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6-2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A
    2.C
    3.B
    4.①具体的时间数字,如“2022年1月11日”等,明确交代了相关部门发布监管细则、监管时间的情况,能够给读者以十分具体的印象,使之对国家的监管产生信服之感。②具体的数量数字,如“102.40万条”等,突出了违规账号和短视频数目之巨,以及国家监管力度之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5.①相关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创新监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②短视频平台明确自身责任,要加强自律,在短视频内容方面把好关,向用户提供优质短视频。③短视频的制作者和观看者都应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前者创作好视频,后者观看好视频。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错在“因此产生了大量问题”,强加因果。原文是说“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短视频在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如何对其进行监管,值得我们思考”。可见,大量问题的产生不是用户多造成的。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 “一旦进入旅游领域,就可以……”错,说法太绝对。原文是“与其他的网络视频相比,其传播性更强,也更容易获得稳定的粉丝群体。如今短视频已渗透进各个领域,带动旅游业、经济迅速发展”,可见,原文只是说如今短视频带动旅游业、经济迅速发展,并没有说它一旦进入旅游领域,就可以很好地宣传景点,影响游客,进而促进旅游业发展。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短视频的发展”错,原文是“《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对短视频节目内容做出了具体要求。要定期进行抽查监督,形成常态化管理,对于违规的平台方,拒不改正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制作不良短视频者也要严格追究,决不姑息”,可见,原文中并没有说《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短视频的发展,但其总体效果是好的。
    D.“对他们的影响比学校对他们的影响大得多”错,原文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也应注重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怀,而不是让其从网络中寻找心理归属”,可见,文本中并无这样的比较。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可以从其题目看出:有些短视频对青少年有坏的影响,应予以监管。
    A.说的是短视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适合作为论据用于材料二。
    C.说的是短视频对青年的危害,适合作为论据用于材料二。
    D.内容可以作为监管短视频平台的原因,与青年有关,适合作为论据用于材料二。
    B,说的是老人,不属于青少年,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用于材料二。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的能力。
    (1)分析具体的时间数字的作用
    “2022年1月1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公告,自去年10月以来开展的为期两个月的短视频节目和账号专项治理工作”“自2018年4月起,有关部门便对短视频违规现象重拳出击,整治行动虽见成效”“2021年12月15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2021《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对短视频节目内容做出了具体要求”等,具体的时间数字,明确交代了相关部门发布监管细则、监管时间的情况,能够给读者以十分具体的印象,使之对国家的监管产生信服之感。
    (2)“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持续清理违规账号38.39万个,违规短视频节目102.40万条”等,具体的数量数字,突出了违规账号和短视频数目之巨大,以及国家监管力度之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对监管部门,要制定相应规定,规范短视频制作者及平台的行为,重视内容的审核。2021年12月15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2021《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对短视频节目内容做出了具体要求。要定期进行抽查监督,形成常态化管理,对于违规的平台方,拒不改正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制作不良短视频者也要严格追究,决不姑息”概括为:相关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创新监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
    (2)根据“平台作为短视频的直接管理方,还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更为严格的内容管理规则,提高把关和审核效率,优化短视频内容,降低低俗内容的流出量,发挥平台自身的自我净化功能”概括为:短视频平台明确自身责任,要加强自律,在短视频内容方面把好关,向用户提供优质短视频。
    (3)根据“利用短视频,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事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要努力成为‘舵人’,将短视频这一流量高地变为价值高地,才能促进短视频等新媒体行业更积极持续发展”“这些违规内容的发布传播,会制造不正当的社会风气,同时对青少年进行错误的引导”概括为:短视频的制作者和观看者都应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前者创作好视频,后者观看好视频。
    6.A
    7.D
    8.①能干。他参与修的厕所“真地道”。
    ②积极。对于工作十分上心,不仅自己努力,还劝别人努力。
    ③感恩。对共产党给百姓修厕所、修沟心生感激。
    ④开明。他不同意大妈对女儿自由恋爱的阻拦,劝其解放思想。
    9.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大妈与二春在二春的恋爱婚姻方面产生的冲突。赵老与丁四在政府会不会修沟方面发生争论而形成的冲突。
    ②人物内心的冲突:大妈赞成共产党给老百姓做实事与反对共产党实行自由婚姻思想的冲突。
    ③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龙须沟人对龙须沟的(自然环境)憎恨,个别人对政府的行为(社会环境)有疑虑。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对新近出现的事总有一些抵触情绪”以偏概全。王大妈只是对自由恋爱之类的事有抵触情绪,但对于修厕所之类的事并无抵触情绪。
    C.“丁四自从龙须沟淹死了他的女儿小妞后,就跟龙须沟有了仇,发誓修了它”说法错误。丁四在共产党要修沟之前并无修沟的想法。
    D.“是为了突出修龙须沟的必要性,让龙须沟人团结一致,鼓起人们的干劲”分析错误。赵老是为了突出政府修沟是为人民着想,政府是爱人民的。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分析错误。丁四虽然开始的时候对共产党是否来修龙须沟有疑虑,但这并不是对他的“抑”。另外,节选部分也没有表现出丁四“时时发牢骚”。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剧中“不是吹,我们的活儿做得真叫地道。好嘛,政府出钱,咱们还不多卖点力气,加点工”可以看出赵老的能干。
    从“不是吹,我们的活儿做得真叫地道。好嘛,政府出钱,咱们还不多卖点力气,加点工”“修沟不是仨钱儿油俩钱儿醋的事,那得画图,预备材料,请工程师,一大堆事哪!丁四,我跟你打个赌,怎样”“丁四,你看,咱们的政府并不富裕——金子、银子不是都教蒋介石跟贪官给刮了去,拿跑了吗?——可是,还来给咱们修沟,修沟不是一两块钱的事啊!政府的这点心,这点心,太可感激了吧?”等可以看出,赵老对于工作十分上心,不仅自己努力,还劝别人努力,这可以表现出他的积极。
    从“丁四,你看,咱们的政府并不富裕——金子、银子不是都教蒋介石跟贪官给刮了去,拿跑了吗?——可是,还来给咱们修沟,修沟不是一两块钱的事啊!政府的这点心,这点心,太可感激了吧?”可看出赵老对共产党给百姓修厕所、修沟心生感激。表现出他的感恩。
    从他不同意大妈对女儿自由恋爱的阻拦,劝其解放思想,“大妈,想开一点吧。二春的事,您可以提意见,可千万别横拦着竖挡着!我吃过媒人的亏,所以我知道自由结婚好”可看出他的开明。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冲突的分析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一点从大妈与二春在二春的恋爱婚姻方面产生的冲突最为典型。“您瞧啊,以前,前门里头的新事总闹不到咱们龙须沟来。城里头闹什么自由婚,还是葱油婚哪,闹呗;咱们龙须沟,别看地方又脏又臭,还是明媒正娶,不乱七八糟”“他们也教年轻的去自由。他们不单在城里头闹,还闹到龙须沟来,您说厉害不厉害”“您要是有个大姑娘,您肯教她去自由吗?那像话吗”“(二春)她说:妈妈要是不依着我,我就永远不回去,打这儿偷偷地跑了”,从中可以看出在恋爱婚姻方面,王大妈的守旧和二春的追求自由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还有赵老与丁四在政府会不会修沟方面发生争论而形成的冲突。这些都体现出戏剧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在人物内心冲突方面,以王大妈为典型。从“真没想到啊!共产党给咱们修茅房,抓土匪,还要修沟,总算不错。可是,他们也教年轻的去自由。他们不单在城里头闹,还闹到龙须沟来,您说厉害不厉害”,大妈赞成共产党给老百姓做实事与反对共产党实行自由婚姻思想的冲突。
    而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方面,龙须沟人对龙须沟的(自然环境)憎恨,如赵老“这条沟教我年年发疟子,淹死小妞子;一下雨,娘子就摆不上摊子,你拉不出车去,臭水带着成群的大尾巴蛆,流到屋里来”,丁四“这条沟淹死了小妞,我跟它有仇”;同时,龙须沟的个别人也对政府的行为(社会环境)有疑虑。如王大妈“可是真的?我就纳闷儿,现而今的做官的为什么这么爱做事儿?把钱都给咱们修盖了茅房什么的,他们自己图什么呢?”还有丁四“您老说,这个政府是人民的,我倒要看看,给人民办事不办”等,都体现了这一方面的冲突。
    10.B
    11.C
    12.B
    13.(1)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2)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14.①这说明刘邦集团在来鸿门赴宴之前,有过十分缜密的谋划,对于各人的言语行为,都有具体的安排。
    ②而项羽集团则没有这样的安排,其失败自在情理之中。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用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不放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止不内”作 “欲”的宾语,之间不宜断开,“止”与“不内”表意紧相关联,补充说明的关系,不能断开,排除A。
    “披帷西向立”,“立”是谓语,而 “西向”则是“立”的状语,所以 “立”前面不应断开,后面应断开,排除C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同类器皿还有觥、觞、釜、樽等”错误。“釜”是炊具,非饮酒器。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但项王未曾留意”错误。由“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知,项王不是未曾留意,而是默然不应。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若”,你;“为寿”,敬酒;“因”,趁机;“坐”,通“座”,座位;
    (2)“樊哙覆其盾于地”,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樊哙于地覆其盾”;“彘肩”,猪腿;“啖”,吃。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刘邦所说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和樊哙所说的几乎相同,说明在来鸿门之前,刘邦已经做了周密的安排,将到鸿门之后,自己和部下的言语行动都做了安排,从而做到有备无患;项羽集团则没有这样的安排,其失败自在情理之中。
    参考译文: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道歉说: “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大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 “大王与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时时用身体遮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这时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 “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 “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总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就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用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不放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项王按着剑,跪直身子问: “来客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 “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 (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 “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 “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与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在关中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 (为好)。”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15.D
    16.①李清照此句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
    ②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
    ③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错误。 “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说的是“愁”字不能尽数概括作者的情感,但当时的作者情感之中是不可能包括 “喜”的。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意思是: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词人运用“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17.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勇”“方”“作”“画”。
    18.C
    19.D
    20.①使用了举例的论证手法。
    ②它先是以巫术为例,论证人的某些行为“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的关联”,继而又以巫术中的驱鬼为例,对此作更生动具体的论证,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一针见血”,比喻论断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开宗明义”,指说话或写文章一开头就说明目的和主要意思。语境有 “第一章”,则 “开宗明义”更合适。
    第二空,“日积月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铢积寸累”,一点一滴地积累。语境中没有由少到多的意思,所以 “铢积寸累”不太合适。
    第三空,“淘汰”,去掉坏的留下好的,去掉不合适的留下合适的。 “裁汰”,裁撤淘汰。“裁汰”虽含淘汰之意,但它是人的行为,与前文 “经得起自然选择”的意思对应不当。故选“淘汰”。
    第四空,“和”表明两者都有,“或”表明两者只居其一,语境说的是只居其一,故用 “或”。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位于句前,“不论”调至“行为者”的前面。
    二是用词不当。“当然”,副词,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表示就是这样、应当这样。语境强调“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是一种合乎规律的,具有不可避免性,换成“必然”合适。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巫术是这种行为最明显的例子”可知,使用了举例的论证手法。
    结合“在这里更可以提到的是,在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行为我们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的关联”可知,以巫术为例,论证人的某些行为“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的关联”;结合“譬如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鬼有没有是不紧要的,恐惧却得驱除”分析可知,以巫术中的驱鬼为例,对此作更生动具体的论证,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21.A
    22.①会有那么多的节日   ②尽管过去有些节日   ③使之适时且合理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后面的句子,讲的是节日活动的不合理之处,则括号中句子应该以谈节日的不足之处作结,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D项。
    A项和C项都可以填在括号中,不过,C项把“过去的节日及其活动”放在第一个“有些”之后,则第二个“有些”的指代意义就不十分明晰,所以这个句子不如A项表达准确,因此排除C项。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后面又有“四时八节”,说明古代节日很多,此处是问句,与“为什么”承接,可以写“会有那么多的节日”;
    第二空,此段是谈古代节日的问题,前面说古代节日很多,此处与“现在我们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但……”承接,应该以“过去有些节日”做主语,用“尽管”有后面的“但”关联,据此写“尽管过去有些节日”;
    第三空,前面说对于过时的不合理的节日,“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目的应当是使之适时合理,有较高的社会意义,据此写“使之适时且合理”。
    23.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的是《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这段话,它指出了两种人,一种是士,能够不因境况之窘而改变操守;一种是普通人,没有“恒产”就难有好的德行。结合“你认可孟子的说法吗”这一提示,考生需要明确对这句话的态度,并结合这句话来谈自己的思考。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可以由此立论,倡导向士人学习,同时强调要努力改善百姓生活,并对其进行教育,普遍提高国民素质。但这话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它过于绝对化。所谓士人,指的是读书人,无恒产的读书人未必在没有恒产的情况下保持道德操守,而一般百姓中境况不佳的人,也有不少秉持着良好的品质,由此立论,我们可以对孟子倡导德行的本意进行赞许,而对其语言的绝对化进行批评,同时倡导这样的意思:无论境况如何,人们都应该砥砺德行,提高人生品位。
    题干要求写作“议论文”,考生可以按照议论文的通常思路行文,如开篇引出孟子这段话,接着对这段引语进行阐释,明确自己的认知;接着分析孟子观点的价值,明确其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然后指出这段话给我们的启发,结合当下现实,明确它在当下的价值,当然也可以指出该看法的不足;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立意:
    1.修身洁行,提高人生品位。
    2.无论境遇如何,惟求不怍于人。
    3.加强教化,普遍提升国民素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