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1)首先辨析概念,辨析生态美学和实践论美学中“人”这一概念的不同:前者为“生态人”,后者为“主体人”;(2)接着反驳论证,论述实践论美学的本质和危害:重视“主体人”,是危害人类母体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3)最后在破的基础上确立观点,阐明生态美学以生态人文主义为思想纲领和原则,从而得出结论。
5、答案:(1)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于实践论美学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2)它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应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而征服自然;(3)它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会形成审美暴力;(4)我们应该运用生态整体观对其进行改造,形成生态人文主义。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①“我说不清楚”表明“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②而“开塞钻”最后依然留在店里,则暗示了英国这神荒诞的观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而以“开塞钻”为典型的服务意识迟早会到来。(言之有理即可)
9、答案:①文中的老板娘自大傲慢、专制蛮横,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统治阶层。②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狐假虎威,阿谀奉承,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统治阶层的帮凶及爪牙。③“我”原本有自己的主张,但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的人。④斯尼夫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反抗老板娘的“教导”,代表着英国社会中觉醒的具有正义感的人。(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1)(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老母的湿衣,端来米粥让老母吃,抱来被子让老母休息。
(2)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而离开的人太多了!
14、答案:(1)用谭太守拒不收留张氏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2)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拒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3)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4)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
附参考译文:
杜环,表字叔循。他的祖上是卢陵人,因为侍奉父亲杜一元在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杜环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在别人危难的时候帮助人家。他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病死在九江,家庭破落了。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六十岁了,在九江城墙下痛哭不止,没有归宿。有人告诉她说:“现在在安庆府做知府的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到那里去依靠他。”老母搭乘别人的船去拜望谭敬先。谭敬先推故不见面。老母的境遇十分困窘。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官,那里的亲戚朋友,或许还有活着的,也许有万一的希望。于是又掉着眼泪哀求别人将她带到了金陵。打听了亲戚朋友中的一两个人,没有还在的。接着又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路上行人回答说:“一元死去很长时间了,只有儿子杜环还在这里,他家住在直鹭洲坊。”老母穿着破衣烂衫,冒雨走到杜环家。杜环正在陪着客人说话,见到老母十分惊愕,就像曾经见过她的面似的。于是问她说:“老母不是常老太太吗?为了什么事来到这里?”老母告诉杜环来到这里的缘故。杜环也一边听一边哭,搀扶着老母坐下,向她行礼,又喊妻子出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老母的湿衣,端来米粥让老母吃,抱来被子让老母休息。老母打听过去与她家交往密切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伯章。杜环知道她家的老朋友没有在这里的,不能去依靠他们,又不知道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太太说:“天正在下雨,雨停了为您老人家去打听。假如没有人侍奉您,我家虽然贫穷,难道不能供奉您老人家吗?”当时正值战乱之后的饥荒年月,百姓们亲骨肉都不能互相保全,老母见杜环家境贫寒,雨停之后坚决要出去寻访别的朋友。杜环让妻子陪嫁的侍婢跟她一起去,到天快黑时,果然没有找到任何朋友空手而回。杜环买来布匹绸缎,让妻子为老母缝制衣服被子。自杜环以下的家人,都把老人当做母亲来侍奉。老母性情狭隘急躁,遇到稍微不舒心的事,便怒骂不止。杜环私下里嘱咐家里的人,让老人由着她的性子行事,不要因为家境困难,慢怠老人,与她计较。老母有痰喘的病,杜环亲自为她熬药,给她拿调羹、筷子。因为老母的缘故,不敢大声说话。过了十年,杜环奉皇帝的旨意到会稽去祭祀神庙山灵,回来时路经嘉兴,遇到了老母的儿子伯章,杜环垂泪对他说:“太夫人住在我家,日夜想念你以致得了病,你不能不尽早去见她老人家。”伯章好像没有听到什么一样,只是说:“我也知道母亲在你家,只是路远不能前去。”杜环回到家过了半年,伯章才来了。老母见到她的小儿子,抱住大哭。母子相见后,伯章见母亲老态龙钟,担心不能一起走,竟撒谎说还有别的事情,告辞而去,从此不再管他的母亲。杜环侍奉老母更加恭敬周到,然而老母也更加想念伯章,疾病顿时加重了。临死之前,抬起手来向杜环说:“我拖累了杜君,我拖累了杜君!祝愿杜君生的子孙,都像杜君这样!”说完这几句话便咽气了。杜环买了棺棺椁恭行殡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了地,安葬老母。逢年过节经常到她的墓前祭奠。
史官评论说:“朋友之间意气投合时,表示将自身的一切都交付给朋友,好像并不困难;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而离开的人太多了!何况能在朋友死去之后而赡养他的双亲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
15、答案:C
16、答案: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意。②苏辙在诗中借描写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来委婉(间接)回应苏轼感慨,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③尾联追问苏轼何日归耕,直接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18、答案:①声情并茂;②别出心裁;③振聋发聩
19、答案: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20、答案:构成: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声音信息之多,给予听众的感染力之强,化抽象为具体,新颖别致。(意思对即可)
21、⑥ ① ③;
22、①风格上亦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特点(或:风格也多姿多彩)
②情感上的凄婉悲怆(或;情感上的忧郁哀婉,情感上的哀婉惆怅等)
③又以它的智慧耐人寻味(或;又以它的寓意耐人寻味,又以它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等);
(2)是“薄命司”的门联,所以要体现“薄命”这一悲情,并且从对仗的角度来看,“春恨秋悲”对“花容月貌”,“皆自惹”对“为谁妍”,对仗工整。
(3)题的是蘅芜院的景联,豆蔻、荼靡都是带有香味的灌木,所以可以放到同一联中,并且“艳”和“香”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的茂盛。
22、第一处,前面说到因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而后面又列举了楹联的很多风格,所以应填“风格上亦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特点”。
第二处,后文所举的太虚幻境宫门联,让人感到凄楚、惆怅与哀婉,让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这里面体现出《红楼梦》楹联情感的凄婉悲怆的特点,所以应填“情感上的凄婉悲怆”。
第三处,这里要体现《红楼梦》楹联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的特点,并且所填的句子要和“既”相搭配,所以可填“又以它的智慧耐人寻味”。
23、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