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3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诗经》中的诗篇都体现了”说法错误,原文是“《周颂》与《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诗篇和“十五‘国风’中大部分诗篇”,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详细论述了融合途径和融合介质的价值体现”错。结合原文“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可见文中并末详细论述“融合介质的价值体现”。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其中后者对社会的功用及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在‘国风’透露出‘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中,除了《周南》《召南》《豳风》主要采用歌功颂德方式之外,其他诗篇大多采用讥失匡恶方式。这些以讥失匡恶方式来透露‘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更是通过艺术途径来干预社会生活而重建礼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通过‘讥刺’方式来维护礼制的具体表现”,可见并没有将“歌功颂德”与“讥失匡恶”的作用进行比较。故选B。
【4-5题答案】4. B5.C
4. B 。 A.“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使我国职业教育……”错误,根据原文“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可知,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使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故选 B。
5.C 。 A.“其地位将超过普通教育”错误,原文是“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要求”,没有说其地位将超过普通教育,无中生有。B.“技术技能人才都来自职业院校”错误,原文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选项说法绝对化。D.“不仅能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也能解决技工荒的问题”错误,原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一招,也是解决‘技工荒’、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等问题的重要方法”,发展职业教育能“缓解”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是“解决”;同时,只是解决技工荒问题的一种方法。故选C。
6.①出台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②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③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每点2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此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对于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助力其进一步改革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可知,出台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根据材料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知,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材料三“要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可知第三点答案。
7. C 。C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描绘了我记忆中的老杨等林场职工开辟荒山、植树造林的情景”错误。并非“记忆中”,记忆中是现实中真实发生过,联想记忆,而文中的内容是“我恍惚看见”,意思是凭感觉去想象,并非亲历过。可见C项曲解文意。
8. ①在叙述“满山鸟鸣”的过程中又叙述这两个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②猫头鹰和大黑狗的故事和“满山鸟鸣”所表现的内涵是相同的,都展现了动物和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温情。强化了文章主题。③猫头鹰和大黑狗的故事让人感动,而又带有神秘、传奇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每点2分)
9.①“满山鸟鸣”表现了鸟儿在深山茂林中愉悦自由的生活。②“满山鸟鸣”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的态度。③“满山鸟鸣”表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④“满山鸟鸣”表达了对老杨这样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热心人士的赞美之情。(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10-13题答案】
【答案】10. B 11. C 12.B
13.(1)如果不及时决定,使别的豪杰生出迎(天子)的念头,以后即使再做谋划,也不能比得上了(比不上)。
(2)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杨奉怎么阻碍得了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情势不利,只有请天子移驾到许县,但是天子在外流亡(多时),刚回到旧都城,远近的人都踮起脚后跟观望,希望迅速获得安定,如今再次移驾,是不符合民心期望的。
“耳”,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所以排除AC;
“旧京”是“还”的宾语,“远近”是指远近的人,作“跂望”的主语,“远近”前要断开,排除D。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在本文中是‘质朴’的意思”错,这里应指“穿丧服”、“穿孝服”。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同党助己的人,就让曹操给杨奉写信”说法错误。原文相关语句有“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可知董昭是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选项张冠李戴。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词:“时”,及时;“虽”,即使;“虑”,谋划,“无及”,不能比得上(比不上)。
第二句关键词:“见”,被;“比”,等到;“往来”,偏义复词,返回。
参考译文:
曹操在许县,谋求迎接天子。部下众人都认为:“崤山以东尚未平定,而且韩暹、杨奉等人自恃有功而恣意妄为,不能很快遏制。”荀彧说:“以前晋文公重耳迎接周襄王,各诸侯国像影子一样跟随他,汉高祖为义帝身穿丧服,使天下人诚心归附,自从天子流亡在外,将军最先发起义军,只因崤山以东局势混乱,无暇到远方去迎驾。如今天子返回(洛阳),但洛阳荒芜,忠义之士有保存国家根本的想法,百姓怀有感慨旧主的悲痛。如果趁着这个时机,奉迎天子来顺从百姓的期望,是非常合乎时势的事;秉承极为公正的态度来使天下(人)顺从,是非常正确的谋略;扶持(君臣)大义来招致杰出人物,是非常好的德行。(这样,)虽然天下各地还有叛逆之人,但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韩暹、杨奉之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如果不及时决定,使别的豪杰生出迎(天子)的念头,以后即使再做谋划,也不能比得上了。”曹操于是派遣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兵向西(到洛阳)迎接天子,董承等扼守险要之地阻拦曹洪,曹洪不能前进。
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同党助己的人,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说:“我和将军互相仰慕高义,只听闻名声,就已推心置腹。如今,将军在艰难之中解救出天子,护送他(天子)回到旧都洛阳,护卫辅佐的功勋盖世无双,是何等的美善!现今,各地的叛逆之人扰乱华夏,天下不安定,帝位至关重要,事情主要在于辅佐的大臣;所有贤德之士必须共同努力,来肃清君王道路上的障碍,这确实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建立的,心脏、胸腹与四肢,实际上是互相依赖的,任何一件不完备,那么就有残缺。将军应当在朝内主持事务,我则作为外部援助,如今我有粮食,将军有兵马,互通有无,足以相互帮助,我们生死相约,祸福同当。”杨奉接到书信后十分高兴,对诸将领说:“兖州的军队在许县近处,有兵马有粮草,正是朝廷可以倚靠仰仗的。”于是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费亭候。
曹操邀请董昭与自己坐在一起,询问他说:“现在我已来到洛阳,应当采取什么策略?”董昭说:“将军发起义兵来铲除残暴叛乱的人,入京朝见天子,辅佐王室,这是像春秋五霸一样的功业。现在此处(洛阳)的各位将领都有自己的打算,未必服从将军的指挥,如今留在洛阳匡正辅佐朝政,情势不利,只有请天子移驾到许县,但是天子在外流亡(多时),刚回到旧都城,远近的人都踮起脚后跟观望,希望迅速获得安定,如今再次移驾,是不符合民心期望的。不过,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将军作出利多弊少的选择。”曹操说:“这也是我的想法。杨奉近在梁县,听说他兵强马壮,他该不会妨碍我吧?”董昭说:“杨奉缺少同党援助自己,他心里愿意与将军结交,任命您为镇东将军、封费亭候的事情,都是杨奉的主意,应该及时派遣使者送去重礼表示感谢,来使他安心。并告诉他说洛阳没有粮食,想让天子暂时移驾鲁阳,鲁阳靠近许县,运输较为便利。可以免去粮食匮乏的担忧”。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杨奉怎么阻碍得了呢!”曹操说:“很好!”立即派使者前去拜见杨奉。庚申,天子的车驾出轩辕关向东行进,于是迁都于许县,已巳,天子抵达曹操军营,任命曾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14-15题答案】
【答案】14.B 15. ①颈联写的是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泉水发出汩汩之声,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高雅。②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心境的体现。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的态度的赞美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B项,“正面衬托”分析错误,首句的诗意是“战乱中社会纷扰(动乱),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安静)”,上下两句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反衬。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概括诗句情感的能力。分析诗句景物描写可根据诗句的含义来分析。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要求分析颈联,首先要分析颈联写了什么景色,然后分析这些景色所体现的环境特点,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竹影”“泉声”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高雅,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表达的是作者的喜爱之情。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借以表现诗人对弟侄勤奋刻苦的赞美之情。
16. 1.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C 。(“传达”,指传告,使知道或向别人转述。“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行云流水”,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形容非常洒脱自然,毫无拘束。多形容诗文、书画、思维等自然流畅。“挥洒自如”,形容绘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曲径通幽”,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后用来比喻做事情经过曲折取得成功。“拘泥”,指固执而不知变通;“执拗”,指固执任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语境是说,两位唐代书法家有创新思想和变通意识,即不“拘泥”于“二王”。)
18.C。(A.一来就“如果没有那个时代”显得突兀,和上文衔接不好,归因片面。B.只归因于时代,显得偏颇。D.归因片面,且“改变”与“造诣”不搭配。)
19.B。(A.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而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C.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且和原句一样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D.也是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20.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②昼夜规律的改变;③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
【解析】第一空是针对“睡眠”问题而谈的;此处是对上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的转折,可以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二空结合前文“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以及后文“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可知,这里是说这样多的昼夜变化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因此可以填:昼夜规律的改变。第三空由“当然”可知是对前文“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内容,也就是使用睡袋睡觉的转折,后面有可以用带子捆绑之类的内容,因此可以填: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
21.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
【解析】原句“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的句子主干为:床上有睡袋。睡袋的前面有两个定语,即“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鉴于题目要求改写成两个短句,“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定语可以置于句子主干中,即改为: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可以改写成以睡袋做主语的短句,可以是: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