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10-0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蕴含强烈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中和之美有其偏狭的一面,过于单调、平淡,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喜大悲的情感的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必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智慧。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把中和之美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能够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时代意义。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3分)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了虚虚实实的景致,颇有意趣。
    B.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中,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头发蓬乱,昂首凝思,生动表现了他沉迷创作时的骄傲、狂喜和沉醉。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对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让不同的艺术门类实现了完美结合。
    D.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篇尾,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二人双双殉情,却在死后化为了鸳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周蓉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①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能否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人那种印象。
    她很敏感于普通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更敏感普通法国女人怎么看中国女人,怎么看中国职业女性。她经常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她也常常自嘲想法的可笑,有时又骄傲自己所吸引的目光,特别是法国女人的目光。法国人对青年的衣着很宽容,多数法国男女青年比较偏爱休闲装,穿休闲装上班司空见惯。但对三十五岁以上职业女性的衣着打扮,不论法国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相当挑剔的眼光看待。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潮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罢了。”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二〇〇一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钝、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是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他接着追问道:“也许我理解错了——您来自台湾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老先生又腼腆地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从事什么……”
    “对不起,我该下车了。”周蓉以为又碰上了一个执着的追求者,干脆起身往车门走。
    “请等一下……”对方追到了车门口,送给她一张自己的名片。
    “我只不过希望与您联系……”
    她已下车,车轮滚动了。
    她低头一看名片,方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女儿就要毕业,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后来,那位法国文学教授的名片被她弄丢了。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②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此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摘编自中国青年出版社《人世间》下部第四章)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蓉将肤色晒成法国人着迷的古铜色,是因为她敏感于法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人,法国女人如何看待中国女性、中国职业女性。
    B.老先生对周蓉身份的追问,体现老先生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中国女性始终心存疑虑,又体现出华人在国外受排挤的现状。
    C.周蓉在法国街头拥有高回头率,既是因为有超越一般人的对法国文学的见解带来的高傲,又是因为她困于无人交流的孤独中的忧郁。
    D.周蓉下车离开时不回答老先生的问题,后来还弄丢了名片,是因为她归心似箭、思念亲人和祖国。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使用“主谓宾”句式结构,比较独特,其中“觉得”一词,写出周蓉对祖国、亲人牵挂思念的真实心理。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了女主人公周蓉列车上的一次偶遇,通过她与老先生的对话,表现了她情绪的起伏。
    C.小说首尾呼应,圆合照应,结构完整,文中从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角度切入,生动展现主人公周蓉的形象。
    D.小说着墨旅居国外的知识女性的生活画面,表现了梁晓声将人物置身于时空大背景中描写的雄浑笔力,以小见大。
    6.文中周蓉和老先生对于乔治·桑的小说的看法有很大不同,请简要分析作者安排这种冲突矛盾的用意。(4分)
    7.本文①②两处划线部分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间,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正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B.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C.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D.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衅鼓旗甲兵”与“将以衅钟”中的“衅”意思相同。
    B.“得二虏而问焉”与“人而不仁”中的“而”意思相同。
    C.“贵其言也”与“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意思相同。
    D.“赵氏其昌乎”与“其恕乎”中的“其”意思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武王虚心听取意见,采取盘庚之法,分发粮食钱财,表彰尊重贤人,分封赏赐有功之臣,封存兵器铠甲,以满足民众欲求。
    B.周武王向商的两个俘虏询问商有无怪异之事,他们的回答一者关乎天象,一者关乎人事,周武王对着后者连拜两次以表示恭敬。
    C.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却面露忧愁,近臣询问其故,赵襄子用江河、飘风暴雨说明忧虑的原因,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打听赵氏昌盛了没有。
    D.齐国、楚国、越国、吴国都曾经有过大胜的时刻,但最终却都走向了灭亡,这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振兴国家,满足安逸带来灭亡。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4分)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雁行,队伍的前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②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③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④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①本诗写于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时,辛弃疾被重新起用。②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③刘义隆年号。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占领大片土地。④拓跋焘小名。
    12.下列对两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霜风》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B.《霜风》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C.《永遇乐》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D.《永遇乐》下片辛弃疾看到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把侵略者当成神来供奉的情景,十分痛心。
    13.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 ,         ”两句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         ”。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提出君子要克制物欲,也要“,         ”才能达到“好学”的标准。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近日,52岁的鲁新林来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报到,成为该校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新生。原本以为,52岁大叔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是一个鲜活的励志故事,可没想到年龄竟成为被诟病的原因。52岁大叔上大学,是不是“挤占”了别人的资源?是不是应该自觉为年轻人“让路”?所谓“浪费教育资源”“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背后暗含的一个大前提是:教育资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一方多了,另一方就会少,年纪大的人“占用”了,年轻人就会“少用”。这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
    可是,① ?显然不是。首先,这些年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总体上呈扩大趋势。换句话说,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是不断增加的。同级考生之间固然存在竞争关系,②                  ,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其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多,社会整体素质就越高。整体素质越高,能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就越大。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学习,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等。这些年来,我国更是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扩大人才资源;从个人层面来说,这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拓展人生可能。利人利己,弊从何来?   
    15.以下各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
    B.别了,“不列颠尼亚”
    C.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
    D.这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
    16.请用肯定句给以上文段拟写一则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材料一:2021年10月6日,微博百万粉丝大V罗昌平在个人微博上,发布关于长津湖战役的评论时说:半个世纪之后国人少有反思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就像当年的沙雕连不会怀疑上峰的“英明决策”。其言论引发公众强烈愤慨。三亚市公安局吉阳分局以罗某平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立案侦查并将其刑事拘留。法院判处罗昌平有期徒刑七个月并承担在新浪网、《法治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公开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材料二:9月16日11时许,一架中国空军运-20飞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中国迎回了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军号吹奏的《思念曲》划破机场宁静的上空,礼兵护送着88位志愿军烈士的灵柩,缓步来到棺椁摆放区。全体肃立,奏唱国歌,人们向烈士灵柩三鞠躬。此刻,许多中国民众通过网络和电视,见证这一难忘的时刻。网民们纷纷表达向英雄致敬之情。
    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