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陕西省延安市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9-1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各国的治理原则都要符合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是“在充分尊重各国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推动形成”意味着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都要符合”没有依据。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也指出了人类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使结论更加可靠”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重构人工智能时代伦理形态的核心在于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这是基于合作化道德准则做出的化解伦理风险、重塑伦理意蕴的理性选择”只是指出了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每个人工智能都必须服务于人类共同的利益”错,原文第二段是说“人工智能的伦理调适,其终极目标在于为人类创造更多利益,促进人类整体发展”,选项曲解文意。B.“已经突破界限、发起挑战”错,原文第三段“正不断实破界限、挑战伦理底线”,选项把未然表述为已然。D.“许多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很强,道德责任意识却很差”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要引导人工智能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在人机共生的基础上不断升级,进而提高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能力”。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粮食问题的困扰……”错误,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可见,“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是“近年来”而非“新中国成立后”。B.“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不正确,材料一说的是“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D.“影响粮食产量”不正确,材料二说的是“影响粮食的稳定供应”。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2019年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即9.31亿吨”错误,“9.31亿吨”是2019年全球食品浪费总量,而约占总产量14%的是“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两者不是一回事。
    6.①大力提高粮食产能,努力实现粮食增收增产。②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与协调,推动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③建设韧性强劲的粮食供应链,确保粮食稳定供给、市场平稳运行。④各个国家及其民众都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节粮减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历史性转变。粮食生产保持‘17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中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伟大发展成就本身就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在实现粮食增收增产的同时,积极为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可见,为提高粮食安全,必须大力提高粮食产能,努力实现粮食增收增产。根据材料一“中国在实现粮食增收增产的同时,积极为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中国还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可知,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与协调,推动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根据材料二“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建设韧性强劲的粮食供应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也存在……短板和不足有待解决。对此,必须……提升粮食供应链风险治理能力,积极推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有效链接、有效运转,确保粮食稳定供给、市场平稳运行”可见,要建设韧性强劲的粮食供应链,确保粮食稳定供给、市场平稳运行。根据材料三“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发展中国家损失严重,发达国家浪费严重”可见,浪费问题触目惊心,各个国家及其民众都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节粮减损。
    7.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衬托出‘他’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物形象”错。文中的“他”为寻隐者而来,而做琴人并不是“他”的知音,自然也不是隐者,此处情节的设置是为了引起下文,推动故事发展。
    8.【答案】志趣高雅。熟读诗文,常练书法,与山川相伴,恬静悠然。品性高洁。不赞同做琴人沽名钓誉、牟取暴利的行径,不为生活中的名利所累。勤快自立、有情调。搬到山洞里之后,“他”能自己种萝卜、土豆、白菜等;上山前,自磨咖啡,自己酿酒。(每点2分,满分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文中写“他”吟诗,说明“他”熟读诗文;还写到“他”练习书法,如“没有笔墨纸砚,他就……”;写“他”在山中的生活,如“他去拾柴,采花……”,可见“他”志趣高雅。再看“他”对做琴人的态度“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他”不赞同做琴人的行径,不为生活中的名利所累,可见“他”品性高洁。再看“他”过日子,在山中“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在家时“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见“他”勤快自立、有情调。
    9.【答案】“他”在深山中遍寻隐士而不得,下山时却发现自己已成“山中隐士”情节反转,出人意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和小说的可读性。“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首如飞蓬、形若野人”是对“他”山居生活的补叙,使“他”的山居生活真实可信,人物形象更饱满。“他”借居山中寻找真正的隐士,以得天机、解困惑而不得,却不想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隐士,引发人们对何为隐士的思考,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满分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这道题其实是对结尾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一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题、读者等方面来分析。人物塑造上,“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描写使得“他”在山中的生活更真实可信,使得他的形象更饱满。情节上,小说结尾写“他”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隐士,与开头“他”到山中寻找隐士相互照应,构成情节的反转,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也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效果。主题上,寻找隐士的人自己最后成了“隐士”,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也富有禅意,引人深思。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收散卒”指收集散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保汉中”“扼蜀口”,均为动宾搭配结构,单独成句,前后断开;且“退保”翻译不通,应为保卫汉中,扼守蜀口,排除D。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特指官员死后”表述不全,立祠可指祭祖,也可指为活人立生祠,还可指为死人立祠,而且也未必是有德政的官员。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赵开弹劾他年老无为,朝廷将吴玠调任”错误,文中为“开亦自劾老惫,求去。朝廷为之交解”,是赵开弹劾自己年老无用,朝廷调任赵开离去。
    13.(1)吴玠军队弓箭齐发,并用巨石向下滚压,像这样的战斗持续六昼夜,金军战死的士兵堆积如山。
    (2)我不熟悉敌人的状况,朝廷派遣我来的原因,是要沿袭国家的旧例,用文臣来牵制将领罢了。
    【参考译文】
    高宗绍兴元年,金兀术入侵和尚原,吴玠和他的弟弟吴璘打败了他。吴玠和吴璘率领几千被击溃了的士兵驻扎在和尚原,同朝廷的联系断绝,士兵没有固守的斗志,有人暗中谋划劫掠吴玠兄弟投降金朝。吴玠知道这件事后,召集众将歃血盟誓,用忠诚道义勉励众将,全军将士都感动泪下,愿意为其尽力而死。金人自从海边兴起后,屡战屡胜习以为常,等到同吴玠交战总是失败。吴玠自从富平之战失败后,聚集被击溃了的士兵,保卫和尚原,积聚粮饷修缮兵器,排列栅栏做死守的打算。有人对吴玠说应退军,保卫汉中,扼守蜀口,来安定人心。吴玠说:“我保住此地,敌人决不敢越过我前进,这才是保卫巴蜀的最好办法。”吴玠在和尚原上,凤翔民众感激他留下的恩惠,共同在夜晚运送粮草帮助他;吴玠用银帛抵补百姓,百姓更加高兴,偷偷为他运输粮草的人更多。金军恼怒,在渭河设伏兵拦截斩杀他们,并下令实行保伍连坐之法,民众违背禁令依然像过去那样运送粮草。三年,金朝攻陷金州。撒离喝从商於径直进犯上津,攻取金州时,王彦率领三千士兵迎击战败,焚烧集聚的物品,撤退驻守石泉,撒离喝乘胜追击,长驱直入扑向洋、汉,刘子羽听说王彦战败,派人让吴玠增援。吴玠从河池,日夜兼程三百里,到了饶风。他把黄柑送给金军,说:“贵军远道而来,姑且用它止渴。”撒离喝大惊失色,用手杖击地说:“你怎么来得这么迅速呢!”于是全力向上进攻。吴玠军队弓箭齐发,并用巨石向下滚压,像这样的战斗持续六昼夜,金军战死的士兵堆积如山。敌兵于是改变方式召募敢死之士,由小路从祖溪关进入,绕道潜入吴玠的背后,登上高处俯瞰饶风关,吴玠各军难以抵挡,于是溃败。六年,四川都转运使赵开被罢免。当时吴玠担任宣抚副使,专门负责作战和防守的事情,对于财政盈亏从来不加以过问,一切都按照军期催促赵开置办,吴玠多次因为军饷供应不上向朝廷申诉,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朝廷调其离开。九年,吴玠同敌人对峙将近十年,常常苦于远道转运粮饷使百姓劳累,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更加整治屯田。皇帝因为吴玠战功很高,又因为议和谈成,授予玠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陕西、阶、成等州全都受他调度管束。六月己巳,吴玠去世。没有吴玠挺身而出抵挡金军的冲击,那么早就没有四川了,因此西部的民众思念他,为他建立祠堂进行奉祀。后来胡世将担任四川宣抚副使。胡世将到的时候,对各位将领说:“我不熟悉敌人的状况,朝廷派遣我来的原因,是要沿袭国家的旧例,用文臣来牵制将领罢了。军中的一切事物无需改变吴宣抚的规矩,大家都拿出诚心,共同努力为国家做事就可以了。”众多将领十分的佩服。
    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讲究对仗,格律工整”错误,“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两联出句和对句相应词语的词性不同,偶数句也没押平声韵,所以没有讲究对仗,格律也不工整。
    15.①将月亮比作玉轮,生动写出月亮仿佛在水珠上碾过打湿团光。②将千年世事比作骏马奔驰,体现人间沧海桑田、变化之快。③将九州比作九点烟尘,展现万物渺小,暗含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玉轮轧露湿团光”是说,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将月亮比作玉轮,生动写出月亮仿佛在水珠上碾过打湿团光。“更变千年如走马”意思是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觉得变化很大。将千年世事比作骏马奔驰,体现人间沧海桑田、变化之快;“遥望齐州九点烟”意思是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九州就像九点烟尘一样渺小,写出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暗含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16.(1)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处指人们对二十四节气歌听了很多次,很熟悉,故选“耳熟能详”。第二处,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本处强调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而不在强调其气势旺、气氛热烈,故选“方兴未艾”。第三处,即使:是表假设的让步。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呼应。本处没有假设条件,故选“尽管”。第四处,始终如一:从开始到结束都一样。形容有恒心,能坚持到底。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本处指“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古至今一直坚持着,故选“一以贯之”。
    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括号前面内容“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以及后文“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来看,“脱钩”的施动者应该是“我们”而非“二十四节气”;“似乎”一词应该修饰“有了”,而非修饰“二十四节气”。综合来看,选A更恰当。
    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处是“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属于介词误用,使得全句没有主语,应该去掉“通过”;一处是“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可改为“培育和壮大”。只有C项修改正确。
    20.①让香蕉成熟太快 ②也不会生硬难吃 ③对人体不会产生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语段主要介绍关于香蕉催熟的知识,在整体把握文意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①据上文“一点点乙烯就能让香蕉迅速成熟”和下文“在运输过程中就烂掉”可推知,此处为“让香蕉成熟太快”。②由“既不会熟烂掉”可知,此处为与之并列的一种情况,据上文“过晚出现会让香蕉又生又硬,根本没法愉快地吃”推知此处为“也不会生硬难吃”。③与“花粉不会让人怀孕”道理相似,且照应“谣言”,综合考虑可知,此处为“对人体不会产生影响”。
    21.示例:奶奶,您关注食品安全是好事。香蕉熟得快,所以果农一般趁香蕉还没熟就摘下来了,否则长途运输容易熟烂。香蕉在售卖前要催熟,不然又生又硬,怎么吃啊?专家说这个催熟剂对人没有害处,您不用担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及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根据题干设置的交际情境,对奶奶说几句话以消除其对香蕉催熟的疑虑,需要说清楚催熟的必要性,以及是否有安全隐患。与长辈交流,态度要诚恳,应充分考虑听者感受。提取文段中的相关信息,并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可先肯定老人家关注食品安全的初衷,然后结合原文内容“果农通常会在香蕉还没有成熟时就采摘下来,通过放入‘乙烯利’催熟剂,确保香蕉既不会熟烂掉……”“‘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其实只是谣言”依次说明香蕉在未成熟时就采摘,不催熟会生硬难吃,催熟剂对人无害。然后再次加工语言,使之简明得体,符合字数要求。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作文给出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叙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表演中出现的三个“和”字让国人和世界震撼,这体现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人文理念,关键词为“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指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给人们的启示: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然而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从这个启示中我们明白:不同国家虽然语言、文化、信仰不尽相同,但可以在一起和谐相处。
    材料三指出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关键词为“和”文化。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追求,和合共生、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
    要求写一篇文章,体现认识与思考。三则材料是相同的,联系现实生活,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国家应该提倡“和谐”,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能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相互提携。和为贵,谐为美。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雨果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行文思路:要紧扣“和”字,既要肯定“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能够体现出个体践行“和”时的理性选择。可立足于人际交往、家庭氛围、“和谐”社会等层面来展开论述,重点体现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关系构建中的理性选择。
    【立意】
    (1)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2)和而不同,天下大同。(3)以和为贵,世界多美好。
    【例文】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和”文化。2022年冬奥会,向世界呈献出一场和而不同的文化盛宴。在世界舞台上,我们用“和”作纽带,谋求与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文明新路。
    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共建人类和谐共生的栖息地。
    中国历来崇尚和谐,这是华夏文化繁荣昌盛的根本。从孔融让梨的礼赞到六尺巷的美谈,从将相和的谦和兴邦到楚河汉界的相安无事,从孔子泛爱众的精神美德到周恩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周易》有言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古人认为和气能带来吉祥,乖张则会导致祸殃。对人和颜悦色,一团和气,就能化解矛盾。若是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则会让人敬而远之。今人认为,“和为贵”,须以人心和善为前提。和,亦不应是一味迎合退让,更要保持一份人格的独立和遗世的清醒,才能在和而不同中和谐共处、行稳致远。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绘出世界多彩而和谐的美丽画卷。
    今天,我们面临着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碰撞的局面。无论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有不同才能的人,各司其职,各行其事。翻开历史的长卷,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发现,无论是先秦的百家争鸣,还是从外邦传经入国的佛教;无论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周恩来总理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的立场。我们追求的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在不断磨合中,通过交流、对话、包容建立共识,达到内外统一的和谐。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乃是福泽全人类的博大胸怀和使命担当。
    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一直是刀光剑影与和平交流的横向互动。穆斯林的“圣战”和“十字军东征”,至今给人们留下无尽的心理阴影;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打造的“大东亚共荣圈”,带给我们的伤痛亦未完全褪去;旷日持久的美苏冷战,又将世界撕裂为对峙的两级。在文化排异、种族歧视的滤镜下,文化专制与强权政治只会让孤芳自赏的民族走向傲慢与偏见、无知与疯狂。回溯纵横捭阖的历史,我们尝够了血腥的热战、冰封的冷战。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那就是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车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全球化的大潮已不可逆流。躬身入世的我们,唯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博大的胸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才能告别偏执的“民族精神”,走出狭隘的“爱国情怀”;才能免陷极端的“宗教信仰”,盘活僵化的“意识形态”;才能拨停强强争霸的战争,实现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