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3分)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怀古’‘忆旧’作品属于接近联想”错,扩大了范围。材料一第⑦段原文是“‘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而非“属于接近联想”。
2.(3分)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则是为了阐述经验联想的内涵”偷换了概念。材料一第⑥段原文是“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王昌龄的例子论述的是“接近联想”而非“经验联想”。B项,“情感是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表述绝对。材料一第⑧段原文是“诗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由此可知,诗歌中不可以言传的地方才需要读者意会,并非诗歌中所有的情感都需要读者意会。D项,外在的“‘象’”曲解文意。材料二第②段原文是“‘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揭示”;又材料一第③段原文有“如看到寒鸦,心中就下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由此可知,“物”是外在的,而“象”是看到“物”后内在的、主观的感受。
3.(3分)B【解析】本题属于文外设题,考查理解材料论点与文外论据关系的能力。《孔雀东南飞》的开头两句以孔雀起兴,写夫妇离别,属于类似联想:由材料一第⑦段“《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都类你联想”可知,《诗经》中的“比”“兴”两体属于“类似联想”,但并未提及《诗经》中的“赋”也属于类似联想”,选项扩大范围。
4.(1)第①至③段先引出“想象”的概念,介绍其特点;(1分)
(2)第④至⑧段再论述想象的类型,其中第④段略写再现想象,第⑤至⑧段详细论述创造想象。(2分)
(3)论述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论证有力。(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要划分层次,概括各段内容;然后梳理论证思路。论证思路要注意从文章行文脉络和思想内容等层面进行分析归纳。材料一的①-③段引出“想象”的概念,介绍了想象的特点;④-⑧段论述想象的两种类型“再现和创造”:第④段简要论述再现想象,第⑤至⑧段论述创造想象,主要从“分想作用”“联想作用”两方面详细展开论述。材料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深人,详略得当,论证过程中列举了王昌龄、《诗经》等例子,使得论证更有力。
【评分参考】分3点作答,分别赋分,共4分;其中第(3)点不可少,它也是对文本论证思路的分析。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5.(1)宗白华的观点强调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2)宗白华的观点与材料二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强调美并不在外物,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探究文本的能力。首先需分别分析宗白华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二表述自己的理解。宗白华的观点:强两“心灵”对美的重要作用,即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可见,宗白华的观点强调自然外物是客观的,并不能单靠客观外物就能成为美,要成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与材料二的论点一致,即“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6.(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根据这句话的上下文“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她霍地站起来”,可见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请求结婚的目的不纯,这引发她强烈的愤怒,而不是“镇定”。
7.(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选文结尾部分中,玛丝洛娃借酒浇愁,实际上是她此时身陷囹圄,有着无法摆脱的内心痛苦的表现——“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她想重新振作,但痛苦情绪难以排解,也倍感打击。这恰恰揭示玛丝洛娃“复活之路”的艰辛,引发读者的深思。
8.①柯拉勃列娃劝说玛丝洛娃“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反衬了她拒绝聂赫留朵夫求婚的坚决态度。(2分)
②老婆子委托玛丝洛娃帮忙,玛丝洛娃替老婆子向聂赫留朵夫求情,这从侧面体现了玛丝洛娃的善良。(2分)
③柯拉勃列娃、老婆子等人都是底层民众,反映出牢房中成员、环境等特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文中玛丝洛娃说:“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您就给她帮个忙吧!”这是玛丝洛娃为老婆子开脱罪名而求情的话,从侧面体现了玛丝洛娃的善良;
小说中有:“‘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柯拉勃列娃对玛丝洛娃的劝告反衬了她拒绝聂赫留朵夫求婚的态度坚决,也表现出她对真正爱情的坚贞执着。
老婆子问玛丝洛娃:“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这些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与牢友们的关系,也反映出牢房中底层民众组成的环境特点,柯拉勃列娃、老婆子等人物都是底层民众,是被压迫对象。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它合理分析,可酌情给分。
9.①聂赫留朵夫发现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是由他造成的,他决心赎罪,主动为玛丝洛娃上诉,并决定同她结婚,这是他在反省自己的道德观,表明其在进行个人的“道德自我完善”。(2分)
②玛丝洛娃自身在牢狱中,却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这表明她仍存有“善良”的一面,是其“道德的自我完善”的体现。(2分)
③玛丝洛娃见完聂赫留朵夫回到牢房,内心开始痛苦,她意识到“她已经无法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说明她要走向“复活”之路,也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完善”表现。(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和对主旨理解、评价的能力。
《复活》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更是道德的复活,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
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人:“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教材节选部分写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以看出两种人性在聂赫留朵夫身上是并存的。从法庭归来的聂赫留朵夫开始感到周围的一切的可憎,他下决心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并决定同她结婚。不过,这时他忏悔的动机并不十分纯洁。
这里节选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为替玛丝洛娃上诉。玛丝洛娃的话使他明白了他忏悔行为是自私与低劣的,也彻底认清了自己的深重罪恶,也使他行动的决心大大加强。经过艰难痛苦的灵魂净化过程,良知最终促使聂赫留朵夫从一个有深重罪恶的人,变成一个博爱的得到灵魂拯救的人,实现了“道德的自我完善”。
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来监狱看望玛丝洛娃,她情绪的爆发意味着她麻木的心灵开始复苏。玛丝洛娃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表明她仍存有善良的一面。回到牢房后,玛丝洛娃内心开始非常痛苦,虽然依然尝试用酒精麻醉自己,但她意识到“她已经无法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说明她逐渐觉醒了,要走向精神和道德“复活”之路了。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中的“道德的自我完善”观念。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它合理分析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10.(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标点: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招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译文:刘渊禀告司马颖,请求回去参加葬礼,司马颖不允许。刘渊命呼延攸先回去告诉刘宣等人,让他召集五部人马以及汉胡等军队,声称帮助司马颖,实际想要背叛他。
11.(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词义与词性都相同”错。前一个“表”是动词,表奏;后一个“表”是名词,指《出师表》。
12.(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性格虽不大合群”错。原文“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意思是为人光明磊落,跟常人不同。
13.(1)我是汉王室的外甥,(我们两家)结盟为兄弟,哥哥死去而弟弟继承,不也是可以的嘛!(4分)
(2)我了解他的为人已经很久了,他也明白我的心意,只怕过不了两三天,驿站的公文一定会送到。(4分)
【解析与评分参考】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赋分点:“吾汉氏之甥”,判断句式;“约”,两家相约、结盟;“绍”,继续、接续;“不亦……乎”,固定句式。每个点1分。
(2)赋分点:“知”,了解;“亮”,明白;“但恐”,只怕;“驿书”,驿站的公文或书信。每个点1分。
14.①有部众:部众虽弱,但仍不少于二万户。
②有领袖:左贤王刘渊英武盖世,可担大任。
③有好时机:统治者司马氏骨肉相残,天下鼎沸。
【解析与评分参考】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每点1分,共3分。要点大意正确即给分,如表述有瑕疵则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当初,皇太弟司马颖表奏匈奴左贤王刘渊为冠军将军,监理匈奴五部的军务,让他率军驻防邺城。刘渊的儿子刘聪骁勇过人,博览经史典籍,善写文章,能拉开三百斤张力的大弓。成年后到京都游历,京都名士没有不与他结交的。司马颖任命他为积弩将军。刘渊的堂祖父右贤王刘宣对他的族人说:“自从汉朝灭亡以来,我们的单于都是徒有虚名,不再有尺寸之地,单于以下的王侯,地位降到与百姓一样。现在我们的部众虽然衰弱,但仍不少于二万户,为什么要收束手脚被人役使,匆匆地过了一百年?左贤王英武盖世,假使上天不是想使匈奴兴盛,就一定不会白白地让这个人出生了!现在司马氏骨肉亲人互相残杀,全国像滚水一样沸腾,恢复呼韩邪单于的事业,现在正是时候!”于是在一起谋划,推举刘渊为大单于,派他的亲信呼延攸到邺城去向刘渊通报了这件事。刘渊禀告司马颖,请求回去参加葬礼,司马颖不允许。刘渊命呼延攸先回去告诉刘宣等人,让他召集五部人马以及汉胡等军队,声称帮助司马颖,实际想要背叛他。王浚、东赢公腾攻打司马颖,刘渊请求调发五部军队来攻打王浚、东赢公腾,司马颖答应了他。刘渊到了左国城,刘宣等进献大单于号,二十天之间,拥有五万军队,定都在离石。这年冬天十月,刘渊将都城迁到左国城,胡人和晋朝人投靠他的越来越多。刘渊对群臣说:“过去汉王朝长久地拥有天下,对人民有深厚的恩德。我们是汉王室的外甥,结盟为兄弟,哥哥死去而弟弟继承,不也是可以的嘛!”于是建立国号称汉。刘宣等人请求刘渊称帝,刘渊说:“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暂且可以像汉高祖那样称汉王。”于是登上汉王王位,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元熙。陈元达年少时就有志向节操,刘渊曾经召他去做官,陈元达没有应召。到刘渊当了汉王后,有人对陈元达说:“您害怕吗?”元达笑着说:“我了解他的为人已经很久了,他也明白我的心意,只怕过不了两三天,公文就送到了。”之后,刘渊果然征召陈元达。陈元达供职于刘渊,多次进谏忠言,但退朝后就将奏章底稿销毁,即使是自家的子弟都没有人能知道内容。刘曜生下来眉毛就是白色的,眼睛闪着红光。自幼聪明,很有胆量。(刘曜)很早父母就去世了,刘渊抚养他长大。成年后,仪表魁梧伟岸,为人光明磊落,跟常人不同。喜爱读书,善写文章。一寸厚的铁板,一箭就能射穿。常常把自己比作乐毅和萧何、曹参,当时的人都不看好他。只有刘聪看重他,说:“刘曜是汉世祖、魏武帝一类的人物,乐毅等人又算得什么?”
15.(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技巧、风格等的能力。这首风格诗清新自然,飘逸豪放;而《蜀道难》风格为夸张大胆,想象神奇,语言奔放,感情浓烈。
16.①诗歌首联描写了匡山清幽秀丽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在离乡之际对家乡的依恋与深情。(2分)
②携犬野游,带樵归晚,倚树看云,临池洗钵,平静安详的村野生活流露出作者内心隐逸与入世的矛盾。(2分)
③诗人并不留恋眼前清境,而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家乡,希望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豪迈情怀。(2分)
【解析与评分说明】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感情的能力。每点2分,共6分。大意正确即给分。表述不完整则酌情扣分,如仅答到感情点(画线部分),未结合诗句简析,则该点只给1分。
【诗歌解读】
译文: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带着家犬行走;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我倚树而立,聆听树上猿啼阵阵,有时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赏析:《别匡山》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是李白在大匡山隐居读书十年后,离别大匡山时写的,是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清境”,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表达出诗人奋斗的豪情、高远的追求和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全诗写得秩序井然,跌宕有致,写景与抒情结合,景象清幽秀美,情感深沉强烈,显示了李诗飘逸豪放的特色。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从远近两个角度描绘匡山的美景:远处,晨光初露,翠峰环簇,山色斑斓,美景如画,不禁心情舒畅;近处,晨风轻拂,摇动藤蔓,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则是一幅幅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这是诗人熟悉的山村,使人倍感亲切。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写诗人闲倚古树,心随浮云,不料山僧洗钵,群鹤惊飞,打断了诗人的遐思。尾联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表达了李白内心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且诗人即将去追随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此诗也透露出诗人隐逸与入世的矛盾。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诗人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析与评分参考】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每空1分,该空如有错别字,则不给分。
18.示例:①万众瞩目 ②相得益彰 ③更上层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①万众瞩目:形容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与后文分句“赛场上……;赛场外……”形成总分关系,并呼应“关注盛会”。②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对应后面的“相互提升”。 ③更上层楼: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与前文“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做“体育事业”的谓语。“更上层楼”即“更上一层楼”,也可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 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语境,可酌情给分。
19.示例:①岳阳立足2500多年的历史底蕴,②秉持“先忧后乐、团结求索”的文化信念,③坚持文化与体育携手、运动与健康相伴的发展理念,④激励着三湘健儿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就是把一个结构复杂或修饰成分较多的句子,转换成几个结构简单的句子,可以是独立的句子,也可以是几个相互联系的分句。注意前面三个短句的顺序“……历史底蕴,……文化信念,……发展理念”不能改变。其实就是谓语“激励着”前面的三个状语改成三个短句。
【评分参考】写成两个短句,给1分;写成三个短句,给2分;写成四个或四个以上短句,给3分;表达流畅,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 ①连用五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形式整齐,节奏感强,(2分)
②多角度、分层次、有气势地表现出这场体育盛会要达到(追求)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掌握)的能力。答案首先要指出排比的结构特点,即:连用五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其次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的效果:多角度、分层次、有气势地表现出这场体育盛会要追求的效果。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代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指示代词“这”通常具有指示前文内容的作用,所以含有代词“这”的句子往往具有总结性。文中“看到这”的“这”是代词,相当于“此”。C项的“这”是代词,此,指代上文所说内容。A项的“这”指这时候,即说话的同时;B项的“这”是代词,不定指,即不确指说话的内容;D项的“这”读“zhèi”,常用于口语,有“这么”的意思,是“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
22.(6分)示例:①就不得不提到智商 ②就不再变化 ③如果此时我们仍在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情境补写能力。①空前文谈论的重点是“智力”,后文提到“智商”,所以本处是过渡句,承接“说到智力”,可填写“就不得不提到智商”;②空根据后文“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和前文“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所以本处可填“就不再变化”;③空根据前文“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可知,智力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再根据后文“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可知,学习也可以延缓智力减退的速度。所以本处可填“如果此时我们仍在学习”。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作文(60分)
【命题解读】
本题为多则材料作文,试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紧扣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和核心价值取向。
1.《选择性必修·上册》52页有作文训练与指导“审题与立意”,因而可重点关注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需要学生在三则材料中寻找共同点,准确立意。按照教材中“抓住关键,弄清题旨”的方法提示,整合出三则材料指向的关键词:科技创新、青年、国家。
2.第一二则材料是两则科技新闻。第一则材料侧重于呼唤和鼓励青年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中,这是国家和时代所需,也应是当代青年所向;第二则材料侧重于例举具体的科技新闻事件,给广大青年以引领和示范;第三则材料引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青年的论述,强调青年的时代担当,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当代青年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中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青年也应在国家科技事业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三则材料合起来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广大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之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青春与力量。
【评分参考】
1.整体把握
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题意的理解与评判
1.材料虽有三则,且各有侧重,但指向明确:科技创新与发展需要青年积极作为,青年应该在国家需要、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2.“科技”“青年”和“国家”三者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孤立地论述“科技”“青年”“国家或时代”等主题,如果片面地谈一个方面,则不符合作文材料的含意、情境,依据与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关联程度,可判为“基本符合题意”或“偏离题意”。
3.“等级评分”的补充
(1)内容:根据作文命题和考生答题实际,以“题意”“中心”和“内容”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分等记分。“题意”“中心”“内容”中有两项在上档,同时“感情”亦在上档者,可根据文章实际,在上一等中、低档记分。
(2)表达:以“结构”“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结构”“语言”中有一项在上等,同时“文体”或“字迹”有一项在上等者,可根据文章实际,在上一等中、低档记分。
(3)综合记分:应综合考查内容与表达两部分,一般情况下不跨等记分。“基本符合题意”的,总分不超过40分;“偏离题意”的,总分不超过20分。
(4)发展等级:16个评分点中,有一点突出可得满分,两点比较突出可得满分,三点达到要求可得满分。其他情况按此标准折算。即只一点比较突出给10分,一点达到要求给6分,两点达到要求给12分。
4.其他“扣分”的补充
(1)有确凿证据判定考生的文章是按照某一篇文章仿写的,且构思、内容、文字等与仿写的文章有许多相似之处,该文的实际得分,按应得分数的80%执行。
(2)无自己的构思立意,仅对作文题目原材料进行简单扩写的作文基础等级在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3)文章每少50个字扣1分;不足400字的,给一个总分,不再分项分等评分,最多不超过24分,也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缺少标题,扣2分;只写标题给2分;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