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全国卷)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项,“散文文体特征渐趋消弭”错误,由第五段“即使是非虚构文学也申明散文具有某些不可逾越的文体特征”可知,散文文体特征并没有渐趋消弭。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论证了在散文创作中应强化生命意蕴和哲学内核”错误,文中列举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是为了论证文化散文将历史意识引入了散文,丰富了散文的文化内涵。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情感性是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这一点还是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错误,由第一段“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可知,文中是指对过度抒情的质疑。B项,“专注于大历史书写”错误,由第四段“今天,文化散文已不囿于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比如红色文化、女性文化、生态文化等……还采用调查采访、查阅文献材料等方式,或者用对话、场景呈现现场,或者融入合理想象进行艺术编织”可知,文化散文并不是专注于大历史书写。D项,“这样的作品才会是好作品”说法绝对,由第二段“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等内容可知,能很好地“表现情感、情趣、意境”等的作品也是好作品。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隐私信息化过程简单,……信息隐私化则因过程复杂和信息不易把握而常被忽视,因此更为重要”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隐私信息化的过程相对简单,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信息隐私化因其过程复杂,信息处在动态过程不容易把握而经常被忽视,因此更应该引起重视”可知,“隐私信息化过程简单”违背文意,原文说的是隐私信息化的过程“相对”简单;“信息不易把握”也不准确,原文为“信息处在动态过程不容易把握”;“更为重要”也属无中生有。
5.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这是它的一大疏漏,今后《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将弥补这一缺陷”错误。由材料一第五段“当然,《民法典》也提到个人信息中包含私密信息,应适用隐私权的规定。而私密信息具体有哪些,比如健康信息、行踪信息是不是隐私,《民法典》则未作说明,需由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予以明确”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只说《民法典》没有说明“私密信息具体有哪些,比如健康信息、行踪信息是不是隐私”,可能是因为这些信息介于“个人信息”与“隐私”之间,法学家也有不同意见,一时难以做出说明,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它的一大疏漏”和“缺陷”。
6.同:①都认为应保护好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数据安全。②都认为应找到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界限,以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字社会良性运行。
异:①材料一更关注“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材料二更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②材料一强调《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作用,材料二认为即使出台全面的数据保护法律,也未必能应对所有现实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哪些异同之处”,首先要总结概括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问题上的观点,然后进行两者的比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异同点。
相同之处:由材料一第一段“如何在挖掘数据价值的同时,保护好数据安全,尤其是涉及个人的信息数据,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材料二第一段“数字社会必须处理好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这也是数字治理本身的内容”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应保护好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由材料一第二段“明确了‘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和材料二第一段“而个人信息被滥用、个人隐私被侵犯也会使得社会环境恶化,因而保持数字社会良性运行就要找到个人信息使用和隐私的边界”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应找到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界限,以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字社会良性运行。
不同之处:由材料一第二段“明确了‘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和材料二第一段“数字社会必须处理好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可知,材料一侧重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材料二侧重个人隐私的保护。由材料一第一段“两会通过的《民法典》,为此开了一个好头”、第五段“《民法典》也提到个人信息中包含私密信息,应适用隐私权的规定”可知,材料一强调的是《民法典》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作用;由材料二第二段“数字社会下的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难题,全世界都在试图解决这一难题,国内的相关法律也应该尽快出台。但可以预料,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即使出台全面的数据保护法律,也不一定能够应对所有的现实问题,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下新的问题还会不断涌现,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可知,材料二认为即使出台全面的数据保护法律,也未必能应对所有现实问题。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限知视角”错误,文章叙述以第三人称为主,采用的是全知视角。
8.①个子高、饭量大。如小说中用数字直接表明身高之奇的特点,用对比写出饭量之大的特点,可谓之“奇”。
②性格上过于老实忍让。如他从不招惹任何人,人人却可以招惹他,而他从不回应;甚至面对别人的诬陷,他也不分辩。现实生活中也很难有这样的人,可谓之“奇”。
③经历奇特。他孑然一身,能叫他干的活儿只有三样,后在公园售票生意出奇地好,饿死之后身高又长了,他的经历起起伏伏,甚至带有魔幻色彩,可谓之“奇”。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十二岁已经高人一头,二十岁时高人四头。饭量如虎,别人一顿饭顶多吃三个馒头,他吃八个,还得喝四碗粥”可知,“旗杆子”的个头和饭量都不是一般人具有的,奇在个子高、饭量大。②由“他走在大街上,孩子们总拿他当作怪物,笑他,骂他,用石头扔他,但他从不回应。他怕人们见到他时,露出那种吃惊和嘲笑的神气。他从不招惹任何人,人人却可以招惹他”可知,他对别人的笑骂和招惹从不回应,也不反抗;由“郝园长火了,把旗杆子叫来劈头盖脸一通骂。旗杆子站在那里,嘛话没说,也不分辩,表情发木,只是脸不是色儿,最后他把长衫脱了,帽子摘了,转身走了”可知,别人诬陷他私藏钱,他也不分辩。可见,他奇在性格上过于老实忍让。③由“能叫他干的活儿只有三样:盖房子时往高处递砖头瓦片,擦洗店铺门上边的招牌,天黑时点路灯,别人用梯子的事他全不用,可是这种活儿并不常有,这就得叫他饿肚子了”“自从他站在公园门口那天开始,游人居然翻了两番”“棺材打出来后,旗杆子却放不进去……这事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人死了本该抽抽,怎么反倒长了一截?这傻大个子真有点奇了”可知,“旗杆子”的人生经历奇特,起伏不定,带有一定传奇色彩。
9.①排斥异类、世态炎凉。周围人见到不同于己的“旗杆子”惊讶嘲笑,招惹欺侮他;见他卖门票效益翻番,陷害污蔑他。
②爱看热闹的猎奇心理。“旗杆子”在公园售票时,全城人跑来看高个子,买门票递到他手里,体验新奇。
③仍有仗义热心之人。郝园长发现可能误会“旗杆子”后良心发现去寻找他;看见“旗杆子”孤身一人饿死在家中,给他置办棺材安葬他。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①由“孩子们总拿他当作怪物,笑他,骂他,用石头扔他”“露出那种吃惊和嘲笑的神气”“他即刻成了一景,全城各处的人都跑来看。来到西头公园的人,不只站在公园外边看他,都要买张门票递到他手里,尝一尝这世上难得的神奇”“旗杆子比墙高,铜球在他身边,只有他才能把这些钱藏在这里”可知,“旗杆子”因为身高的原因被当作怪物一样看待,遭受别人的笑骂和招惹;还被作为公园一景受人们观瞻,却因卖门票效益翻番而遭人诬陷,可见当时的天津卫排斥异类、世态炎凉。②由“他即刻成了一景,全城各处的人都跑来看。来到西头公园的人,不只站在公园外边看他,都要买张门票递到他手里,尝一尝这世上难得的神奇”可知,他被作为公园一景受人们观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看热闹的猎奇心理。③由“他就又跑到老城内外去找旗杆子”“他动了良心,后悔那天一气之下辞退了这个被冤屈的大个子”“郝园长心里有愧于旗杆子,出钱给他打了一口松木棺材”可知,郝园长虽然误会了“旗杆子”,致使他最后饿死,但是后来良心发现,出钱买棺材安葬了他,可见当时的天津卫仍有仗义热心之人。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知文字轻易”,主语“苏轼”省略,“不知”是谓语,“文字轻易”是宾语,后面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而已陷于刑辟”中的“而”表转折关系,应在前面断开;由此可排除C项。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D项中两个“所”的含义相同,“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A项中,第一个相,意思为互相;第二个相,意思为偏指一方,你。B项中的两个“固”,都是“本来”的意思。C项中两个“告诉”,都是“申诉”的意思。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因为怕受到牵连”错误,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文中只是说“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
13.(1)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从此常常自己悔过,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
(2)(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感荷”,感谢。感:感激;荷:承受。“恩贷”,施恩宽宥,这里指圣上的恩泽。“悔咎”,追悔前非,这里指悔过。(2)“所犯”,所字结构,这里指所犯的罪。“显”,明显。“重”,指重新。
参考译文:
为兄轼下狱上书
臣听说人所处的环境如果很恶劣就会呼叫苍天,遇到难忍的痛苦就会呼叫父母,这些都是人感情最强烈的表现。臣如小草一般卑微,但在受危难压迫时也还是有所求的,恐怕现在能悲悯我的只有天地和父母了吧。
臣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一直无依无靠,只有哥哥苏轼和我相依为命。现在我听说他犯罪,被打入监狱,我们全家都非常惊恐害怕,担心的是他会有什么不测。臣私下揣度,苏轼的个人生活和在朝廷为官,从总体上说没有大错。只是为人过于率直,缺少周全的考虑罢了,他喜欢谈古论今,还有好几次他所上的奏折中观点与陛下不一致。陛下有很深广的圣德,没有责难他什么。但苏轼性格过于狂妄,做事缺乏考虑,还以为现在有天地宽容的恩德,就不知道敬畏,也不知道收敛。近来他在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府期间,看到事物时就有感而发,于是写成诗,也不对用词多加考虑。在这之前曾经有一些同僚就把他的诗文呈给陛下过,(但是)陛下放在一旁没追问。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从此常常自己悔过,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但是他以前写的诗却传开了。臣真心哀叹苏轼过于自信的愚昧,不知道写出来文字容易,但是其中的不恭敬言辞带来的影响不容易消除。虽然他现在已改过,但却违反了刑律,这是没法挽回的。
苏轼在被捕之前,他就让人来捎话说:“我身体早就衰老了而且多病,肯定会死在牢狱里,死本来是我应该的。可是我还有遗憾在世间,年少时我就想有一番作为,恰好逢到世上难遇的贤明君主,虽然当年曾和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报效一点力量。现在却遭到这样的祸患,即使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重新报答贤明的君主,却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况且我在朝中没有朋党,身边亲近的人,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只能指望兄弟亲情,向陛下为我请求。”我很赞同他的志向,而且没法拒绝手足之情,所以只好冒死向陛下为他求情。
从前汉朝的淳于公犯了罪,他的女儿缇萦请求朝廷将自己收为官婢,求得赎回父亲。汉文帝因她而免除了淳于公的肉刑。我现在就像蚂蚁一般渺小,是不能和缇萦相比的,但是陛下比汉文帝更为聪明仁圣。臣想用我的官职赎回兄长苏轼,不敢奢望到最后能够减轻他的罪过,只求能不让他死在牢狱里。(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果陛下能够给予同情怜悯,赦免他的死罪,把他从牢狱中放出来,那他就等于死而复生了,这样的恩德应该如何报答呢?臣愿意和兄长苏轼改过自新,粉身碎骨报答陛下,只要陛下差遣去做,就是肝脑涂地也要去做。臣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困苦,只得把全部忠诚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臣祈祷苍天,请求饶命,情绪激切,神魂颠倒之极,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
14.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告诫自己关注客居之地鸟语花香的春日美景”理解错误,“黄鸟愁啼”是说黄鸟悲伤的啼叫声,因此不是“春日美景”。
15.①“灰心”一词与“火燧”对仗,既照应了钻燧改火时的灰烬,又暗用《庄子》“槁木死灰”之典,构思非常巧妙;②“灰心”即悟道之心,不为外界所动,枯寂如死灰。诗人言“灰心还与故人同”,是说自己如古人介子推一样,淡然于名利权位,语意深刻隽永。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本题为评价解析题,“巧妙而隽永”是解题关键。“巧妙”是就结构而言,“隽永”是就思想情感而言。颔联“火燧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意思是人们请新火用的引火之物随着时节而变化,但我对人生前途的悲观心态依旧和以前一样。结构上,“灰心”对仗“火燧”,结合注释③可知,诗人由寒食钻燧改火之灰烬,勾连《庄子》“槁木死灰”之典,构思非常巧妙。情感上,“灰心还与故人同”,这里的“故人”即古人,指寒食所祭古人介子推,从而表明自己如介子推般不慕名利,不为外物所动,即庄子所言,已有悟道之心、超脱之意。
16.(新教材地区)(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非不呺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3)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旧教材地区)(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庶”“壹”“呺”“掊”“悠”“浦”/“舫”“唯”“胥”“赢”“潭”“凝”。
17.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的职责首先是要坚持在“民间”传承非遗。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据……规定”句式杂糅,应该删掉“据”;二是“坚持……职责”动宾搭配不当,应修改为“职责是……坚持……”;三是“要坚持首先……”语序不当,“首先”位置不当,应改为“首先是要坚持……”。句子可修改为: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的职责首先是要坚持在“民间”传承非遗。
18.①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②精益求精 ③异彩纷呈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强调“民间”是非遗传承的根本,舍弃“民间”做法错误,可填“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后用以比喻轻重主次颠倒,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本末倒置: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②处,语境有“把技艺锤炼得越发精绝超凡”,可填“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③处,语境指艺人们创造的花样多,可填“异彩纷呈”。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
19.前一句是说基本剪法很容易,中间一句是说要熟练掌握并不容易,两句有转折关系,所以要以“但”开头;修改后的句子将“熟练掌握”放在前面,与下一句的“精熟传承创作”相照应;“但若要……则非要……”与后面一句“倘若要……则需要……”句式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修改的句子是老师傅说的三句话的中间一句,前一句是说基本剪法很容易,中间一句是说要熟练掌握并不容易,两句有转折关系,所以要以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但”开头;考虑到修改后的句子将与下一句的“精熟传承创作”相照应,因此需要将“熟练掌握”放在前面,再用和后面“倘若要……则需要……”句式相同的组合“但若要……则非要……”串联起来。
20.①它们不仅加速出现了 ②孩子就是这个脆弱人群 ③在必要时为公众解疑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的“但现在”,可见是与前文的描述发生了转折,以前的转型是以“几十年时间为单位”,那现在的转型就是加快了,下文的“而且还集中出现了”与空白处是递进关系,可以推出第一处应填写“它们不仅加速出现了”;第二处,前文描述了相对弱势人群容易出现的问题,再把范围缩小到“家庭中”,下一段又提及“居家上课”“家庭教育”,可以推出孩子就是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即“孩子就是这个脆弱人群”;第三处,根据前文“城市也要综合统筹心理干预的专业资源”和后文“提供家庭遇到问题时的专业渠道”可见本处要填统筹心理干预的专业资源的作用效果,即“在必要时为公众解疑”。
21.疫情催生的居家网课模式易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急需学校及社会提供专业纾解指导。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报道的导语要简洁明了地概括本篇报道的主要内容。第一段的核心内容就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居家网课模式上线,新的伴生问题也随之出现”,结合第一段内容可知“新的伴生问题”就是“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第二段主要讲的是学校要“探索渗透于整个教学的心理疏导方法”以及城市要“综合统筹心理干预的专业资源,在必要时为公众解疑,提供家庭遇到问题时的专业渠道”。
因此可以将这两段文字压缩为:疫情催生的居家网课模式易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急需学校及社会提供专业纾解指导。
22.【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名言,从三个角度谈交友之道。第一则谈的是正确的交友方式。要想交友,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待人要敬,要恭,要合乎礼节。交朋友不能有所依仗,即“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如果依仗自己的权势、富贵与别人交友,别人是不会心甘情愿地与之交往的。第二则谈的是如何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与之交往。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这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恰当,这是我的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此外,从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方式,就可推知他的为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考察围绕在某个人身边的人,便也知道这个人是何等人了。第三则谈的是怎样与朋友相处。要经常与朋友交流切磋,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才能“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最终“道益明”“德日进”。相反,如果仅仅关起门来埋头苦读,师心自用,则势必造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写作时,可就三则名言的内在逻辑关系立意。如应先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这里的判断标准,毫无疑问一方面是看这个人的内在品质,一方面是看他的为人处世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应该使品德高尚的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并对此讨论应该如何做到,如先修己身等。最后可论述成为朋友后又该怎样相处,怎样促进双方共同进步等。
立意:
(1)友直友谅才可为友。
(2)见贤友思齐,并能内自省。
(3)以真诚之心待友。
例文:
交友有条件,交友应有道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交朋友必须要有条件,因为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关于如何交友,我认为,可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
其次是要结交有德行的朋友。《论语》里说“德不孤必有邻”,有德行的人一定有朋友,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人们都愿意和有德行的人交朋友,这是因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底色。春秋时代的“管鲍之交” 历来受人称道。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过买卖,据记载他们一同做生意,分钱时,管仲多取一倍,鲍叔牙不认为他贪财,知道他家里穷;管仲三次当官,又三次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他没出息,而是认为他没有遇到好机缘;公子小白与管仲有“一箭之仇”,小白当了国君后,鲍叔牙为管仲说好话,并推荐他当了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当管仲的副手。如果他没有鲍叔牙这样品德高尚的朋友,这位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主地位的英雄,很有可能早就成为刀下之鬼了。可见,结交的朋友品行高尚,对人的影响何其大哉!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是说同一类的事物自然会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人也是如此。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
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所以,我们切不可没有选择的交朋友,以朋友多而自喜,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正如古人所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