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22-07-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了、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帽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做一场风花雪月的梦
    陈毓
    盖青觉得自己是一位秦国女子。她刚刚跟荆轲比完剑,这会儿正要去寻找剑法无敌的哥哥盖轰。她穿着秦国的衣服,仗一把长剑,款款地走在秦国的旷野上。
    春意明显地浓了,虽然旱,但草木依旧开始转绿,早开的桃花也已妖妖娆娆地绽放了,风吹到人脸上有了淡淡的暖意。
    一行人出了王宫,其中走在中间的一人格外引人注目,此人身长八尺有余,魁梧健壮,额头高耸,双目长大,容貌并不漂亮,甚至可以算是难看,但有无比的英武与威势。自然,他就是秦王嬴政了。
    不知是嬴政走向盖青,还是盖青走向嬴政,总之,这一天他们相遇了,在秦王宫外的咸阳中道上。
    话还得从头说起。随着嫪毐在宫中的势力一天天增长,嬴政的王权已受到直接威胁。扫除嫪毐,这想法已在嬴政心中酝酿很久了。这天秦王微服出城,就是约见李斯商讨对策的。
    一路行来,秦王趁势向田间劳作的农人询问旱情。已近城外,突然从路两边跳出一伙黑衣刺客,刀剑出鞘,均是冲着秦王。众护卫奋力护驾,难分难解之际,只见一个蓝色身影如风卷来,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一群刺客就如落叶一般静伏于秦王脚下。盖青就这样站在秦王的面前。
    一个声音脆脆地说:“不知道你们为什么打架,只是看着他们鬼鬼祟祟地躲在暗处,脸上又都蒙着黑布,料想他们不是好人。”
    望着眼前这个相貌秀丽、剑法超凡的女子,秦王心中无限欣慰。盖青根本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秦王,她留意到他眼中一晃而过的惊喜,又见他神色中那无法隐匿的肃然,禁不住一抱拳:“公子高姓大名?”“嬴政。”声音一出口,连嬴政自己都吓了一跳,但见盖青那里没有一点异常反应,也就放了心。
    盖青又问:“看你也不像坏人,他们为什么要杀你呢?”嬴政神色更加肃然,道:“这事说来话长,若姑娘愿听,可与我们一起进宫,日后自会明白。”
    尽管是初次相遇,但盖青心中有种说不清楚的牵挂,她迷惑于他脸上瞬息而变的决绝与茫然,还有他神情中的肃然。她直觉那是她十八岁的经历无法破译的。但这疑问牵绊着她,她要去破译其中的秘密。
    入宫已有好几个月了。当盖青心里明白那人就是秦王的时候,她并没有因此而慌张而惊喜。仿佛这是在她出生以前心中就已明白了的。反倒在她心中不时会浮起一种说不清楚的忧伤。那忧伤又仿佛是镜中的雾,无法捕捉,无法驱逐。盖青觉得自己像他的一个侍卫,又像是他的一个知己。她听他向自己倾诉心中的苦闷,和他那统一六国的抱负。他活在苦恼中,矛盾中,挣扎中。他要和那么多的人和事斗,要和自己抗争。他时而激昂,时而消沉,时而暴躁如闪电迅雷,时而又恬静若水。她看见过他兴奋快乐地绽放出孩子似的笑脸,又感受过他无法靠近岸的溺水者的孤独……她越来越深地关注这个男人。他似乎总是在发愁,而且有那么多的事要做。他身边的人把他看成大王,可她只觉得他可怜。她又一次陷入这种思绪中发呆的时候,她听见他声音低切地对她说:“不用为我担心,若是你小时候就当过人质,听见吵闹声和马蹄声就吓得偷偷地哭,你就会知道,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忍受的。”那声音让她的心发寒,她觉得自己的眼泪夺眶而出,打湿了他扶在案上的大手。
    “假如活着,这一生必将和这样的男人连在一起,”盖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低吟着,“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以他的事业为事业,以他的意志为意志,承载他成功的快乐,也分担他失意的痛苦。”
    月落日升,盖青依旧伴随在秦王身边,仿佛他的侍卫,又仿佛他的知己。她觉得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柔弱,他们都觉得他强大,包括那个总能看出他心中想法的李斯。
    嬴政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当然,在他看来,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平六国之乱。这计划定在秦王心中已经很久了,只是不到万无一失秦王是不会轻易下手的。
    时机总算到了。
    这是一个异常晴朗的早上,嫪毐被宣入宫。尽管有太后撑腰,嫪毐一向肆无忌惮,但面对秦王的威仪,他不得不暗自小心。他早已做好了准备,万不得已,就来个鱼死网破。
    漫长而短暂的过程定格在那一声“车裂弃市”的断喝声中,也许秦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只看见一个蓝色的影子扑进了自己的怀抱。只是一个瞬间,盖青就在秦王怀里奄奄一息了,她的背上插满了芒刺一般的东西。秦王托着盖青的腰深深地跪了下去。他俯下他含泪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紧紧瞅着她。她努力睁开她的眼睛,然而仿佛是承受不住他眼中的热力似的,她又合上了它们。她隐约听见他在她耳边说:“我是要让你当我的王后的。”她觉得一滴眼泪顺着眼角流到耳根,他呼吸的气息在那里酿造出一片冰凉。
    “醒醒吧,盖青!”盖青觉得有一只手在使劲摇她。从梦中哽咽着醒来,见是自己的男朋友吴归正俯在身边茫然地打量着自己。见她醒了,吴归半戏谑半嘲讽地说:“又做什么风花雪月的梦了,挺动情的吧?瞧枕头都快漂起来了。”又催道:“赶快起来收拾收拾,我带你去吃麦当劳。”
    吴归这几天不知跑哪儿去了,任她打爆了呼机也不回话,这会儿又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
    盖青听见吴归在外面发动车子的声音,转身朝里睡去。她知道睡是睡不着了,但她很希望就那样躺着。
    如水一般的凉意淙淙着,从四周向盖青漫过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中的盖青是个游侠,她为除暴安良、伸张正义而仗剑行天下,与秦王嬴政不期而遇,并救嬴政于危险之中。
    B.盖青眼中的秦王一直是勇猛刚毅的形象,是她仰慕的英雄,而盖青则是秦王的红颜知己,伴随他月落日升。
    C.盖青醒来后感受到的“凉意”承续梦中她在秦王处感受到的“冰凉”,“凉意”贯穿梦境与现实,启发读者思考。
    D.小说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绮丽斑斓的梦境,内容荒诞,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是一篇非现实主义的作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盖青觉得自己是一位秦国女子”开头,“觉得”一词绝妙,它暗示盖青已经进入梦境,省略了具体的背景交代,行文简洁。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不知道你们为什么打架”句以“打架”言谋杀,形象地表现了盖青当时思想单纯,不谙政事。
    C.盖青跟随嬴政进宫,在明白他就是秦王之后,盖青并没有“慌张”,也没有“惊喜”,小说以此来说明盖青心如静水,毫无攀附之意。
    D.小说高潮写盖青舍身保护秦王,隐去故事背景和具体过程,只呈现中矢身亡的结果,为的是突出盖青勇于为国牺牲的献身精神。
    (3)吴归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盖青作为现代青年,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至如鹿门所疑于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此则有说。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盖谓学者先务,有源委本末之别耳。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颛颛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几句婆子舌头语,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且夫两汉而下,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之不尽如哉?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庄家有老庄本色,纵横家有纵横本色,名家、墨家、阴阳家皆有本色。虽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是以老家必不肯剿儒家之说,纵横家必不肯借墨家之谈,各自其本色而鸣之为言。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盖头窃尾,如贫人借富人之衣,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然则秦汉而上,虽其老墨名法杂家之说而犹传,今诸子之书是也。唐宋而下,虽其一切语性命、谈治道之说而亦不传,欧阳永叔所见唐四库书目百不存一焉者是也。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节选自唐顺之《与茅鹿门主事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B.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C.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D.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泽,古县名。陶渊明曾出任彭泽县令,文中“陶彭泽”即陶渊明。
    B.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学术著作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C.纵横家,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如苏秦、张仪。
    D.诸子,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指这些代表人物的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很讲究文字,却从不要求别人讲究文字,对此,作者解释说,文字是要讲究的,但讲究文字和讲究内容有本末主次的分别。
    B.作者认为,心地超然、见识非一般的人,写文章直抒胸臆,如写家书,文章即使粗疏,但绝无迂腐寒酸的味道,这就是一种绝好文字。
    C.沈约作诗追求声律,雕琢句文,他用心最苦,并且创立学说最严格,但是他的诗作却让人觉得束缚、狭隘,满篇都找不出一两句好话。
    D.文中“如贫人借富人之衣”的比喻,意在指出唐宋以后的文人借助儒家大旗包装自己来讲述道理的实质,也揭露了儒家学说的虚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之不尽如哉?
    ②虽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5)文章多次提到“本色”,“本色”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咏白海棠
    曹雪芹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此诗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结海棠诗社时,林黛玉的吟咏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湘帘即湘妃竹门帘,首联上句从看花人起笔,半卷湘帘,半开闺门,“半卷”“半掩”与尾联的娇羞倦态相呼应。
    B.首联下句写看花人看见白海棠栽培在冰土玉盆之中,而非在一般的泥土瓦盆里,从侧面烘托白海棠的高洁。
    C.颔联正面写白海棠,特写其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偷来”“借得”二词采用拟人手法,说法新巧别致。
    D.颈联上句与苏轼梅花诗“月黑林间逢缟袂”都以“缟袂”喻花,虽喻指不同的花,但都足见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这首诗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揭露了当时庸人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以迎合讨好为法度的恶劣行径。
    (2)西晋张载《剑阁铭》中有“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李白在《蜀道难》中将这两句化用为“     ,     ”。
    (3)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作比,来揭示全文主旨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进驻时,初冬伊始,寒意渐浓;归来时,姹紫嫣红,春意盘然。最美人间四月天,最美太空归来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的消息①     ,国人欢欣鼓舞。我国航天事业刚起步时,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经过几十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让世界各国②     。“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義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足迹不断在星际拓展。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绝不会轻易歇脚、③     。六十三年来,千千万万有志儿女从祖国各地奔赴西北戈壁,在大漠献青春、献终身,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烂如花,坚定如磐。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由新时代航天人的手中,他们将为建成航天强国梦而重整行装再出发。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鸣沙山作为敦煌胜景之一,每年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远道而来,想要一睹其神秘风采。然而长期以来,鸣沙山有鸣沙而无“沙鸣”,难以回应游客期待。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屈建军取来鸣沙山的哑沙和巴丹吉林沙漠的鸣沙,对二者进行观察比较。“我发现鸣沙粒度组成均一,也就是说这些沙子的颗粒大小基本一致;①     ,大大小小的都有,并且黏土含量较高。”接下来,屈建军把哑沙放入振荡器中淘洗,洗净烘干后,哑沙表面的多孔结构重新显露。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哑沙可以鸣叫了!经过反复实验,当100克鸣沙中含有3克以上黏土时,②     。“粉尘把沙子表面的孔洞堵住了,鸣沙就不响了。这证明,鸣沙发声是因为③     。”屈建军说。至此,鸣沙发声的奥秘揭开了。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沙鸣”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假洋鬼子”近来了。阿Q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B.他讳说“癫”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
    C.一声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人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
    D.宋恩子对常四爷说: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掏出腰中带着的铁链子)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巴尔扎克)
    ②狡猾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培根)
    ③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不是每一种聪明都可以叫智慧。聪明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格局。聪明人看眼前,智者看长远;聪明人看局部,智者看整体……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明确,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