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北京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2)

http://www.newdu.com 2022-11-3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脊梁(jí)      毗连(pí)      卷帙浩繁(zhì)     阿谀奉承(yú)
    B. 喟叹(kuì)     埋怨(mái)     浑金璞玉(pú)      修葺一新(qì)
    C. 铜臭(xiù)     攻讦(jié)     负隅顽抗(yú)      戎马倥偬(cǒng)
    D. 噱头(xué)     符合(fú)      稗官野史(bài)     解甲归田(ji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脊梁”的“脊”读作jǐ;
    B.“埋怨”的“埋”读作mán;
    C.“戎马倥偬”的“偬”读作zǒng。
    故选D。
    2. 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窠臼     眷属     美轮美奂     应接不暇
    B. 旋律     装桢     变本加利     待价而沽
    C. 雍容     祛除     惮精竭虑     箭拔弩张
    D. 痉孪     荣膺     既往不究     掉以轻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B.“变本加利”的“利”,应写作“厉”。
    C.“惮精竭虑”的“惮”,应写作“殚”;“箭拔弩张”的“箭”,应写作“剑”。
    D.“既往不究”的“究”,应写作“咎”。
    故选A。
    3. 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衷心感谢在座诸位的        和热情捧场,也欢迎大家就上述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王府饭店的双重檐歇式大屋顶和绿色琉璃瓦顶盖,        着古老的民族建筑形式在今天仍具有活力与生机。
    ③马丁·路德的主张打破了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欧洲的教育        了世俗化、地方化、民族语化的倾向。
    A. 倾听     启示     涌现
    B. 聆听     启示     出现
    C. 倾听     昭示     出现
    D. 聆听     昭示     涌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倾听:认真细心地听取。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语境强调“在座诸位”认真听取“我的演讲”,应选用“倾听”。
    ②启示:启发开导,使有所领会。昭示:是明白宣示或显示的意思。昭示侧重于使人明白,启示侧重于给人启发。语境强调“王府饭店的双重檐歇式大屋顶和绿色琉璃瓦顶盖”显示“古老的民族建筑形式在今天仍具有活力与生机”,应选用“昭示”。
    ③涌现:侧重表示大量出现,常用于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语义较重。出现:侧重在显露、产生出来,不论多少、好坏都可以用,语义较轻。语境强调“马丁·路德的主张打破了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使“欧洲的教育”产生出了“世俗化、地方化、民族语化的倾向”,应选用“出现”。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类文本的创新性和实验性比较强,如果读者遵循以往的阅读经验去揣度作者的意图,将无异于缘木求鱼。
    B. 科学的许多突破往往建立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地带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各学科画地为牢,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
    C. 在高二年级“戏如人生”话剧节上,几位同学将《雷雨》中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D. 在荒远的青海高原和僻静的河湟谷地上,几代村民筚路蓝缕,创造了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此处是说读者如果不能结合实际而遵循以往的阅读经验去揣度作者的意图,必将劳而无功,使用正确。
    B.“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此处是说各学科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使用正确。
    C.“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此处是说几位同学的表演很精彩,用错了对象,使用错误。
    D.“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土地,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是说几代村民的创业很艰难,使用正确。
    故选C。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刚刚结束的女篮世界杯半决赛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队员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决心和纵横捭阖的气势!
    B. 这些机智幽默的话语的穿插,使我们阅读时心头的沉痛感和压抑感有所缓和,否则这本书是不忍卒读的。
    C. 连锁商业在南粤大地上有如明日黄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已完成筹组、改造的连锁商店,没有一家不成功。
    D. 经李先生近十年矢志不渝的努力,这件众望所归的珍贵文物流落海外六十多年后,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纵横捭阖:意思是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纵横:用游说来联合;捭阖:开合)。此处形容中国队员的气势,不正确。
    B.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语境是说这本书内容悲惨,使用正确。
    C.明日黄花: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根据“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知,使用错误。
    D.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用的对象是人,此处是珍贵文物,用错对象。
    故选B。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央视“3·15”晚会专门揭露知名企业的不诚信问题,为防止这些能量巨大的企业不做“危机公关”,播出前剧组人员对晚会所有内容严格保密。
    B. 我们还设计了配套的学习手册,对一些具体的案例作出了上机操作的示范和说明,以达到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理解《计量经济学》。
    C. 美国每年信息与网络安全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5亿美元以上,企业电脑安全受到侵犯的比例从去年的42%升到今年的49%。
    D. 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鸟型金饰片、金箔、青铜神树、精美牙雕、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否定不当,“防止”和“不做”连用不当,应把“不做”改为“进行”。
    B.成分残缺,缺少“达到”的宾语中心词,可在句尾加上“的目的”。
    C.不合逻辑,“高达75亿美元以上”中“以上”应该删掉。
    故选D。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宴会与祭祀等各个方面的生活。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善于刻画人物,长于记述战争和外交辞令。
    C.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D. 鲁迅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杂文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错误,《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故选A。
    二、课内文言
    8.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渐车帷裳          渐:溅湿                        B.女也不爽          爽:舒爽
    C. 晋军函陵          军:驻扎                        D. 唯君图之          图:考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爽:差错,句意:女子也没有什么差错。
    故选B。
    9. 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行携带的物品
    B. 沛公奉卮酒为寿            为寿:庆祝生日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特别地,格外
    D. 公子颜色愈和              颜色:脸色,神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行李”,出使的人。词语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出行携带的物品”。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B.“为寿”,祝颂之辞,祝身体健康。句意: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C.“非常”,意外的变故。词语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十分,很”。句意: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D.句意:公子脸色更加温和。
    故选D。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冠盖相属于魏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沛公则置车骑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乃谢客就车
    D.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属”,读“zhǔ”,接连不断。句意:(平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
    “属”,读“shǔ”,类。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B.“置”,留下。句意: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置”,放置。句意: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C.“谢”,道歉。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谢”,辞别。句意:才辞别了朋友上车。
    D.两句中的“辞”都是推辞之意。句意: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
    句意: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没有什么可推辞的。
    故选D。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而诸侯敢救者
    B.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以其无礼于晋              诸侯以公子贤
    D. 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哪个诸侯国敢帮助赵国。
    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之”:动词,去,往。句意:项伯就连夜跑到沛公(刘邦)的军营中。
    C.“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以”:介词,因为。句意: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
    D.“所以”:……的原因。句意:我赵胜之所以自愿依附您结为姻亲。/“所以”:用来……。句意: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
    故选C。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良乃入,具告沛公
    B. 何辞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乃,动词,是。句意:侯嬴只是一个守关巡夜的人。/乃,表顺承,于是,就。句意: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
    B.为,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句意:还告辞干什么呢?/为,动词,作为。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C.焉,疑问代词,哪里。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D. 因,介词,趁机。 句意: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故选D。
    13.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失其所与,不知                                                B.距关,毋内诸侯
    C. 辞决而行                                                            D.盛筵难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明智。句意: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B.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C.决:通“诀别”,诀别。句意:告辞诀别而去。
    D.没有通假字。句意: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
    故选D。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得兄事之
    A. 越国以鄙远                                                        B.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襟三江而带五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例句,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A.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 
    B.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C.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与例句相同。 
    D.意动用法,以……为衣襟。句意: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
    故选C。
    15. 下列语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厌之有
    A. 沛公安在                                                            B.如姬父为人所杀
    C. 此五霸之伐也                                                    D.欲呼张良与俱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厌”同“餍”,满足。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句意: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
    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句意:沛公在哪里。
    B.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句意: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C.判断句。“此……也”表示判断。句意: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
    D.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为: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句意: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故选A。
    三、古诗文默写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___!(《无衣》)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采薇》)
    (4)王勃直接描写滕王阁壮丽景观的句子是:层峦耸翠,______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滕王阁序》)
    (5)身临天阔水远、秋霞绚丽、野鸭高飞的美景,我们往往会想起王勃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6)王勃直接感叹自己人生道路坎坷不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7)王勃表达自己不因为年华老去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8)______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0)士志于道,__________,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1)不患无位,__________。(《论语·里仁》)
    (12)孔子认为,“忠恕之道”是自己学说的核心。其中,“恕道”的内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道”的内涵则是“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 ”。(《论语·雍也》)
    【答案】   ① 桑之落矣    ②. 其黄而陨    ③. 修我甲兵    ④. 与子偕行    ⑤. 今我来思    ⑥. 雨雪霏霏    ⑦. 上出重霄    ⑧. 飞阁流丹    ⑨. 落霞与孤鹜齐飞    ⑩. 时运不齐    ⑪. 命途多舛    ⑫. 穷且益坚    ⑬. 不坠青云之志    ⑭. 导之以德    ⑮. 齐之以礼    ⑯.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⑰. 就有道而正焉    ⑱. 而耻恶衣恶食者   ⑲. 患所以立    ⑳. 己欲达而达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陨”“偕”“霏”“霄”“鹜”“舛”“坠”。
    四、课外文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孔子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1]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②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③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2];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④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1]文王:周文王,姬姓,名旦。曾制礼作乐,奠定了西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基础。[2]磷:磨薄,损伤。
    1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不在兹                          兹:此,孔子自指
    ②累累若丧家之狗                    累累:憔悴颓丧的样子
    ③佛肸畔                            畔:通“叛”,反叛
    ④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易:轻易
    ⑤“拘焉五日”和“焉能系而不食”中,两个“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⑥“天之将丧斯文”和“丧家之狗”中,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⑦“与弟子相失”和“鸟兽不可与同群”中,两个“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⑧“然自要以下”和“子贡以实告孔子”中,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①③⑤⑦                    D. ②④⑥⑧
    1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匡人其如予何
    匡邑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B.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
    他的额头像圣君唐尧,他的脖子像贤臣皋陶
    C. 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再怎么染也染不黑
    D.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还不如跟从开辟新世界的人呢
    19.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匡人把孔子误认成了曾欺凌自己的阳虎,围困了孔子师徒多天。
    B. 子路对孔子欲应召佛肸之事表达了不满,孔子对此进行了反驳。
    C. 长沮、桀溺认为孔子明知故问,因此不愿意告诉子路津在何方。
    D. 孔子屡遭困窘却从未妥协,司马迁于字里行间流露了崇敬之情。
    20. 某知名大学中文系立了一块大石,上刻“斯文在兹”。请解说该中文系刻此“斯文在兹”四字的丰富寓意。要求:写出两种不同的寓意。
    21. 第②段中,孔子对郑人评价的反应是“欣然笑”,这说明孔子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结合具体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7. C    18. D   19. C   
    20. 示例1:指有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
    示例2: 指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任的文人雅士聚集在此。   
    21. 乐观、豁达;善于自我解嘲,幽默风趣。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解释正确。句意:周代的礼乐制度不就在我们这里吗?
    ②解释正确。句意:憔悴颓丧的样子像一只走离了家的狗。
    ③解释正确。句意:佛肸反叛了。
    ④解释错误,易,改变,句意:天下到处像洪水弥漫一样纷乱,有谁能改变得了呢?
    ⑤第一个“焉”,兼词,于之,在那里;第二个“焉”,何,怎么。句意:被困在那里整整五天/怎么能只是悬挂在那里而不被人摘取呢?两个“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⑥第一个“之”,主谓之间,无意;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离家的狗。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⑦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句意:和弟子走散了/我们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
    ⑧第一个“以”,相当于“而”;第二个“以”,介词,把。句意:然而从腰以下/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开辟新世界”错误,辟世:避世隐居。句意:还不如跟从(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长沮、桀溺认为孔子明知故问”错误,长沮口中的“津”指社会这条大河的渡口,不是真的渡口,长沮认为,孔子应该知道社会这条大河的渡口,他这样回答是对孔子选择匡时济世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并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斯文在兹”,语出《论语·子罕第九》,原意是“文化知识在自己手里”,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斯文”指文化或文人。
    然后要结合本题语境理解,这是某知名大学中文系大石上所刻文字,大学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有责任和担当的文化传承人的地方,这里的“斯文”就具有两种寓意,一是指中华优秀文化,二是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人雅士。“兹”是这里之意,指代大学。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面对别人的调侃,孔子没有恼怒,而是“欣然笑”,可看出他的乐观、豁达;
    从孔子“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的话语中可看出,孔子不但善于自我解嘲,而且还幽默风趣。
    参考译文:
    孔子将要到陈国去,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匡人听说,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于是匡人就围困了孔子。孔子的模样很像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五天。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颜渊说:“老师您活着,我怎么敢死!”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害怕。孔子说:“周文王已经死去,周代的礼乐制度不就在我们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上天并没有要消灭周代的这些礼乐,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颓丧的样子像一只走离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佛肸做中牟县宰。赵简子讨伐中牟。佛肸反叛,派人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赴召。子路说:“从前我曾听先生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到他身边去的。’现在佛肸以中牟为据点反叛,夫子却要前往那里,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是的,我是讲过这样的话。但是,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像个苦味的葫芦一样,怎么能只是悬挂在那里而不被人摘取呢?”
    孔子离开叶,返回到蔡。长沮、桀溺两人并肩一起耕田,孔子认为他们是隐者,叫子路去询问哪里有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那位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是的。”长沮说:“他早就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像洪水弥漫一样纷乱,有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随孔丘这种避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仍然不停地耕作。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起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五、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葛生
    葛生蒙楚【1】,蔹蔓【2】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3】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4】。谁谓宋远?曾不崇朝【5】。
    【注】【1】葛:葛藤。蒙,覆盖。楚:荆棘。【2】蔹蔓:蔓延。【3】杭:通“航”,渡。【4】刀:通“舠”,小船。【5】崇朝:从天亮到早饭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2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处”“独息”和“独旦”三个表达都写出了逝者长眠地下后的孤单。
    B. “锦衾烂兮”写锦缎制成的被子已经破烂不堪,可以想见逝者去世之久。
    C. 《河广》最后两句,以反问语气写出了对故国的强烈怀念和思归之心切。
    D. 两诗章法结构上都有重章叠唱的特点,反复咏唱,层层推进,情感强烈。
    23.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诗句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经·卫风·硕人》)
    B.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C. 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陆游《航海》)
    D.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24. 《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答案】22. B    23. C   
    24. 《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是古体诗中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运用,但其中“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则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再联系“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突出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锦衾烂兮’写锦缎制成的被子已经破烂不堪”理解错误。“锦衾烂兮”的意思是“锦被多么光华灿烂”。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比喻。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
    B.比兴手法。意思是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由鸟兽想到人。
    C.夸张。“海动色”“天改容”实为夸张。
    D.拟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这是古体诗中常用的重章叠句手法。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变化,将第一句中“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第二句中的“冬之夜,夏之日”,这一变化让两句形成了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结构,这就突出的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从冬到夏,再从夏到冬,时间在循环往复中形成了永恒,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两句后面强调“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对逝去爱人的坚贞爱情,突出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
    六、名著阅读
    25.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②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答案】①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②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周”,合群;“比”,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②“古者”,古代的君子;“出”,发言表态;“耻”,以……为可耻;“逮”,做到。
    26.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小题。
    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②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是如何看待贫富的?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条概括。从所概括的贫富观中任选一条,结合阅读或生活体验,试举一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例文:
    淡泊以明志,肥甘不丧节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改其乐,“瓶无储粟”,却生发出一份淡泊明志;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钟鸣鼎食”,亦浇灌出一方礼乐宜家。故:明志不以贫苦移,节义不因肥甘改,方为“贤哉”!
    一箪一瓢一腔爱——他们,淡泊以明志!
    曾国藩曾言:“以穷养志。”诚哉,斯言!斟古,匡衡家贫,却怀一腔读书之爱,凿壁以偷光;孙康清苦,亦怀一腔求知之爱,囊萤以苦读,宋濂“无以致书以观”,负箧百里以问师。酌今,格力女王最喜欢的衣服也不过是几十块钱的红裙子,而她满腔之爱尽付科技;水稻之父,最常穿的衬衣也不过是几十块钱的格子衫,而他满腔之爱尽献天下黎元……他们,或生而贫苦,却在贫苦中炼出了最炽热的梦想、最纯粹的志趣;或性本淡泊,在淡泊中,铸成了最坚强的力量,最阔大的胸怀。“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贤哉,淡泊明志者们!
    一曲一觞一忠魂——他们,肥甘不丧节!
    《菜根谭》有云:“节以肥甘丧。”这话实在是值得商榷的。君不见,古有“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白居易,田间地头见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动人民,亦会“念此私自愧,曾不事农桑”。他的满腔同情,是对卖炭翁,是对琵琶女,是对千千万万的穷苦人,哪怕自己贵为一官,也不曾失了本心;君不见,今有“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的耄耋院士,在疫情肆虐之时,奔赴抗疫一线,以生命赴使命,以挚爱护苍生,他的满身勇毅,无关年龄,无关时节,哪怕自己富为国士,亦不曾失了担当。古时的他,今时的他,在富贵中,却也只是,用最纯的爱,把自己锻成钢刀,锻成铁剑,为这世间披荆,为这苍生斩棘,拼得春暖花开,挣得海晏河清,贤哉,肥甘不失节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贫苦卷走的是茅草,锻造的,却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大德;“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富足滋养的是体魄,淬炼的,却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爱。故:我辈青年,生活在前人劈荆斩棘的幸福里,自要铭记圣贤“淡泊以明志”,自当效仿前浪“肥甘不丧节”,用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谱吾辈高歌,赴吾辈征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理解材料中引用的孔子名言的内涵。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句语出《论语•雍也》,可解释为,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探究思想内涵,就是说君子当贫贱不移,且乐于贫贱。君子以修身为本,以德行立于仁义大道,则富贵怎能改其心,贫贱何能移其志,若如此,又如何以忧。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此句语出《论语·述而》,可解释为,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富贵和道的关系问题。只要是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富有,但是必须符合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句语出《论语•述而》,可解释为,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手臂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啊。如不合道义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如同浮云一样。”探究思想内涵,就是说君子对于自己坚守的志向,当贫贱不移,并且乐在其中,若违背仁义,苟得富贵,则人生价值轻贱如浮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是孔子对贫富最基本的观念。贫者,无财;贱者,无位;所恶,被人厌弃。贫穷与卑贱,是人人都厌弃的,君子也不例外。但是摆脱贫贱有条件,以其道得之,要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如果不是,君子不求摆脱这种贫贱。宁守其道,不去贫贱。
    富者,财多;贵者,位高;所欲,被人渴望。财富与地位,是人人都想要的,君子也不例外。但是获取富贵有条件,以其道得之,要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如果不是,君子不会安处这种富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财富固好,如果沉迷于财富,不顾是非、正当与否的一味追逐它,则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只求“可求”的财富,拒绝“不可求”的不义之财,实即主张合理、合法的谋利。即其一是看符合不符合“道”,要求谋财不得害道。其二是看符合不符合“义”,亦即取财不能伤“义”,有违“义”的“富且贵”,孔子是毫不动心、毫不在意的。君子应将“道”放在“利”的前面,用正当手段获得富贵,用正当手段摆脱贫贱,否则宁可不要富贵,甘处贫贱。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安贫乐道,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使物质贫穷,并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其次列举匡衡、曹雪芹的例子论证精神的贫穷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悲;然后列举英国首相威尔逊、台湾作家三毛等例子论证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财富,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该用道来洗涤心灵,保留一颗纯洁的心灵,一个超脱世俗的灵魂,摆脱金钱的牵绊、欲望的束缚,正道直行。
    立意:
    1.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2.富贵可求,践行道义。
    3.富而不骄,安贫乐道。
    4.淡泊名利,乐享人生。
    5.摒世俗之气,立青年担当。
    6.扬淡泊之风,彰时代风华。
    27. 下列对《红楼梦》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顽石无材补天是整部小说的起点,木石前盟是宝黛爱情的前世,太虚幻境中的词、曲暗示着整部小说的结局。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妙玉的判词。
    ③“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和“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两处提到的“公子”指的都是贾宝玉。
    ④林家祖上曾经世袭列侯,林如海本人中了前科探花,并娶了贾敏为妻,可以说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兼书香之族。
    ⑤因宝玉抓周时抓了脂粉钗环,七八岁时发表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等言论,冷子兴、贾雨村等人笑其为酒色之徒。
    ⑥刘姥姥一进贾府,为读者提供了观察贾府的新视角,也同时设下一条伏线,连接着贾府势败、子孙流落的悲剧结局。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①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应为惜春的判词;
    ④“林家祖上曾经世袭列侯”错误,林如海祖上是书宦之家;“可以说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兼书香之族”错误,林黛玉出生时林家已经没落,已沾不到祖上之光;
    ⑤“冷子兴、贾雨村等人笑其为酒色之徒”错误,原文“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可知是贾政说宝玉为“酒色之徒”;
    正确的有①③⑥。
    故选C。
    28. 从上面两则材料来看,林黛玉的性格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及原著的相关情节,简述其成因。
    材料一: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材料二:
    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答案】材料一描写黛玉初进贾府“留心、在意”的典型事迹。从黛玉不得不接了茶,仿照贾府众人漱口这件事可以看出黛玉“谨慎”的性格特点。
    材料二通过语言描写“单送我一个人”“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表现了林黛玉“多疑”、“敏感”的特点。
    分析黛玉性格的成因,有其个人成长的客观因素,她父母双亡,命运悲苦,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和遭受冷落的孤独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一,林黛玉在贾府,陪同贾母吃饭,饭后,仆人便送来了茶,黛玉觉得与原来家中的情况不同,正在疑惑,见仆人捧来了钵盂,才知第一次的是漱口茶,第二次的才是喝的茶。“不合家中之式”也“少不得一一改过来”,接了茶;见捧过漱盂,“照样”漱口。此乃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典型表现,表明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小心谨慎。
    材料二,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黛玉的性格:“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两句话明确表明林黛玉对周瑞家的不满,她觉得自己受了轻视,而且摆明了直接说出来,由此可见黛玉多疑、敏感、刻薄的一面。
    分析林黛玉这些性格的成因,一方面,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客观上,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她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多愁善感;更有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它寄身在贾府,永远觉得自己是被冷落的,她长期寄人篱下,形成小心谨慎、敏感多疑的性格。觉得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这是由性格决定的宿命,同时也感受到林黛玉内心寄人篱下的伤感。
    七、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一只中国的猫头鹰
    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多年前曾出版过一套丛书“猫头鹰学术文丛”,有这样的介绍:“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形;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学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绘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
    猫头鹰曾是鲁迅的自画像,也是他精神与意志的象征。早在1909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的时候,就曾在一本书上手绘过一只铁线描的猫头鹰,是男女两个站立的人组成全图,以男女两人的脸作为猫头鹰的两只眼睛,似乎既在观察又在解释这个世界。到了1927年,鲁迅为自己的论文杂文集《坟》所设计的封面上,更有了一只自己绘制的猫头鹰,刀刻般醒目:它站在封面图案的右上方,大大地睁开着一只眼睛,瞪着这个充满着罪恶与苦难的人间;而另一只眼睛则微微地虚闭着,对着各式的敌人,透露出强悍的不屑与轻蔑。
    鲁迅有一篇名《夜颂》文字,是他之所以热爱猫头鹰最好的注解。猫头鹰,正好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而白天,“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黑暗”,中国猫头鹰的鲁迅,当然也要在这光天化日的黑暗里,看见与揭露、批判与书写,“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于是,中国便有了一个全天候都在大睁着醒惕眼睛的猫头鹰了,一只中国的猫头鹰。猫头鹰及它的延伸,曾被鲁迅用作各种笔名:隼、翁隼、旅隼、令飞、迅行等。鲁迅说,“迅即卂,卂实即隼之简笔”(致章廷谦信),许广平也曾说,“隼性急疾,则为先生自喻之意”。
    沈尹默在《忆鲁迅》里说“豫才的话不多,但是每句都有力量,有时候要笑一两声,他的笑声是很够吸引人的,玄同形容他神似猫头鹰,这正是他不言不笑时凝寂的写真”。在《鲁迅生活中的一节》里,沈尹默有着更为灵动的记述:“他在大庭广众之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替他起了个绰号,叫做猫头鹰。这个鸟,鲁迅对他都不甚讨厌,实际上毋宁说,还有点喜欢。”鲁迅一生最为忠诚的朋友许寿裳也说:“殊不知猫头鹰本是他自己所钟爱的。”喜欢,总会与爱相通着,《我的失恋》,猫头鹰直接成了赠给爱人的首选定情之物,“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鲁迅从心底热爱着猫头鹰。这种热爱,又缘自于他的“猫头鹰”式的夜间的清醒与发声。他当然常常处于绝望之中,但他又深信“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要在沉默的中国发出“惨厉”的叫声——这个“惨厉”,是他早在1912年的文言体小说《怀旧》里的话,“猫头鹰,鸣极惨厉”。他是旧中国,最大的一个守夜人,是他在几乎窒息的铁屋之中,发出了第一声呐喊,第一声毁了这摆着“吃人宴席”的铁屋子的呐喊,第一声“救救孩子”的呐喊。这是反抗的、批判的、又是爱的呐喊——对青年、对中华、对民众没有尽头的爱与眷恋。
    这只猫头鹰,更期待着唤醒与点燃更多的声音、多元的声音,“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便鸱般叫。我们不必学那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账勾销的时候。旧账如何勾销?我说:‘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随感录四十》)他当然知道统治者北洋军阀与后来的国民党政府,是要千方百计地阻止与扼杀他的声音,“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大不吉利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压迫愈烈,反叛的战叫也便愈加坚忍与长久,他执拗地要破坏“所谓正人君子的统一”局面,让他们“不舒服”,偏“要在他们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我且去寻野兽和恶鬼”(《失掉的好地狱》),他一生都在呼啸着“反狱的绝叫”。他的《秋夜》里,必定要“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他的《希望》中,必定会有“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鲁迅在《一点比喻》中曾塑造了一个山羊的形象,“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走在一群绵羊前面,为了牧人的天下太平,带领他们,“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屠宰场。鲁迅总想喝问:“(你们)往那里去?!”紧接着,鲁迅说到了野猪与野猪的那两颗“使老猎人也不免于退避”的獠牙,并告诉人们,“这牙,只要猪脱出了牧豕奴所造的猪圈,走入山野,不久就会长出来”。这里,仍然是对于奴役与压迫的反抗。《灯下漫笔》里对于中国历史有一个经典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怎么办呢?鲁迅不容置疑地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这个中国的猫头鹰,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彻底。
    (取材于李木生散文《鲁迅的动物伦理》)
    2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告诉我们猫头鹰无论中外、无论神话中还是学术界,都有着象征性的意义。
    B. 文中引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意在说明鲁迅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C. 鲁迅期待着更多的人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哪怕是悲哀的鸣叫或不祥的预言。
    D. 本文大量援引鲁迅的原句,可使文章中各个观点得到最直接、最强有力的支撑。
    30. 请结合全文分析鲁迅热爱猫头鹰的表现及其原因。
    31. 有人认为,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应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上下文阐述理由。
    【答案】29. B    30. 表现:(1)先后在1909年、1927年绘制猫头鹰的图案;(2)在《我的失恋》中,将猫头鹰作为赠给爱人的首选定情之物。
    原因:鲁迅以“猫头鹰”自喻,“猫头鹰”是他人格意志的象征,具体体现在:(1)像猫头鹰一样“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表明他在荆棘之路独自前行。(2)“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是一位全天候都在大睁着醒惕眼睛的“猫头鹰”,他期待着唤醒百姓愚昧的心灵。(3)鲁迅“不甚修饰”的外表与言行很像猫头鹰,他神似猫头鹰。(4)鲁迅从心底热爱着猫头鹰。这种热爱,又缘自于他的“猫头鹰”式的夜间的清醒与发声。   
    31. 不能删去。
    (1)列举山羊和野猪的事例,与猫头鹰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鲁迅先生对猫头鹰的热爱。
    (2)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表明他对于奴役与压迫的反抗。
    (3)进一步表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愚昧无知,鲁迅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意在说明鲁迅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错误。原文说“他当然常常处于绝望之中,但他又深信‘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此处意在说明鲁迅的“希望”。
    故选B。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表现:
    “早在1909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的时候,就曾在一本书上手绘过一只铁线描的猫头鹰……”“到了1927年,鲁迅为自己的论文杂文集《坟》所设计的封面上,更有了一只自己绘制的猫头鹰……”,鲁迅先后在1909年、1927年绘制猫头鹰的图案。
    “喜欢,总会与爱相通着,《我的失恋》,猫头鹰直接成了赠给爱人的首选定情之物,‘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在《我的失恋》中,将猫头鹰作为赠给爱人的首选定情之物。
    原因:鲁迅以“猫头鹰”自喻,“猫头鹰”是鲁迅人格意志的象征,具体表现在:
    “猫头鹰,正好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鲁迅像猫头鹰一样“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表明他在荆棘之路独自前行。
    “而白天,‘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黑暗’,中国猫头鹰的鲁迅,当然也要在这光天化日的黑暗里,看见与揭露、批判与书写”,“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是一位全天候都在大睁着醒惕眼睛的“猫头鹰”,他期待着唤醒百姓愚昧的心灵。
    “他在大庭广众之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替他起了个绰号,叫做猫头鹰。这个鸟,鲁迅对他都不甚讨厌,实际上毋宁说,还有点喜欢”,鲁迅“不甚修饰”的外表与言行很像猫头鹰,他神似猫头鹰。
    “鲁迅从心底热爱着猫头鹰。这种热爱,又缘自于他的‘猫头鹰’式的夜间的清醒与发声”,鲁迅从心底热爱着猫头鹰。这种热爱,又缘自于他的“猫头鹰”式的夜间的清醒与发声。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应该回答“不能删去”。
    鲁迅形容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徽章”“‘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屠宰场”,说明山羊任人宰割;然后描写野猪“这牙,只要猪脱出了牧豕奴所造的猪圈,走入山野,不久就会长出来”,列举山羊和野猪的事例,将它们与猫头鹰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突出鲁迅先生对猫头鹰的热爱。
    “《灯下漫笔》里对于中国历史有一个经典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怎么办呢?鲁迅不容置疑地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样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表明他对于奴役与压迫的反抗。
    结合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的总结,进一步表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愚昧无知,鲁迅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八、写作
    32. 阅读下面文字,并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
    美颜是一种利用技术使图像变美的手段。很多人拍照时定要美颜;发朋友圈时先要美颜,进入视频会议后要设置美颜……渐渐,美颜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人们对美颜的流行看法不一。其实,“美颜”又何止用于容貌。
    (1)以上文字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论美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以上文字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想象?请以“美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合乎情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现在流行的一种现象,人们用美颜技术拍照。然而,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美颜技术有利于社会审美的进步,且悦人悦己。第一,美颜技术可以增加人的自信心;第二,美颜技术可以鞭策人们改变自己;第三,美颜技术可以增加生活的趣味性。总之美颜技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美好、幸福。
    从不利的角度来看,过多使用美颜技术,偏离了拍照本身的意义。失去了真实的自己和景色,也失去了自信。首先,美颜技术让拍照记录失去了意义;其次,美颜技术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使用美颜技术拍摄出来的效果与实际脱轨,让人无法判断真假,这就使得美颜技术在社交领域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烦恼;再次,美颜技术给网络诈骗提供了温床。网络直播中,有主播通过美颜技术,将自己伪装成为“靓女”或“帅哥”来吸引粉丝,获得流量和打赏,本身就带有欺诈性质。因此,与其为颜值和生活加上“滤镜”,倒不如去感受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活出自我、活出强大自信。
    在行文思路上,以议论文为例,可进行辩证的论证分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美颜技术的使用要合理有度。然后认可美颜技术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可论述美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美丽变得方便起来。然而,凡事都有“度”,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使用美颜技术无可厚非,但美颜技术如果被用错了地方,那就可能会造成许多的不良后果,给人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最后得出结论,因为美颜技术有利有弊,人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优势,规避其劣势,让美颜技术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添光加彩!写记叙文,可设计有波澜的情节,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如你有一位要好的漂亮笔友,平日因忙于学业多用微信视频联系,暑假到了约好见面,见面的感受却像见了一位陌生人,原来笔友一直用美颜修饰自己,那一刻觉得自己平日的情感和思想上的付出大打折扣,最后卒章显志,感悟到生活不是舞台,它是真实的,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美,并不需要遮掩和修饰。
    立意:
    1.美颜重在修饰,但不可因此失去真实。
    2.真实本来就是一种美。
    3.美颜并不等于假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