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湖南省岳阳市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联评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12-2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湖南省岳阳市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联评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贴上条形码。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作图),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而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
    ②先拿艺术作品做实例。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他作诗时心理历程的记载,但我们借助心理学的知识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见大概。
    ③他必定使用想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看不见寒鸦时仍可想到寒鸦像什么样,甚至于从来没有见过寒鸦,别人描写给你听,你也可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
    ④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是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⑤但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作成的。人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线。但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⑥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就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可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好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⑦“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雎》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
    ⑧这两种都属于象征。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长信怨》一诗中的“昭阳日影”便是“象”,象征皇帝的恩宠;“皇帝的恩宠”是“理”,但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它明白指为“皇帝的恩宠”的象征,又未免以迹象绳玄渺了。诗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柳宗元有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
    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的想象经过再现、创造就可以唤起意象,从而建造出内心的空中楼阁,借此来慰情遣兴。
    B.创造的想象可以分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而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C.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怀古”“忆旧”作品属于接近联想。
    D.柳宗元认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须用“意识”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光潜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论证分想作用的重要性,引用王昌龄的例子则是为了阐述经验联想的内涵。
    B.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实际上是因为外“物”经过了诗人的“象”化,是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C.因为“物”是客观的,相对来说稳定,而“象”是主观的,是变化的,所以“物”和“象”不能等同视之。
    D.朱光潜谈美,一再强调外在的“象”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的“见”的活动,这与柳宗元的观点异曲同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元代诗人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中“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中的“寒鸦”是借创造的想象创作的。
    B.《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都属于类似联想。
    C.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D.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中的“月夜”“松岗”是因为作者的“见”的活动而成为审美对象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象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以上节选自教材69页结尾部分:第一次探监结束。)
    ……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
    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
    “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接过他手里的笔,说。
    “好,您说吧。”她说。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他说:“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
    火,她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怎么样?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喝醉了吗?”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还是找您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聂赫留朵夫说,“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女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不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到傍晚,如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以上节选自教材同译本《复活》第一部47-48章:第二次探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主要借助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其中个性化的语言和玛丝洛娃的几次“笑的描写,多角度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时一般用“您”称呼对方来表示尊敬,中间改用“你”,说明此时的他急于拉近与玛丝洛娃的距离。
    C.“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使劲握了握他的手”,玛丝洛娃的伸手、握手动作细节,其背后是人物心理的变化。
    D.“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面对聂赫留朵夫急于赎罪的表现,玛丝洛娃出奇的镇定和清醒。
    7.关于小说选文的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说明玛丝洛娃已有酗酒的习惯,与上文聂赫留朵夫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相呼应。
    B.聂赫留朵夫把玛丝洛娃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唤醒了,但她又无法摆脱困境,因而要借酒浇愁。
    C.“买酒”和“痛饮”等动作描写、让人感受到玛丝洛娃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引发读者的同情。
    D.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求婚让她有了希望,揭示玛丝洛娃“复活之路”的顺利,引人遐想。
    8.小说人物除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之外,还有柯拉勃列娃、老婆子等人物。这些人物在小说中起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托尔斯泰认为“人在失足后仍可以重新站起来,并在道德上获得新生”,即“托尔斯泰主义”中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在哪些方面表现了“道德的自我完善”?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太弟颖①表匈奴左贤王刘渊为冠军将军,监五部车事,使将兵在邺。渊子聪骁勇绝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弯弓三百斤。弱冠游京师,名士莫不与交。颖以聪为积弩将军。渊从祖右贤王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左贤王英武超世,天苟不欲与匈奴,必不虚生此人也。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乃相与谋推渊为大单于,使其党呼延攸诣邺告之。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肯宣等使绍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王浚、东赢公腾攻颖,渊请归发五部兵以击浚、腾,颖许之。渊至左国城,宣等上大单于号,二旬之间,有众五万,都于离石。冬十月,刘渊迁都左国城,胡、晋归之者愈众。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刘宣等请上尊号,渊曰:“今四方未定,且可依高祖称汉王。”于是即汉王位,大赦,改元曰元熙。
    元达②少有志操,渊常招之,元达不答。及渊为汉王,或谓元达曰:“君其惧乎?”元达笑曰:“吾知其人久矣,彼亦亮吾之心,但恐不过三二日,驿书必至。”其暮,渊果征元达。元达事渊,屡进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知也。
    曜⑨生而眉白,目有赤光。幼聪慧,有胆量。早孤,养于渊。及长,仪观魁伟,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好读书,善属文。铁厚一寸,射而洞之。常自比乐毅及萧、曹,时人莫之许也,惟刘聪重之,曰:“永明,汉世祖、魏武之流,数公何足道哉!”[注]①太弟颖:皇太弟司马颖。这是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兴元年发生的事。②元达:即陈元达,字长宏,后部人。本姓高,后改姓陈。③曜:即刘曜,字永明,新兴郡人,匈奴族。刘渊侄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十五卷》)
    B.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招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
    C.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招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
    D. 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招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
    11.下列对文中加黑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弟颖表匈奴左贤王刘渊”与《出师表》“临表涕零”中的“表”词义与词性都相同。
    B.“从祖”指祖父的亲兄弟,这里指堂祖父。根据祖父年龄大小,也可称为伯祖父或叔祖父。
    C.“编户”指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编户制度既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赋税制度。
    D.“削草”是古时大臣上书的奏稿,在事成后都要销毁,以示谨慎保密,本文中即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渊的儿子刘聪骁勇过人,博览经史,善于作文,可以拉开三百斤张力的大弓,长大成年后,游学京师,京城的名士都愿意结交他。
    B.匈奴右贤王刘宣认为,多年以来,匈奴首领单于地位低下,没有土地,徒有虚名,而如今司马氏统治下,光复呼韩邪伟业的时候到了。
    C.陈元达年轻时很有志向和节操,其侍奉刘渊,屡次进谏忠言,他所做的这些,就是他的子弟也没法知道详细情况,可见其做事谨慎。
    D.刘曜早年成为孤儿,被刘渊收养,性格虽不大合群,但喜好读书,善于作文,自比于乐毅、萧何和曹参,当时只有刘聪看重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4分)
    (2)吾知其人久矣,彼亦亮吾之心,但恐不过三二日,驿书必至。(4分)
    14.刘宣为什么认为“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请简要概括其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匡山①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①匡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是诗人少年时读书学剑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从远近、动静等不同角度描写了匡山晓峰环簇,藤蔓摇曳,清幽秀丽的景致。
    B.颔联描写诗人熟悉的山村,家犬伴随,村人晚归,充满了浓郁而平静的生活气息。
    C.前三联借景抒情,突出了匡山的“清境”,末联直接表达诗人“书剑许明时”之情。
    D.整首诗既清新质朴、优美自然,又瑰丽浪漫、大气磅礴,与《蜀道难》风格类似。
    16.此诗写于李白离乡去蜀之际,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的信中引用了《论语·泰伯》的名句“                    ,                ”,以此勉励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2)《大学之道》中的“                  了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                     ’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李白在《将进酒》中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竞跑新时代,奋楫出洞庭。四年一届的省运会,是湖南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盛会。盛世盛会,① 。赛场上,参赛选手生龙活虎、献技夺魁;赛场外,人们关注盛会、共享运动。场内场外相互激荡、②            ,体育健康相互促进、相互提升,这正是这次体育盛会展现的独特魅力。
    一场体育盛会,一次精彩亮相,岳阳迎来“高光时刻”,这是一种荣光,更是一种责任。岳阳以2500多年的历史底蕴和“先忧后乐、团结求索”的文化信念,以文化与体育携手,运动与健康相伴的发展理念,激励着三湘健儿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
    岳阳沉淀奋进的底气,化为前行的动力,致力打造体育强市,围绕“办赛精彩、参赛出彩、发展添彩”目标,追求精彩看开幕、硬件看场馆、竞赛看保障、满意看接待、城市看环境,办一次会,带活一座城市,培育一方产业,掀起一片热潮,锻炼一支队伍,为全省奉献一届低碳、智能、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会,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强力推动湖南体育事业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①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 ②         。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影响智力的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      ③         ,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语文试卷第11页,共12页 
    2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丽贝卡一会吃用指甲刮下来的土,一会儿吮吸手指,折腾了半天,她这才安静下来。
    B.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再次相见时,旁人兴致勃勃地说这说那,可他们静静地坐着。
    C.米考伯先生曾经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自己的想象?
    D.附近水龙头里的水这冷,我赶紧吃了一个热肉饼,干脆再花六便士吃了一顿中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6月29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学协会年会在湖南举办。中国科协主席勉励大学生们在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投身时代浪潮,贡献青春力量。
    9月15日,2022年上海科技节“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王光宇是首位“90后”获奖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