可知,李密认为皇帝在这样的时刻还到扬州、越州一带巡游,抛弃东都不顾,这也正与刘邦、项羽当年奋起的大好时机相似。
由“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可知,李密认为翟让具有雄才大略,又有精锐的兵士和战马。所以灭亡隋朝并不难。
参考译文:
韦城人翟让是东都的法曹,因为犯罪应当被处死。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寻常,在夜里悄悄对翟让说:“翟法司,天时人事,也许是可以预料的,哪能在监狱里等死呢!”翟让又惊又喜,叩头感谢说:“我翟让,是关在圈里的猪,生死只能听从黄曹主的吩咐了!”黄君汉当即给翟让打开枷锁把他放出。翟让再次拜谢说:“我蒙受您的再生之恩得以幸免,但黄曹主您怎么办呢!”于是眼泪流了下来。黄君汉发怒道:“我本把你当成大丈夫,可以拯救黎民百姓,所以才不考虑生死来让您脱身,你怎么却学儿女子弟以涕泪来表示感谢呢!你就努力设法逃脱吧,不要管我了!”于是翟让逃亡到瓦岗为盗,与他同郡的单雄信,骁勇矫健,擅长骑马使矛,他召集年轻人去投奔翟让。当时还有外黄人王当仁、济阳人王伯当、韦城人周文举、雍丘人李公逸等人都率领众人做盗匪。李密从雍州逃出后,往来于各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开始他们都不信任他,时间久了,逐渐觉得他的话很对,相互告诉说:“这个人是朝廷公卿的子孙,才有像这样的志气。现在人人都说杨氏将要灭亡,李氏即将兴起。我听说称王的人命大不会死。这个人能再三得以解脱逃命,难道不就是这种要为王的人吗?”从此逐渐对李密尊敬起来。李密观察各首领,只有翟让的实力最强大,于是靠王伯当的关系拜见翟让,给翟让出谋划策,并去游说其他的小股盗匪,使他们都归顺了翟让。翟让很高兴,逐渐亲近李密,和他谋划军事。李密便劝翟让说:“刘邦、项羽都从平民起家做了帝王。现在上有昏庸的君主,下有怨愤的百姓,精锐官兵都战死在辽东,与突厥的和亲关系也已断绝,在这个时候,皇帝还到扬州、越州一带巡游,抛弃东都不顾,这也正与刘邦、项羽当年奋起的大好时机相似。以您的雄才大略,兵士和战马又如此精锐,横扫长安、洛阳二京,消灭暴虐的国君,灭亡隋朝是不困难的。”庚戌日,须陁领兵攻打翟让,翟让过去有好几次都败在须陁的手下,听到他来了,非常害怕,准备逃避。李密说:“须陁有勇无谋,军队刚打了几次胜仗,既骄傲又凶狠,可以一战就把他捉住。您只需要摆好阵势等待,我保证替您打败他。”翟让不得已,领兵准备作战,李密分派一千多人埋伏在大海寺背面的树林中。须陁一向看不起翟让,排成方阵前进,翟让与他交战,没有取胜,须陁乘机追击了十余里;李密派出伏兵袭击须陁,须陁的部队被打得大败。李密和翟让以及徐世勣、王伯当联兵合围,须陁突围而出;见左右的人没有全出来,又跃马冲进阵去救援,往返了四五次,于是战死。他的士兵们昼夜号哭,好几天都没有停止,河南各郡县因此大伤元气。
(二)(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 颔联叙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 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 全诗语言典雅有韵味,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16. “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村老”年高体健,举世稀少,夜深而精神不衰,令人羡慕。
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聚,可共享天伦之乐,令人羡慕。
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借贷,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令人羡慕。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语言典雅有韵味”错误。通过阅读诗歌,从“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等诗句可以体会出,本诗的语言风格应是平易质朴。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首联“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可知,村老在深夜仍欢迎访客,可以与诗人交谈,可见虽然年龄很大,但身体强健,精神头很好,没有疾病的痛苦,这是可羡之一。
由“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骨肉团栾无远别”可知,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这是可羡之二。
由“比邻假贷不相违”可知,村邻相借,村老不推诿,乐于助人,邻里关系很好,这是可羡之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 ”一句是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自信;“__________”一句流露出对富贵生活的愤慨与不屑。
(2)《论语·雍也》用辩证观点阐述“文”“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相思之苦。
【答案】 ①.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 质胜文则野 ④. 文胜质则史 ⑤.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⑥. 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材”“史”“雁”“度”“跃”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着力塑造的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
托尔斯泰塑造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 ① 的生活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 ② 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浓郁地透射出时代特征和社会气氛。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
玛丝洛娃的苦难不断加深,她性格的复杂特征也愈益豁露出来。她处身于社会的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出于其他苦难人之上。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残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 ③ ,结果受骗上当。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也只是为了要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一情况也说明天性纯洁的卡秋莎并没有完全堕落,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的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怀着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以“托尔斯泰”为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短句。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五光十色 ;②千丝万缕 ;③花言巧语。
19. 示例1: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示例2: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把她确定为全书的枢纽,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20. 托尔斯泰塑造的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怀着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呐喊。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用于形容生活的多姿多彩、五颜六色,可以用成语“五光十色”。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
②处形容关系复杂,联系紧密,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有千条丝万条线连着。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
③处指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语而上当受骗,用“花言巧语”。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首先确定这个长句的主干句为“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艺术形象”;然后梳理其他句子成分,将它们变成短句。如“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可改为“托尔斯泰确定她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可改为“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她的形象”;“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可改为“托尔斯泰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然后以“托尔斯泰”为开头,可以让托尔斯泰作主语或者定语,比如“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其余句子修改为“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或者“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其余句子可随之修改,如“把她确定为全书的枢纽”“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改为“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
二是成分残缺,“发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我控诉”后面加“的呐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便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下来,形成了雨。因此, ① ,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云中水汽充沛、上升气流运动以及足够多的凝结核或冰核。
人工增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来增加凝结核,比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也可利用声波、飞秒激光、带电粒子等手段,来促进水气凝结、云滴碰并增长等云雨转化过程, ② 。
高空的云居然还有“冷暖”之分。由于冷云(云内温度在0℃以下)和暖云(云内温度在0℃以上)的降水机制不同,对不同“冷暖”的云进行人工增雨,使用的催化剂也是不同的。对冷云的人工增雨,传统方式通常是播撒碘化银、干冰等成冰剂或制冷剂,增加云中冰晶浓度,以弥补云中冰核的不足,达到降雨或增加雨强的目的。 ③ ,则通常是向云中播撒盐粉等吸湿剂,使云中迅速形成一批大云滴,它们能通过碰并过程迅速长大成雨滴,“过度肥胖”的它们“体重”暴增,上升气流给的支撑终于抵不住重力的作用,只好掉了下来,形成了降雨。
2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号召。
B.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C. 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
D. 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D 22. ①要形成降雨 ②最终形成降雨 ③对暖云的人工增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过度肥胖”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突出。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因此”可知此空填结果,再结合上文所说的形成雨的原因以及后文总结的三个条件确定答案为:要形成降雨 。
②由该段开头“人工增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以及“来促进水气凝结、云滴碰并增长等云雨转化过程”确定空处为有关降雨形成的结论句,于是得出答案:最终形成降雨 。
③“高空的云居然还有‘冷暖’之分”总领下文,该段分两层,第一层为对冷云的人工降雨,空处为第二层,即对暖云的人工增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革命文学经典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形象:《青春之歌》中勇敢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知识女性林道静,《红岩》中坚贞不屈、不畏牺牲的革命烈士江姐,《创业史》中勤劳朴实、坚持创业的普通劳动者梁生宝……这些英雄人物,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然而,有的学生对此类作品较为冷淡,甚至错误地去解读;有的学生了解肤浅,或知之甚少;有的学生对此缺少情感共鸣,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此外,还有一些不理解、不接受的现象。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怎样对待革命文学经典?如何看待英雄?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