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笫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试题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湖源。从某种意又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褐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
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车,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该只能是“中国的”——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签,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如要实现“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效果,必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比如在良渚古国、安阳殷墟、敦煌学等领域,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球令的安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令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走好国际舆论氛围。
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数千年不曾断裂过的伟大文明,之所以未遭毁天,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也正是在经年累月的积定与创新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如“中和”思想。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中”,二是“和”,二者辩证统一。就文化上而言,“多元一体”的“一体”为“中”,“多元”为“和”,“一体”是核心;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一体”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统,与“和”之有容乃大,成为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对于类似文化基国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
寻根潮源,保护整理,引领话语,以史有人,终光大文明,贡献人类,中国考古事业无不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空轴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寻、重检与业塑。相信棚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定大有可为。
(摘编自王学斌《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当一些学者还在为夏遗存在哪里争论不休时,考古新发现的良渚、陶寺、石敬、石家河等,直接跨过夏代,呈现给我们一个个500000年前,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和联系的灿烂辉煌的古文明速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大家知道,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当时,中国考古尚未开展,从这个意又上来看,其归纳总结也未必全面。这几十年来中国的 史前晚期考古的一系列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标准, 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叉。中国近代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西方传入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奥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部、陶寺、二里失、三星堆、海昏侯等等。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遗址的底气和实力。
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 有了一大批发现,中国考古学者自身充满了文化白信,也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摘编自高大伦《良者申遗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一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使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B.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古学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C.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历史- 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而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不能缺席。
D.考古学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能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于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树立。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中国考古学定大有可为。
C.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而中国考古在当时并未开展,因此,其归纳总结未必全面。
D.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因此我们有底气,有实力。我们的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西北大学考古学构建形成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研究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B.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
C.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安阳殷墟、石茆、二里头、三星堆等等。
D.王建新教授说:“中国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特别是中亚地区开展考---成为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的一个特色了。”
4.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那么,如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先生
赵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襄扶着雷片。在空中横扫。薄幕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使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
B.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有学问,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艺人和先生的契机。
C.大先生嘴笨,不神言辞,自认理儿多却越讲越糊涂,不受孩子们待见。作者笔下的大先生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类似;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D.第⑨段写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心满意足”的原因,既有落魄时有人帮助,手艺能得到大家认可,教书受村人尊重;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还能回报村人,为学校做善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属于插叙,交待了大先生来我们村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身份和特殊手艺。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对大先生的描写;同时又丰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
B.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大先生也没说。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
C.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既突出了他的感恩之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助于凸显主题;同时又有贯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小说脉络清晰。
D.小说中的“我”,既是大先生半生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又侧面衬托了大先生的人格与博学;同时,“我”还起到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作用。
8.第②段划线部分,刻画出了大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4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尝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能决。益州长史韩伯俊曰:“于安固少聪察,可令决之。”仲文对曰:“此易解耳。”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始州刺史屈突尚,宇文护之党也,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仲文至郡穷治,遂竞其狱。蜀中为之语曰:“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以功授开府。
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迥又遣宇文胄、宇文胄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卒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赐五百段,黄金二百两,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时韦孝宽拒迥于永桥,仲文诣孝宽有所计议。时总管宇文忻颇有自疑之心,因谓忡文曰:“公新从京师来,观执政意何如也?尉迟迥诚不足平,正恐事宁之后,吏有藏弓之虑。” 仲文俱忻生变,因谓之曰:“丞相宽仁大度,明识有余,苟能竭诚,必心无贰,仲史在京三日,频见三善,以此为观,非寻常人也。”忻曰:“三善如何?”仲文曰:“有陈万敌者,新从贼中来,即令其弟难敌召募幕乡曲,从军讨贼,此其有大度一也。上士宋谦,奉使勾检,谦缘此别求他罪,丞相责之曰: ‘入网者自可推求,何须别访,以亏大体。’此其不求人私二也。言及仲文妻子,未尝不潸泫,此其有仁心三也,”忻自此遂安。初,仲文在蓼堤,诸将皆曰:“军自远来,士马疲敝,不可决胜。”仲文今三军趣食,列阵大战。既而破贼,诸将皆请曰:“前兵疲不可交战,竟而克胜,其计安在?”仲文笑曰:“吾所部将士背山东人,果于速进,不宜持久,乘势 击之,所以制胜。”诸将皆以为非所及也。 (节选自《附书•于仲文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B.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始州
C.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D.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髫龀”,儿童七八岁。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龀指小孩子换牙。
B.“迁”在文言中一般为升迁或调动官职之意,本文中指“升迁”;“领”是兼任官职之意,多指高官兼任官职较低的官职。
C.“高祖”是“谥号”。座帝死后,人们对他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D.“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非行政区。附朝的行政机制为三省六部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仲文幼年好学,沉迷读书;长大后胸怀大志,气度不凡,很受器重。
B.于仲文很有计谋,断案如神;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蜀中百姓的高度评价。
C.于仲文能洞察潜在的危险,—番入情入理的分析解除了总管韦孝宽的自疑之心。
D.于仲文深谙自己部队的特点,用巧计战胜敌人,众将领都十分佩服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始州刺史屈突尚,宇文护之党也,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3分)
(2)既而破贼,诸将皆请曰:“前兵疲不可交战,竟而克胜,其计安在? ” (5分)
14.为什么随高祖见到于仲文后,引他到内室,为之落泪?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上逢故人
韦庄
前年送我曲江西,红杏园中醉似泥。
今日逢君越溪上,杜鹃花发鹧鸪啼。
来时旧里人谁在,别后沧波路几迷。
江畔玉楼多美酒,仲宣①怀土莫凄凄。
[注]①仲宣,是东汉王粲的宇,他曾作《登楼赋》表达身在异乡思念故土之情。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回忆起前年朋友送别自己的场景色,诗人在红杏园中喝的酩酊大醉,此处用了比喻的手法。
B.颔联借录抒情,写诗人与友人相聚之时,正是杜鹃花开之时,借杜鹃花开时的艳丽美景抒发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
C.“别后沧波路几迷” 一句是写分别后,这江上烟波迷茫,方向难辨,几乎让我迷路。
D.颈联情感复杂,既农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还写出了诗人对前途难测、命运难料的感叹。
16.如何理解诗歌尾联?尾联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绘的是山村的安静与祥和。其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乡村安详恬静的句子是:“ , 。”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了梦境美好的世界,由梦境醒来转入现实、梦中景物完全消失的诗句是:“ , 。”
(3)《登高》 中,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发出 “ , ”的感慨,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晚年病苦的悲愁。
(4)白居易《琵琶行》在描写琵琶女音乐“暂歇”后,用“ , ”的句子,描绘出了乐声暂停,但余味更加无穷的艺术境界。
三、语言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一幅书法展开了,灵动的文字间似乎有编钟的余音袅袅传来。没法不让人想起悠悠的历史。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路走来,都被历史的风尘淹没了。倒是那个喜欢放鹅睡在东床的王羲之音容犹在,留下千古佳话。书法是一曲无声的旋律,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犮展,广大书法教有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央縫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
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尚,也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作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现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指鹿为马。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其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噓 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杷其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 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朕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模,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 。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B.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C.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可非议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举足轻重
B.无可厚非 趋之若鹜 终闹铋径 举足轻重
C.无可非议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举重若轻
D.无可厚非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举重若轻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将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C.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D.用气韵生动形容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
21.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句子“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略走来”修辞手法使用一致的一项是(3分)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山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D.书法是一曲无声的旋律,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那么,请看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破晓的微光划破黑夜,让我们着到希望;萤火虫的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力量。再微小的光也是光,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信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