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http://www.newdu.com 2022-09-2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分值:120分 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下面加点的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讷(nà)   忸怩(ní)    脂膏(zhī) 悲怆( chuàng) 戛然而止(gá)
    B. 包扎(zhā)  吸吮(shǔn) 碾轧(yà)  奇葩(pā)      自给自足(jǐ)
    C. 霓裳(shang) 籼稻(xiān) 花蕾(lěi) 贾人(jiǎ)     臻于至善(zhēn)
    D. 怂恿(sǒng)  憎恶(zēng) 笨拙(zhuō) 罅隙(xià)     呕哑嘲哳(zh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木讷”的“讷”应读作“nè”;“戛然而止”的“戛”应读作“jiá”;
    B.“包扎”的“扎”应读作“zā”;
    C.“霓裳”的“裳”应读作“cháng”;“贾人”的“贾”应读作“gǔ”;
    故选D。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犀利    夜宵     霓虹    感人肺腹
    B. 衷心    蠕动     娇嗔    百舸争流
    C. 峥嵘    慰籍     耕耘    出类拔粹
    D. 辨论    安详     张皇    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形的能力。
    A.“感人肺腹”的“腹”应写作“腑”;
    C.“慰籍”的“籍”应写作“藉”;
    D.“辨论”的“辨”应写作“辩”。
    故选B。
    3.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周公吐哺  哺:喂养  ②多情应笑我   多情:多愁善感
    B. ①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  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不平凡,不寻常
    C. ①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②委身为贾人妇  贾人:商人
    D. ①羁鸟恋旧林  羁:约束  ②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第二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周公吐哺”,句意:周公把嘴里吃的食物吐出来,比喻求贤心切,对待客人非常有礼。“哺”,咀嚼着的食物,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 “元和十年”(《琵琶行》),这是年号纪年法。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有一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有一个”错误,一个皇帝可以用多个年号,明清之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栖,夕至县圃,其想象之________,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________。
    中国诗歌的长河________,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________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
    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斑驳陆离   乐不可言   兼而有之   厚积薄发
    B. 光怪陆离   乐不可言   兼收并蓄   博观约取
    C. 光怪陆离   其乐无穷   兼收并蓄   厚积薄发
    D. 斑驳陆离   其乐无穷   兼而有之   博观约取
    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B.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C.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D.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色彩繁杂,形象奇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斑驳陆离”只用来形容具体物件,“光怪陆离”还可以形容某些奇形怪状的社会现象。
    此处形象想象的奇特,应使用“光怪陆离”。
    第二处,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做某一件事,感到乐在其中。乐不可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此处是形容陶渊明“以‘劳役’取代‘心役’”的乐趣无穷,应使用“其乐无穷”。
    第三处,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兼而有之,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几个方面,也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此处是说中国诗歌的长河把不同性质的诗歌吸收保存进来,应使用“兼收并蓄”。
    第四处,厚积薄发,长时间多多积蓄,慢慢放出或在某个瞬间一下子表现出来,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博观约取,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
    此处是说唐诗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应使用“厚积薄发”。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个语病:第一处,“由于……使……”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第二处,重复累赘,“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语义重复,可删去“之一”。
    只有D修改正确。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0题,共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谣
    席慕蓉①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②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九七九年
    注:①席慕容,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
    7.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这些诗句高度概括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内涵。
    B. 长城“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悟。
    C. “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表现了诗人对长城炽热的情感,将长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D. 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8.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意象鲜明独特,语言活泼俏丽,感情纯朴真挚,流露着诗人深深的愁思。
    B. “无情“蹲踞”“冷眼“,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人格化,突出了长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
    C.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排比的手法,将长城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融在一起,加强了情感表达。
    D.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恬静清旷的画面,意境悠远。
    9. 诗人说长城“是个无情的建筑”,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7. D    8. A   
    9. ①长城是客观的建筑物,说其“无情”,是诗人赋予长城人的情态。②长城经历无数“争战”与“悲欢”,它作为见证者,蹲踞山巅,冷眼旁观。③长城的“无情”映衬出人世的沧桑变化,衬托了诗人对它的热爱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 “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分析错误,诗人借助恬静清旷的画面表现对长城、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使诗人无法安眠。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 “语言活泼俏丽”分析错误,本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及对诗句内涵的分析理解能力。
    诗人说长城“是个无情的建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长城是客观的建筑物,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
    ②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长城经历无数“争战”与“悲欢”,它作为见证者,蹲踞山巅,冷眼旁观。
    ③长城厚重的历史,曲折的经历,使得诗人对长城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牵动了远离故土的诗人的思乡之情。长城的“无情”映衬出人世的沧桑变化。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釀、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盡》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区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枯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 《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 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委组成部分。
    D. 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11. 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 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 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闻释。
    D. 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例进行阐述。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 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 “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 “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答案】10. C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属于无中生有;B项,“把工匠……放到至高地位”不符合文章,也不符合史实;D项,张冠李戴,“朱熹”应为“赵翼”。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错误,既谈了发展历程,又谈了内涵和延伸,不完全以时间为序。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精益求精”是内涵,“匠心独运”是延伸。
    (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13.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 “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 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 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14.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 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 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15. 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
    16. 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答案】13. C    14. B   
    15. ①体现出“我”真不相信刘大船的话,刘大船的父亲长期在水上,孩子的生活费也没有交上,对家庭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会回来;②体现出“我”不愿意相信刘大船的话,“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   
    16. ①使用第一人称,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②文章通过“我”与刘大船的交往,丰富了刘大船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事,突出文章主题,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有误,并不是父母不关心学习,而是父母无能为力,母亲不识字,没文化,父亲长期在水上漂,例如“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说明母亲有关心的。不是“丝毫”不关心。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有误。文意并未体现刘大船的懦弱,小说之所以安排的这样的情节,主要突出“我”对刘大船的鄙视,交代鄙视的原因。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本题可从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
    表层义即“我”不相信他父亲会回来,从原文“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以及“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可分析出,“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行文视角的能力。本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用第一人称可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塑造人物上,“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文章通篇都是“我”和刘大船接触交往的故事,以“我”的视角来写,通过“我”这个人物,来突出主人公刘大船,丰富刘大船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我们的对话“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表现主题上,“我”也是一个儿童,这一身份和刘大船一样,以“我”的口吻叙述,突出文章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的主题。的父亲也不在家却可以交学费等,而刘大船的父亲却不能及时寄钱交学费,对孩子和家庭也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的父亲会回来。
    深层义则要结合“我”的感情,结合原文“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可知,“我”的父亲也不在身边,“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我”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行文视角的能力。
    本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用第一人称可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塑造人物上,“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文章通篇都是“我”和刘大船接触交往的故事,以“我”的视角来写,通过“我”这个人物,来突出主人公刘大船,丰富刘大船的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我们的对话“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最后,表现主题上,“我”也是一个儿童,这一身份和刘大船一样,以“我”的口吻叙述,突出文章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的主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纪:经营。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不要匆匆离开此地”。
    C. 作者认为,田园生活虽然很有乐趣,但衣食之事也要认真经营,努力耕作才会有收获。
    D. 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18. 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答案】17. D    18. ①在美好的时光登高赋诗。②邻里乡亲关系融洽,淳朴自然。③农忙时各自耕作,农闲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兴味无穷。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分析错误,本诗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人描写自己“登高赋新诗”,在美好的春日登高赋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朋友们相互呼唤,斟酒品尝;“农务各自归”农田忙碌;“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思念朋友则披衣拜访等场景,写出了农村生活的闲适恬淡,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过多修饰,采用白描手法。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 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3分)
    19. 默写。
    (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情不自禁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答案】    ①. 怅寥廓    ②. 问苍茫大地    ③. 谁主沉浮    ④. 青青子衿    ⑤. 悠悠我心    ⑥. 暧暧远人村    ⑦. 依依墟里烟    ⑧.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⑨.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⑩. 人生如梦    ⑪. 一尊还酹江月    ⑫. 谈笑间    ⑬.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寥廓”“苍”“衿”“暧”“墟”“常作”“尊”“酹”“樯橹”。
    五、作文(50分)
    20. 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答案】例文: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词
    泰戈尔曾言:“诗的词句含着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的音乐。”是的,诗不远人,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万千,但总有一两句诗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情感。比如,想表达豁达,自有东坡先生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说执着,屈原那一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想表爱国之情,名诗名句更是数不胜数。
    可是,我最喜欢的那首诗,却没有那么多的豪情壮志,也不论述人世间的大道理。它所讲的,只是人们心中普普通通却又带着那么一点怯懦的小情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一次看到王维的这首小诗,倒不是在课外书、诗词集中,反而是在日日可见的教科书上。最初看到的时候,我还挺疑惑,课内课外有关思乡、思人的古诗词我也看过不少。要么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要么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思念的着落点都在人身上。怎么这首诗,去想念一朵花,老师也说他是思乡?
    可当我因为求学一步步远离家乡时,我也许才真正理解,并真正地无比喜爱上了这首小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拉着故乡人的手,急切地说道:“您从故乡来,对故乡的事情应该很了解吧。”两句诗中,连续用了两次“故乡”,就如我要是遇到了同乡的同学,我也会非常激动,想要打开共聊故乡的话匣子。可是,思乡愈切,话题反而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好。说人,虽是同乡,我认识的他未必认识、他也未必喜欢;我想说的这个人他近期未必见过。可我们却像王维一样,有一个共同的见证和寄托——那棵桂花树。那棵垄头的桂花树,曾是我们孩童时经常一起上蹿下跳的“作案工具”,它见证了我们吵吵闹闹不安分的童年。那棵桂花树,是八月桂,秋日花开的分外多,那香味分外浓郁,有时候在卧室里打开窗户就能远远地闻到。嗅着这浓郁又醉人的芳香,又有谁不会慢慢陷入醉人的小迷思中呢?这桂花香啊,藏着我们多少小儿女的青春心事啊!桂花开多了,我们每个人都会摘下好多小花,想要一试桂花茶这雅兴。
    我想,王维的这一株寒梅,应当也见证了他在故乡的种种吧。宦海沉浮,或许早已“故人心易变”,想再谈人、再谈事所以无从说起。但那一棵共同见证过往,也永不会变,岁岁花开枝头的王维的梅花、我们的桂花,永远会给予我们同一份芳香。
    我想,我更爱王维绮窗前的这一株梅花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因此,我们审题的关键就是读懂试题给定的材料,从中挖取出我们需要的信息。标题中,主人公是“我”,这就说明,本文应该是与自己有关的。“喜欢”不难理解,而修饰词“最”就说明自己这份“喜欢”是有层级和比较的,它不是泛泛而论的,或普通的喜欢,而必须是超越其他一切相关内容。“一首”是限定词,说明我们对于写作对象——“诗词”的描写或叙述,只能限定在某一首具体的诗词作品上,而不是泛化的诗词概念。
    所以,在写作时,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写作的主体都应是“我”,所有的情感和感想都应是从“我”这里出发的。如果写作记叙文,我们可以叙写自己与这一首诗词作品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自己因为什么际遇而觉得它是“我”最喜欢的。如写议论文,我们可以从这首诗词作品的精神内核出发,论述自己是因为什么而如此钟爱这首作品。
    立意:
    1.苏轼《定风波》教我学会豁达。
    2.屈原《楚辞》教我学会执着。
    3.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教我学会深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