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摸底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http://www.newdu.com 2022-10-0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摸底考试高一语定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谈到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机器时,得出了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
    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准确来说,这种伦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它讨论的不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一种产品构成的关联,由于这种特殊的产品一旦超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性。
    实际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讨论。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依从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
    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
    然而,在这个阶段中,所谓的人工智能在更大程度上都是在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让一种更像人的思维机器能够诞生。
    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简称IA)上。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它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器自己提炼出关于猫的概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之后,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将会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这些概念就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网络。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许对于人类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作出上述简单的结论。
    不过,说智能增强技术是对人类的取代,似乎也言之尚早。智能增强技术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智能机器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这样,由于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种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面,另一方面是机器的平面,所以,两个平面之间也需要一个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能。今天的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就是如何形成与人类交流的接口技术。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的伦理学角度上看,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应是一种共生性的伙伴关系。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无论是一线的生产,还是对这些因衰老而无法行动的老人的照料,或许都会面对这样的人与智能机器的接口技术问题,这是一种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新伦理学,他们将构成一种跨人类主义。或许,我们在这种景象中看到的不一定是伦理的灾难,而是一种新的希望。
    (摘编自蓝江《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
    材料二:
    去年辞世的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竞速学”,提议要把速度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在维利里奥看来,人类文明的变化,根本上是速度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速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最近提出“人工非智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对象而是通过约会APP算法帮你定位到“最适合的TA”,国家领导人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国际上的伙伴与对手而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
    (摘编自吴冠军《人工智能的“人工非智能”效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控制论之父维纳认为智能机器人会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这一观点虽然夸张,却有一定伦理学依据。
    B. 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构成怎样的关联,这也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
    C. 如果找到了连接人类思维和机器的接口技术,就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
    D. 从“竞速学”角度出发,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在于机器处理速度提升,但这也带来了“系统性愚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讨论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就不能忽略人工智能究竟是模拟人类思维,还是纯粹机器学习的思考。
    B. 在让人工智能模拟人类大脑思维这个阶段中,如果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
    C. 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后,再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它究竟能否脱离人类的掌控,目前还未可知。
    D. 智能增强技术未必会取代人类,如果我们能够让人类和智能机器形成共生性的伙伴关系,或许就可以打破老龄化社会的困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智能增强技术的一项是(    )
    A. 自动驾驶        B. 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 
    C.快递分拣机器人   D. 餐厅的上菜机器人
    4.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的区别。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5.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6.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7.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任瑰,字玮,庐州合肥人,陈镇东大将军蛮奴弟之子也。年十九,试守灵溪令。俄迁衡州司马,都督王勇甚敬异之,委以州府之务。属隋师灭陈,瑰劝勇据岭南,求陈氏子孙立以为帝;勇不能用,以岭外降隋,瑰乃弃官而去。仁寿①中,为韩城尉,俄又罢职。
    及高祖讨捕②于汾、晋,瑰谒高祖于辕门,承制为河东县户曹。高祖将之晋阳,留隐太子建成以托于瑰。义师起,瑰至龙门谒见。高祖谓之曰:“隋氏失驭天下沸腾晋阳是用武之地士马精强今率骁雄以匡国难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将为济否”瑰曰:“后主残酷无道,征役不息,天下忷忷,思闻拯乱。公天纵神武,亲举义师,所下城邑,秋毫无犯,军令严明,将士用命。关中所在蜂起,惟待义兵。仗大顺,从众欲,何忧不济?鼓行整众,入据永丰,虽未得京城,关中固已定矣。”高祖曰:“是吾心也。”乃授银青光禄大夫,遣陈演寿、史大奈领步骑六千,趋梁山渡河,使瑰及薛献为招慰大使。高祖谓演寿曰:“阃外③之事,宜与任瑰筹之。”孙华、白玄度等闻兵且至,果竞来降,并具舟于河,师遂利涉。瑰说下韩城县,与诸将进击饮马泉,破之,拜左光禄大夫,留守永丰仓。
    高祖即位,改授谷州刺史。王世充数率众攻新安,瑰拒战破之,以功累封管国公。太宗率师讨世充,瑰从至邙山,使检校水运以供饷馈。关东初定,持节为河南道安抚大使。世充弟辩为徐州行台尚书令,率所部诣瑰降。瑰至宋州,属徐圆朗据兖州反,曹、戴诸州咸应之。圆朗俄又攻陷楚丘,引兵将围虞城,瑰遣崔枢、张公谨自鄢陵领诸州豪右质子④百余人守虞城以拒贼。副使柳浚谏曰:“枢与公谨并世充之将,又诸州质子父兄皆反,此必为变。”瑰不答。枢至,则分配质子,并与土人合队居守。贼既稍近,质子有叛者,枢因斩其队帅。城中人惧曰:“质子父兄悉来为贼,贼之子弟安可守城?”枢因纵诸队各杀质子,枭首于门外,遣使报瑰。瑰阳怒曰:“遣将去者,欲招慰耳,何罪而杀之?”退谓浚曰:“固知崔枢办之。既遣县人杀贼质子,冤隙已大,吾何患焉?”枢果拒却圆朗。事平,迁徐州总管,仍为大使。贞观三年卒。
    【注】①仁寿:隋文帝年号。②高祖:指唐高祖。讨捕:搜捕。③阃外:指朝廷之外,或是边关。④质子:唐朝通过把藩镇首领的儿子作为人质来加强对藩镇势力的制约。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氏失驭天下/沸腾晋阳/是用武之地/士马精强/今率骁雄以匡国难/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将为济否
    B. 隋氏失驭/天下沸腾/晋阳是用武之地/士马精强/今率骁雄以匡国难/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将为济否
    C. 隋氏失驭天下/沸腾晋阳/是用武之地/士马精强/今率骁雄以匡国难/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将为济否
    D. 隋氏失驭/天下沸腾/晋阳是用武之地/士马精强/今率骁雄以匡国难/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将为济否
    9. 下列各组最能表现出任瑰谋略的一项是(    )
    ①瑰劝勇据岭南,求陈氏子孙立以为帝       ②仁大顺,从众欲,何忧不济
    ③阃外之事,宜与任瑰筹之              ④瑰说下韩城县
    ⑤王世充数率众攻新安,瑰拒战破之         ⑥既遣县人杀贼质子,冤隙已大,吾何患焉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0.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瑰曾任陈国之官,陈国被隋军灭,任瑰请求陈国子孙立王勇为帝,未被王勇采纳,王勇降隋,任瑰也弃官离开。
    B. 各地反隋义兵纷纷起事,任瑰到龙门去拜见李渊的时候,分析了天下形势,劝谏李渊也跟着率领义兵,顺应天命。
    C. 任瑰很受李渊重视,他与薛献一同被李渊任命为招慰大使,而且李渊告诉带兵的陈演寿要与任瑰商讨筹划行事。
    D. 任瑰大胆派遣王世充的旧将崔枢和张公谨,并使用鄢陵各州的豪门大族的质子来防守虞城,最后果然退却了叛兵。
    11.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瑰阳怒曰:“遣将去者,欲招慰耳,何罪而杀之?”
    (2)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①,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②?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③?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②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贺。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③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虽为婉约之作,风格与豪放之作明显不同,但是其内在的情感也有相通之处。
    B. 上片写词人看到美人头上春幡,方知“春已归来”,其“袅袅”一词,颇为传神。
    C. 下片开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整个下片。
    D. 本词用比兴手法,所运用的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富有象征意味。
    13.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
    (6)《<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兴趣对学习重要性。
    (7)《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15.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喜闻乐见                                                              B.老少皆宜
    C.炉火纯青                                                              D.不一而足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B. 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C. 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国际风筝节
    D. 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国际风筝节
    17.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四、整本书阅读(10分)
    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10分)
    18. 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金陵十二钗的是(    )
    A王熙凤                         B. 李纨                             C. 薛宝钗                         D. 晴雯
    19.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个判词中“金簪雪里埋”所指的人物是(       )
    A. 林黛玉                         B.贾元春                         C.贾探春                         D.薛宝钗
    20. 对《红楼梦》中的情节概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晴雯撕扇
    B. 黛玉葬花
    C. .宝钗扑蝶
    D. 元春远嫁
    2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红楼梦》前5回内容的是:
    A.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B.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C.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D.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22. 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宝玉有摔玉举动,摔玉原因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宝玉性格率真任性。
    B. 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林黛玉多思多虑,小心谨慎。
    C. 小说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了出来。
    D. 宝钗对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几个字很好奇,她的丫头莺儿认为通灵宝玉上的字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
    五、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情节。香菱学诗经过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首先香菱从黛玉那里拿了诗,诸事不管,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接着写她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然后写她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最后写他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她的诗也终于得到众人赞评。
    以上材料中,香菱学诗的经历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以“立志与勤奋”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