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错,材料二说“尤其是我国,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可见,原文只是说习俗不断变化,民族的传统精神不变,并没有说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2.B A.“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中的“无法”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三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C.“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中“成了必然趋势”错,原文材料三只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可见物质生活的富足不是传统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的原因。D.“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文化传统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3.B 卢照邻的这两句诗写的是重阳节。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称黄花,又称金花。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这是秋天景象。这两句诗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相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表达的是游子思归的情感。所以,卢照邻的这两句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4.①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②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①文化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品味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②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③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6.B “表明了蓝玉对我的蔑视”分析错误。蓝玉的行为表明了对自己被选为接班人的自信。
故选B。
7.C “表明我的家人也来得很早,对‘我’接掌唢呐班充满信心”分析错误。这一情节只能表明“我”的家人对“传声”这一行动的关心、关注。
8.(1)热爱唢呐,以传承唢呐技艺为己任。他认为吹唢呐是“匠活”,要世代相传;感到自己快吹不动了就及时“传声”;(2)质朴明达,选新班主重视品行。他选择新班主不唯技艺,而是选能“拼了老命都会把这活保住往往下传的”;(3)为人谨严,坚守民间技艺的传统。对唢呐曲子《百鸟朝凤》,他严格控制使用和传播范围,只传给新班主。
9.(1)通过“我”与蓝玉在师傅“传声”仪式上的不同表情,表现了两人对于自己能否成为师傅接班人的不同心态。(2)通过蓝玉在“传声”仪式前后的不同表现,突出了他心态的变化。(3)在焦三爷宣布接班人前后,我对蓝玉的不同态度,形成了对比。
10.B
11.C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C。
12.C “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故选C。
13.(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1)“所以”,……的原因。第一处“乃”,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2)“及”,等到。“作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14.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16.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 千里共婵娟 枳花明驿墙 云横秦岭家何在 醉翁之意不在酒
17.C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极多。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留名青史: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第一处,语境形容世界文学宝库里奇珍异宝非常多,每类书籍都有自己的成就,选择“异彩纷呈”。第二处,语境形容类似的著作很多,选择“汗牛充栋”。第三处,语境形容《歌德谈话录》在德国人人知晓,选择“家喻户晓”。第四处,语境形容爱克曼凭借这部书在世界上留下了美名,选择“留名青史”。
故选C。
18.D原句有以下语病:语序不当,句子强调“爱克曼的书”,因此应将“爱克曼这部书”置于句首,据此排除BC;语序不当,“深受”应放在“文艺界、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之前,据此排除A。故选D。
19.融 渗 审 耀
20.你会为谢灵运的山水、陶渊明的田园所倾倒; 会被李白的浪漫豪放、苏轼的旷达豪迈所折服。
21.①除此之外②孩子不一定高③一般来说
22.①身高不都取决于遗传②家长不能干预过晚③增高不能只补充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