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普通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http://www.newdu.com 2022-10-0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4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大数据和AI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也越发普遍。如何更好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
    短视频既有生活的记录和抓取,也有类似原创短剧的展示,还有各种知识的普及,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视频的长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则,往往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此外,短视频平台还能根据算法,按用户偏好推送相应的内容。对那些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用户尤其是青少年来说,短视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专注力受损;观看大量无意义的内容造成生活本身的空洞化;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现实感欠缺,等等。
    针对短视频沉迷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版权局积极推动短视频平台以及自媒体、公众号运营企业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对短视频的观看行为进行相对可行的管理。监管部门还需拿出相应的办法,让防止短视频沉迷有规可依,让平台和创作者、发布者有所遵循。此外,短视频的内容制作者也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努力避免出现低俗无价值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相互配合,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养成更强的自主、自觉意识,形成正常多样的爱好和积极合理的社交,培养对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从而更加自信地拥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数字化时代。
    (摘编自张颐武《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
    材料二:
    近年来,数字伦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所谓数字伦理,是指立足以人为本,在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要求和准则(如造福人类、可持续发展、共享科技红利等),涉及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比如,在社会层面,如何弥补“数字鸿沟”,让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加公平可持续;在企业层面,怎样避免技术滥用、不当采集用户数据;在个人层面,应该怎样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总之,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让人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而不被数字和算法驱使。
    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个体而言,数字素养意味着如何更好面对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今天,每个人的关注点和行为数据都已成为数字技术持续获取的目标。这一趋势不仅产生了隐私保护、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与陷阱等问题,还造成了注意力缺失、游戏与短视频成瘾等心理与行为失调。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体能够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反思数字技术对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学会自我调适、适度节制,让自己掌握信息获取和遨游数字世界的主动权,而不是被碎片信息所淹没,甚至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要让数字娱乐和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进而借助虚拟生活改善现实生活的质量,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
    (摘编自段伟文《数字化时代需要“数字素养”》)
    材料三:
    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制定《健康中国行动》,要求“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安排。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运用制度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才能更好解决游戏沉迷等问题。
    目前,游戏沉迷的危害性及规制的必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同。世界卫生组织已把“游戏成瘾”列入了“成瘾行为导致的障碍”疾病项下。因此,针对以游戏为主的电子产品上瘾问题,我国有必要制定和完善以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的制度体系,不仅着眼于个体的自我约束,而且要强化对相关产品及其营销的直接规制。《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5条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等问题。此外,针对网络游戏广告及销售等营销行为,有必要根据分类结果作出禁止、限制或许可的规定。通过明确的规范,引导相关责任主体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行为,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守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摘编自应飞虎《以制度效能守护健康上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化时代青少年游戏、短视频上瘾等网络沉迷现象普遍,说明这类青少年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
    B. 防止短视频沉迷,国家及短视频平台都应有所作为,尤其是家长,需要担负起帮助青少年走出短视频沉迷的主要责任。
    C. 数字伦理涉及多个层面,内容复杂。滥用技术,不当采集用户数据只是我们要规范的多种不当行为中的一部分。
    D. 从2019年到2021年,国家层面先后出台多个文件,说明相关制度对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析了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和负面影响,指出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
    B. 材料二“数字伦理”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数字素养”存在着某些问题,两个概念既对立又统一。
    C. 材料三列举诸多政策性文件甚至法律法规,意在强调游戏沉迷的危害及规制的必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同。
    D. 三则材料围绕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共同话题,提出了数字化时代防沉迷的不同策略,并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4.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提升个人的数字素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学校“科技活动周”,如果要求你做主题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数字生活”的发言,请结合材料写出发言要点。
    【答案】1. C    2. D    3. A   
    4. ①使用数码产品时,要增强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
    ②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
    ③学会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反思、自我调适、适度节制,掌握主动权。
    ④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   
    5. ①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
    ②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治理,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或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需要提升数字素养,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伦理智慧加以调适)
    ③或运用制度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解决网络沉迷问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使人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不被数字和算法驱使”错误,原文说“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让人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而不被数字和算法驱使”,“使人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不被数字和算法驱使”是“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的结果,而不是“数字伦理”的作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错误,原文只说“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岀台文件,不能说明就必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两个概念既对立又统一”错误,原文说“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让人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而不被数字和算法驱使”“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个体而言,数字素养意味着如何更好面对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这两个概念是统一的,文章没有体现出对立面。
    C.“意在强调游戏沉迷的危害及规制的必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同”错误,材料三列举诸多政策性文件甚至法律法规,意在论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对更好解决游戏沉迷等问题的必要性。
    D.“三则材料围绕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共同话题”错误,材料一论述“如何更好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材料二论述“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让人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而不被数字和算法驱使”,第三则材料论述“针对以游戏为主的电子产品上瘾问题,我国有必要制定和完善以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的制度体系,不仅着眼于个体的自我约束,而且要强化对相关产品及其营销的直接规制”,三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过好数字生活,而非“青少年网络沉迷”。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
    “对那些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用户尤其是青少年来说,短视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用数码产品时,要增强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
    “在个人层面,应该怎样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要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
    “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体能够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反思数字技术对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学会自我调适、适度节制,让自己掌握信息获取和遨游数字世界的主动权……”,要学会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反思、自我调适、适度节制,掌握主动权。
    “要让数字娱乐和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进而借助虚拟生活改善现实生活的质量,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要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如何更好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要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
    “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让人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而不被数字和算法驱使”,要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治理,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
    “运用制度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才能更好解决游戏沉迷等问题”,要运用制度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解决网络沉迷问题。
    二、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注】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于。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来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眼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据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党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牌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时,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据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行上了块手巾布,头戴着一项军帽,幅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对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
    B. 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
    C. 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平和。
    D. 小说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直接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
    7. 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面目是模糊的,本段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B. 本段是整筒小说中唯一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却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C. 本段情感有所变化,随着车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小说的情感和人物心理也出现短暂调整。
    D. 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本段转入写乘客眼中少年,叙述视角转换,增强了小说叙事张力。
    8. “我”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境?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这种心境的?
    【答案】6. D    7. A   
    8.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9. 第一问:体现了“我”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感到迷茫困惑助的的灰暗悲凉的心境。
    第二问:①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烧焦的废墟”等灰暗萧条的夜景,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
    ②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心境。如小说描写“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少年工人他很忧郁地回答了”来直接刻画人物黯淡忧郁的心境。
    ③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对话,来表现人们茫然迷惑无奈的心境,如“到哪,都没有关系”;通过刻画少年工人“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低低的声音”这些神态肖像来表现人物心境。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的能力。
    D. “直接透露出”错,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委婉含蓄地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故选项应是“委婉含蓄地透露出”,而非“直接透露出”。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A.“正面描写”错,画线句中“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并没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脸,所以没有正面描写,应是“侧面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第一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人物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衬托其他人物;②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揭示或深化主题等。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人称“我”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全文故事情节都通过“我”在车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我是这个车厢里的一个乘客,真正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是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通过“我”对车厢内少年、年轻人和男子的观察,推动情节的发展。“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均是通过“我”的观察及心理来叙述故事,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通过“我”的思考和感受来引发读者思考,“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看到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时,“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感受代表了二战刚刚结束时大多数日本人的感受,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主题,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篇反映二战是日本刚刚战败时日本国民心态的小说。通过小说中“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国民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
    为了表达这种心境,作者在小说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同时联系后文中车上人们的表现,这一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
    小说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中对“我”有不少的心理描写,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
    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表现,则是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境,从侧面表现表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如“到哪,都没有关系”;通过刻画少年工人“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低低的声音”这些神态肖像来表现人物心境。作者将车厢作为一个具体化的日本社会,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注】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梁王,即魏襄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B. 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C. 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D. 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B. 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C. 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 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宣王答应了韩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 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 秦武王的近臣憎恶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D. 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2)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
    14. 在张仪看来,秦武王如何才能成就“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归纳。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
    (2)此举让大王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境地。   
    14. 挑起山东诸国之乱,乘势攻城略地,扩充疆土。具体做法是:①借助齐王对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
    ②趁齐魏混战之时,乘机入侵韩国,打通东岀函谷之路。
    ③率军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周天子,(从而)掌握地图和户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不如听之任之。当初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
    “不如听之”句意完整,“之”作“听”的宾语,“子哙”作“与子之国”的主语,二者之间应断开,排除BD;
    根据前文语境“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可知,秦国进攻的是韩国,故应是“秦伐韩”,而不是“秦伐韩楚”,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就是指函谷关”错误,《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是指剑门关。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答应了”错误,当齐王准备救援韩国时,田臣思建议“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田臣思建议齐王听之任之、静观其变,齐王说“好”,然后“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齐宣王只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意图趁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借机发兵燕国。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憎”,憎恨;“虽然”,即使这样;“厚”,抬举;“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主谓倒装句。
    (2)“是”,这,此;“罢”,通“疲”,疲弊;“与国”,盟国,结交的国家;“敌”,动词,树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张仪向秦武王建议“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张仪建议挑起山东诸国之乱,乘势攻城略地,扩充疆土。
    具体做法:
    “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借助齐王对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趁齐魏混战之时,乘机入侵韩国,打通东岀函谷之路。
    “……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率军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周天子,(从而)掌握地图和户籍。
    参考译文:
    韩国、齐国结为盟国。张仪用秦国、魏国的军队进攻韩国。齐王说:“韩国,是我的盟国。秦国进攻韩国,我准备去援救它。”田臣思说:“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不如听之任之。当初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齐王说:“好。”于是就(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将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韩国自认为与齐国有邦交关系,于是就跟秦国交战。楚国、赵国果然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说:“张仪侍奉先王不忠心。”话没说完,齐国使者的谴责就到了。张仪听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条愚笨的计谋,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怎么办?”张仪说:“为国家社稷考虑,(其最上策莫如)在山东诸国发生变乱时,大王可以因此更多地攻占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以趁机讨伐韩国,入侵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关却没有阻挡,麾兵直逼周王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户籍,这就是帝王基业啊。”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王果然发兵攻魏。魏王十分恐惧。张仪说:“大王不要忧心,我可以让齐国退兵。”于是派他的舍人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齐国、楚国的事务处理完毕,他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齐王说:“寡人十分憎恨张仪,张仪在哪里,寡人必定攻打那里,先生何故说寡人抬举张仪呢?”回答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之处。张仪离开秦国之时,曾与秦王密谋说:‘替大王谋划,莫如等东方诸国战乱大起,这样大王可以借此扩张土地。齐王十分憎恨我,我在哪里,齐王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以趁机讨伐韩国,入侵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关却没有阻挡,麾兵直逼周王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户籍,这是帝王基业啊。秦王认为说的很对,派出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国果然讨伐魏国,此举让大王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境地,而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抬举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攻魏国。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元明韵寄子由①
    黄庭坚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②?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③行问道,定知石友④许忘年。
    脊令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注】①元明,黄庭坚的哥哥黄大临的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这首诗是元丰四年黄庭坚知吉州太和县时所作。这时苏辙贬官在筠州监盐酒税。②凌烟,阁名,唐太宗曾令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③铜章,指县令的印。④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⑤脊令,一种水鸟,后常用借指兄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依照其兄黄元明作诗所用的韵来和的一首诗,他将此诗寄给好友苏辙。
    B. 首联诗人借典感慨年华似流水,朋友中这么多人有谁能够建功立业图形于凌烟阁呢?
    C. 诗人说自己欲辞官去寻求人生的真谛,想来苏辙定会忘掉年龄的差异和他一起研道。
    D. 尾联诗人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各自的兄长却欲归不得,时间飞逝中兄长们都老了。
    16. 本诗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试着从情景的角度分析该联。
    【答案】15. D    16. ①颔联表面写景,写春天到来,过目之处皆是春风春雨春花,江北江南的春水拍打岀滔天的浪花。②在情感上,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相会无期。③该联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诗人将对友人的记挂和思念融入景物之中,浑化无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D.“兄长们都老了”错误,雪满颠,比喻白发满头。尾联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各自的兄长,但欲归而不得,只有独自遗憾惆怅,时光飞度,日月催人,二人都是满头白发了。这里指诗人和苏辙都满头白发,在岁月的催逼中日益老去了而不是说兄长们都老了。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意思是又是春风,又是春雨,又是春花过眼;主人公怅望着江南江北,只见到波浪拍天。颔联表面写景,写春天到来,眼前所见到的景色。
    在情感上,表面上只是具体说春天到来,满眼春雨春花,怅望江北江南,春水生波,浪花拍天。但自然令人感到高兴,情深无边。自然而然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相会无期,从而引发下文的议论。
    该联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看似自然,实际上费尽炉锤而复归于自然,诗人融情于景,将对友人的记挂和思念置于景物描写之中,了无痕迹,自然随意。
    五、情景默写(本题共3小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2)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学《礼记·大学》,在《大学之道》中通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意念真诚,才能心思端正。而这些是修养品德的前提。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重要性。
    【答案】    ①. 克己复礼为仁    ②. 物格而后知至    ③. 知至而后意诚    ④. 意诚而后心正    ⑤. 人之有是四端也    ⑥. 犹其有四体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至”“意”。
    六、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共14分)
    18. 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该是状语后置句,因此“敏”作谓语,应当翻译成“奋勉 ”。
    故选B。
    19.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    而:如果
    B. 小人喻于利    于:在
    C. 不亦重乎    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 其“恕”乎    其: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用法的能力。
    D.“其”理解为“它”错误。“其”应是“大概”之意,表推测的语气。
    句意:大概是“恕”字吧?
    故选D。
    20.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    道:宗旨、原则
    B. 知止而后有定  定:志向坚定不移
    C. 安而后能虑  虑:思虑精详
    D. 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得”,应译作“处事合宜”。
    故选D。
    2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   之:结构助词,的
    B. 在止于至善    在:介词,在于
    C. 定而后能静    而:连词,表顺承
    D.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连词,来,表目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以:介词,把,表方式、手段。句意: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故选D。
    22. 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在明明德                     B. 先齐其家                      C.事有始终                      D. 则近道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
    B.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C.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
    D.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故选C。
    23. 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
    B.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
    D. 《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八条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含《春秋》。故选C。
    2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 陈亢问于伯鱼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
    C.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句,结构助词,的。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后句,代词,代天下。句意:这样治理天下的时候,就会像是在手掌心里运转的小物体一样很轻松和简单。
    B.前句,介词,向。句意:陈亢向伯鱼问道。
    后句,介词,在。句意:一切人伦事理都具备在自己的身上。
    C.前句,介词,到。句意: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
    后句,介词,同,和。句意: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
    D.均为转折连词,却,可是。前句句意: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后句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故选D。
    七、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上下班时段的北京长安街,机动车道______,自行车道也是如此——夹在大量自行车中间,每位骑行者谨慎保持着最短的安全距离,恍惚间仿佛回到30年前那个自行车①“称霸”的年代。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走过工业化时代发展特征,机动车路权无限扩张,把自行车请回城市,是一次对规划失误的______。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以轨道交通为“动脉”的城市中,城市居住、商业等组织都以轨道站点为核心布局,重构城市组成逻辑,自行车道等就需要作为②“毛细血管”,与它一起共同形成城市完整的循环系统。
    不少研究者发现,修建自行车道,对城市而言不只是改善交通这样简单。俄勒冈州波特兰州立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珍妮•刘发现,当把公路分出更多给自行车道后,不仅不会损害沿街商铺的业务,反而可以促进其发展。这与美国有关汽车通行效率和商业发展水平正相关的普遍观念______,并被珍妮•刘命名为③“自行车经济学”。《单车生活救经济》一书作者艾莉•布鲁进一步解释道:④“虽然整个街道的速度慢了下来,但同时变得安全,舒适,路人不必太多注意路况,且有更多时间观察店面商品,增强了停下来光顾商店或餐厅的______。”
    2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熙熙攘攘    校改    迥然不同    动机
    B. 水泄不通    矫正    大相径庭    动机
    C. 熙熙攘攘    矫正    大相径庭    动力
    D. 水泄不通    校改    迥然不同    动力
    2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过工业化时代发展特征的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对于机动车路权无限扩张
    B. 对于走过工业化时代发展特征的绝大多数城市来说,机动车路权无限扩张
    C. 走过工业化时代的绝大多数城市,对于以机动车路权无限扩张为发展特征来说
    D. 对于绝大多数走过工业化时代、以机动车路权无限扩张为发展特征的城市来说
    【答案】25. B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此处指机动车道,不是“人来人往”,应用“水泄不通”。
    第二处,“矫正”,改正,纠正。“校改”,校对并改正错误。多指对文稿,或与标准核对后改正错误。语境中并无标准可核对,且非文稿。应用“矫正”。
    第三处,大相径庭与迥然不同都表示差异很大。“大相径庭”常含有彼此矛盾之意,“迥然不同”强调差别极大。语境中强调的是和之前“美国有关汽车通行效率和商业发展水平正相关的普遍观念”矛盾对立,应用“大相径庭”。
    第四处,“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动力”,比喻推动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此处形容增强了停下来光顾商店或餐厅的念头,故选“动机”。
    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走过工业化时代发展特征”搭配不当,应删去“发展特征”,变成“走过工业化时代”;
    二是语序不当,画波浪线句子的后两句应置于“城市”之前,作为定语来修饰城市,变成“走过工业化时代、以机动车路权无限扩张为发展特征的城市”。
    故选D。
    七、材料作文(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人对我们当下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红楼梦》等等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提出质疑,请结合以上作品的阅读,阐述对“当下阅读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一句话,“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何为悲剧?鲁迅眼中的“悲剧”应该是对严肃行为的摹仿,目的是激发起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让人得到宣泄和净化。鲁迅这句话是关于悲剧的著名论断,语出《再论雷锋塔的倒掉》。这段话说明了悲剧冲突的实质正是人所代表的正义精神,即“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冲突中,人的生命等美好的东西可能会遭到摧残和毁灭,但精神取得了胜利,人们在观赏悲剧时能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
    题目中提到“有人对我们当下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红楼梦》等等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提出质疑”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悲剧作品的意义,题目要求结合以上作品的阅读,阐述对“当下阅读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这一问题的看法,写作时得从《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红楼梦》这四部作品出发,任选一部或多部分析悲剧作品的意义,表明自己对阅读此类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的看法,譬如阅读悲剧《雷雨》有意义,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它还能告诉今天我们多少人与人性有关的启示呢?《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雷雨》这部人生悲剧是有意义的,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能让读者体会这种苦难,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给予读者生活的力量。
    立意:
    1.悲剧作品给予人们力量。
    2.阅读悲剧,行路弥坚。
    3.阅读悲剧,可使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会更好地活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