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C
C.“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文中“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可知只是列举杜甫的《月夜》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温情”,并没有说这是开先河之作。
故选C。
2.C
A.“它是李白写‘月’诗的最高峰”错误,于文无据。根据文中“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可知李白写月的经典诗句很多,很难说哪一首诗是最高峰。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形式”错误,材料一首先写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紧接着写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最后分析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D.“为了证明李白擅长把丰富的内涵赋予‘月’这一典型意象”判断错误,根据文中“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可知是为了证明李白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
故选C。
3.A
A.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以此寄寓一种禅心与禅趣。而第二段的论点是通过“月”表达“思乡”之情,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B。
4.(4分)
情感区别:中国诗歌常用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西方诗歌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2分)
原因:中国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承载着“载道”的重任,如果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将得不到主流文化认可;西方诗歌多追求艺术上的“真”,以及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束缚。(2分)
5.(4分)
继承:①继承了“借月抒怀”的手法,即用“月”这一意象来寄托思念、思乡等情感。②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2分)创新: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超越了前人月亮诗中表达思念、思乡等常见情感,赋予月更为丰富的蕴含,如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的象征,以此来寄托情感,表现风节。(2分)
6.B
B.“但也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错误。根据原文第十六段可知,羊倌看中傅队长的皮鞋是因为戈壁沙滩环境恶劣,穿上皮鞋更利于放羊,而非“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故选B。
7.B
B.“如‘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旷远、美丽”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可知,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沙丘的巨大和连绵不断,表现了沙漠的旷远,而非“美丽”;再根据后文“傅队长抓一把沙土……含盐碱量低,好地”可知,此处的环境描写暗示了荒原的开垦者们面临的是极为恶劣的环境。故选C。
8.①“皮鞋”既指傅队长脚上穿的皮鞋,也指拓荒者的双脚。②“皮鞋”象征了拓荒者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敢无畏和乐观自信。(6分)
9.(1)情节: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开始无法沟通,之后羊馆不愿意要钱,而是对皮鞋产生兴趣,再之后不愿用皮鞋换羊,最后用鸡蛋换了鞋。②富有喜剧意味。因为无法用语言沟通,人物之间的动作需要夸张,如“表达饿”“证实鸡蛋”的一些夸张的行为。(2分)
(2)人物塑造:因为无法用语言沟通,“皮鞋换鸡蛋”这一情节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外貌(神情)描写来塑造人物(2分)。动作描写如傅队长表达“饿”的意思时“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外貌(神情)描写如羊信“疑惑的表情”“好奇的目光”,明白傅队长意思后的“笑”。(2分)
10.D
句意:他在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形状,年长之人认为他很奇特。长大以后,容貌体态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任内殿崇班,做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根据表示时间段的词“为儿时”“既长”,可非除C;
而“辄”是副词,常用在动词前,故不能断在“戏”后,可排除掉A;
“授内殿崇班”中,“授”为谓语,“内殿崇班”为宾语,结构完整,故应在“授内殿崇班”前后断开,排除BC。
故选D。
11.B
B.“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错误,顿首,这一礼节还用于平辈中行礼。
故选B。
12.C
C.“果断下令斩首谈论安营的人”错误,从原文“下令敢言安营者斩”看出,这只是他下的命令,并没有写已经斩首某个人。
故选B。
13.(8分)
(1)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
(2)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
(1)“谕”,告诉;“亲矢石”,亲自冲锋陷阵;“第”,只管;“激勉”,激励。
(2)“计”,计议,谋划,合计;“致”,制,制约;“示之以虚”,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以虚示之”。
14.(3分)
①燕达孤军深入,遇到敌人,作战时没有援军。
②虽然战败,但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不在少数。
③燕达平日里作战英勇,多次打胜仗。
参考译文:
燕达,字逢辰,是开封人。他在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形状,年长之人认为他很奇特。长大以后,容貌体态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任内殿崇班,做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西夏三万骑兵逼近城池,战斗一整天没有决出胜负,燕达的部下只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他被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领士兵深入敌军境内,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回。啰兀失守,派燕达援取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袭击,他一边打一边向南撤退,失亡的人很多。神宗因燕达孤军遇到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算少,多次升迁燕达担任西上阁门使,兼任英州刺史,担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降服木征。升为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实际授任为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抚征讨安南时,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进入朝廷辞行,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声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必亲自作战,只要激发勉励将士就行了。”燕达叩头致谢说:“我得以靠威望声势消灭敌人,即使死了怕什么呢!”初次越过山岭,(燕达)听说前锋遇到敌人陷入苦战,想前去救援,校官说应当先替家考虑然后再前进,燕达说:“那里战斗已经危急,怎么能忍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考虑。”下令敢谈设立营寨驻扎的人斩首。于是整顿盔甲起兵前往,士兵都很振奋,传声呼喊太尉来了,蛮人惊慌溃败,立刻平定了广源。军队临时驻扎在富良江边,蛮人把战船停靠在南岸,想要交战却不能够,燕达默默计议说:“兵法讲求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不久蛮人果然来了,攻打他们,大败蛮人,蛮人请求投降。军队归来,授予燕达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燕达独自受到奖赏,燕达请求同时受处分,皇上没有听从。
元丰年间,(燕达)升任金州观察使,加授步军都虞候,改任马军,破格授任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精细整齐,授任他的一个儿子做阁门祗候。多次受到下诏奖赏,进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被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叫毅敏。
燕达出身于军队。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诚老实值得信任,每次宴会,没有不从容交谈的。皇上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把什么作为首要的?”他回答说:“什么都不如爱。”皇上说:“用威力统治爱可以吗?”燕达说:“威力不是不使用,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
15.D(3分)
D项,“沉郁顿挫······怆然泪下”错误。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16.(6分)①这两首词都写了词人面对锦绣江山,引起的千古兴亡之感,抒发了其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及钦佩之情。②这两首词都借凭吊英雄之名,慨叹当时南宋摇摇欲坠的政权,以及抒发词人深沉的忧虑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18.(3分)
势单力薄(势孤力薄、势孤力单) 无时无刻 摧枯拉朽(势不可当、势不可挡、锐不可当、无坚不摧)
第①空,语境表述的是个人力量的单薄,可选用“势单力薄”(势孤力薄、势孤力单)。“势单力薄”,指力量不足。“势孤力薄”,势力孤单,力量薄弱;指人少马微,不足以抗拒困境。“势孤力单”,力量薄弱。指人少马微,不足以抗拒困境。
第②空,语境强调社会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根据后文“不”这一否定内容的语境,应该选用“无时无刻”。“无时无刻”,指没有哪一时刻,与“不”连用,表示“时时刻刻都……”。
第③空,从语境看,微小的改变或者介入可能引发小风暴,指改变引发的气势强大,应该选用“摧枯拉朽”(势不可当、势不可挡、锐不可当、无坚不摧)。“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势不可当”,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作“势不可挡”。“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或者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能摧毁。
19.(4分)
(我或者我们)不是夸耀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虽然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总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
20.(4分)
如果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你发生改变,那么你也会使社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那么社会也会因此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
21.B
画波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
A项逻辑混乱,因果倒置,C项句式杂糅,语序不当,“在很大程度上”修饰的是造成“香味尽失”的原因,不是修饰“大喘气”。D.句式杂糅,“原因是……”和“是……的结果”杂糅,删掉其中的一个。
故选B。
22.(6分)
①问题正出在荔枝的外壳上
②植物的果实也需要呼吸
③荔枝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下句“因为它与果肉之间缺乏有效的水分疏导组织,不仅不能保护果肉,还会因其间的很多空隙,让果肉的水分迅速散失”可知,荔枝容易坏的原因是“它”不能保护果肉,再结合“荔枝明明穿着一层‘铠甲’”可知,“它”指的是“铠甲”,也就是荔枝的皮,得出结论问题正出在荔枝的外壳上,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问题正出在荔枝的外壳上”。
第二空,结合下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可知,荔枝需要呼吸,再结合“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可知,果实内的糖类物质被逐渐消耗,是因为果实在呼吸,可见植物的果实也需要呼吸,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植物的果实也需要呼吸”。
第三空,结合上文“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和“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可知,荔枝的呼吸作用不断加强,会使果实内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荔枝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材料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的事迹,二是人们对两位院士的赞誉。可逐句分析两位院士的事迹。
“一生只做一件事”,可写专注、执着、理想信念、淡泊名利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可写个人与社会、仁爱、奉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从医70余年,救治1.6万肝胆病人”,可写奉献、理想信念、医者仁心等;“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可写无私奉献。写作时,应该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素材积累丰富的角度来写。网友的留言,可看作是对班会主题的诠释。既肯定和赞美两位院士的巨大成就,也表达学习发扬伟大精神的决心。
立意:
1.星光闪耀,照亮前程。
2.心怀家国,追逐梦想,贡献力量。
3.见贤思齐,成就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