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B。“詹姆逊认为”错误。
2.D 。A.“决定着作品必然的悲剧走向”错误。 B.“由于作者的乡愁本身是虚构的,所以读者无法在逆向的解读中触摸真实的原乡”错误强加因果,于文无据。C.“……就能……”错误逻辑错误。)
3. D。文中“美”与“悲”的辩证关系为,“美”与“悲”是相互交织难舍难分的,“美”是悲剧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悲”也推动着“美”的纵深发展,成为审美中的重要元素。D.“纯真善良的娜拉”为“美”,而“毅然离家出走”并不是“悲”,故不能反映“美”与“悲”的辩证关系。
4. ①体会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②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并重新融合;③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
5. ①翠翠经历种种不幸后,怀着对爷爷的伤悼和对二老的系念守着渡口。(答出翠翠的悲剧经历即可)②边城的自然风物、翠翠的善良美丽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使悲哀潜藏在表象之下,散发着淡淡的忧郁感,哀而不伤。
6.D。“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错,原文并没有体现“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的结局也不是严奉衍“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7.B。“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错,严奉衍是被伪满政府和日本人逼迫着成了商会会长,作者并没有批判他。
8.第一问:明线是严奉衍由名利双收的老板沦为阶下之囚,最终家破人散,落魄而死。暗线是苏先生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过程。第二问:①明暗线索交织,集中展示了严奉衍和苏先生两人的一生,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②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人物形象,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每问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苏先生能够看淡得失荣辱,不贪图富贵,在乱世之中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如他拒绝严老板的加薪,他把自已十年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村侄招兵买马。②苏先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如他能够看出伪满洲国的败象,为村侄出谋划策;对自己晚年生活有清醒的认识,看问题具有超拔之处。③苏先生深谋远虑,做事精明,使自己能够安度晚年。苏先生身份低微,他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谋划,步步为营,最终安度晚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10.A(3分。“始以"“终焉”两词领衔,构成对仗结构,排除B、C项,“己行之事”做“深悔”的宾语,排除D项)
11.B( 3分。B项中“受禅”“践祚”与“嗣位”含义不同)
12.D(3分。D项,“他并非为自己辩解”曲解文意,“非独为臣言也”强调不只是为自己辩解)
13.(1)现在黄庆基竟然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4分。译出大意给1分;“乃”“指”“矫”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那么我已经在地下和这二人交往很久了,怎么还会有今天呢?(4分。译出大意给1分;“下”“游”“岂……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Ⅰ分)
14.证明先帝有过追悔,证实苏辙所奏属实,印证了苏轼并未诽谤先帝。(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3分)
【参考译文】元祐八年( 1093年)五月辛卯日(5月28日) ,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一并被罢免。董敦逸曾四次弹劾苏辙,黄庆基曾三次弹劾苏轼,说苏轼过去做中书舍人的时候,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指责先帝的话,并且苏辙与他内外勾结来紊乱朝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都递交了奏折,吕大防上奏说:“董敦逸、黄庆基弹劾苏轼所写的制词毁谤先帝,臣私下里观察先帝心意,本想着要富国强兵来统治四方,可是一时间群臣附和迁就得太过头,所以事情的处理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等到太皇太后与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根据老百姓的需求,随时补救更改施政措施,该是事理应当这样罢了。汉武帝喜欢用兵征伐,征收重税伤害了百姓,汉昭帝继位后,广泛采取众人的意见,大多税收都停止征收了;但是没有人认为这是毁谤先帝。以至像本朝真宗皇帝即位后,免除百姓拖欠的款项来使百姓的财富丰厚;仁宗皇帝即位后,停止修建宫室来滋生民力;也没有听到当时的士大夫们有人认为是毁谤先帝的。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的官员有所弹劾,多以谤毁先帝为说辞,这样做不只是想中伤善良的人们,还想动摇朝廷,内心里的想法极其不善良。如果不加以禁止,时间久了将成为祸患。”苏辙就上奏说:“臣昨天拿来兄长苏轼所撰写的关于吕惠卿的诏书细看,里面说到先帝时,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鲧,后来凭着孔子的圣明,还不相信宰予’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太皇太后说:“先帝曾追悔过去的事情,以至于流下了眼泪。”吕大防说:“我听说永乐城战败后,先帝曾经责备两府的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劝谏。”于是贬斥董敦逸、黄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用札子自我分辨说:“我凭着真挚诚恳的忠诚,自己认为没有辜负先帝。现在黄庆基却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我担心这种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形成风气) ,这种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这不只是为我自己辩解。”太皇太后给吩咐苏辙说:“由于近来众人正互相收集攻击对方的材料,你一定要明白事理。”苏轼说:“过去东汉的孔融,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因此遭遇被路粹诬陷的冤屈;西晋的稽康,天资高但见识少,因此遭遇钟会诬陷的灾祸。我没有这两个人的长处却兼有古人之短处,如果不是陛下有最公正的心而践行宽恕,有最仁慈的心而以光明照耀我,那么我已经到地下和这二人交游很久了,哪里还有今天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15.D(3分。写月窥窗,是词人移情于月,最后两句写词人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新秋凉爽睡美之乐,体现出一种旷达自适之乐)
16.①本词写人们在七夕时不必乞巧,也不必可怜牛女双星的“稀相见”,不落窠臼;②词人强调应摒除杂念,把握当下,抒发出了超凡脱俗的旷达自适之情。
(6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6分。每空一分,错字错句不给分。)
18.C。解析:A项,考:敲击。B项,飧:晚饭。D项:一:把……看作一样
19.B。“悟”同“晤”
20.C。解析:①中“舟” 名作状,②中“齐”使动用法,④中“侧”,名作状⑦中“爪”名作动。③⑤⑥⑧四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
21.D。解析:①定语后置句。典型标志: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②宾语前置句,“余”是“欺”的宾语。③判断句。④状语后置句。⑤宾语前置句。⑥省略句,“置”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22.D.解析:“指责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有误,应是“中唐吏治扰民伤民”。
23..A 第一组:“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结合语境,依据“湘西小城”可知,这里所说的是作者的故乡,而不是什么“名胜地区”,所以该处使用“山清水秀”较为合适。第二组:“朴实纯真”,朴实,不矫饰、纯洁天真;“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结合语境,依据后文“描摹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边城世界”“其实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美好边城并不是沈从文消极避世的避风港”可知,该处作者想要表达的边城是一个“朴实,不矫饰、纯洁天真”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山川秀美,人才辈出”的地方,所以该处应使用“朴实纯真”比较合适。第三组:“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结合语境,因为沈从文“眼光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由此可知,作者在此处表达的是一个“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所以此处应使用“沧海横流”较为合适。第四组:“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也比喻黑暗的势力压迫沉重;“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结合语境,这里说的是“民族”而不是“人”,所以,该处应使用“风雨如磐”较为合适。
24.B
25. ①构成:本体是“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美好边城”,喻体是“一曲悲歌”,喻词是“是”;②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日渐式微的乡土生活的悲叹,对美好边城生活的向往。
26【写作指导】
材料一体现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苏翊鸣一次次挑战、一次次突破,展现的是他不畏极限、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沉稳,是执着与坚韧。材料二指出抱怨无济于事,努力去做才是解困的良方。生活中弱者习惯抱怨却不去作为,缺少破釜沉舟的魄力,最终在抱怨里煎熬;而强者面对困境没有怨言,而是把抱怨转化成力量,默默积蓄力量,去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开辟出新的天地。材料三指出磨练是人生的一大笔宝贵财富,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回避挫折的,荣誉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与努力的拼搏。三则材料体现的是理性看待困境,努力前行。
【参考立意】
①理性看待困境,勇于探索拼搏;②点亮心灯,勇敢拼搏前行;③战胜挫折,勇往直前。
【评分参考】
满分60分,以44分为基准分,分五类划分作文档次:
1.一类文(60分-53分):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②文体特征鲜明,结构递进,或平行并列三层以上,论述说理深入;③语言流畅,有文采。
2.二类文(52分-46分):①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个别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能设置三个分论点论证;③语言通顺。
3.三类文(45分-38分):①部分偏离题意,中心松散,内容单薄,大部分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③病句较多。
4.四类文(37分-30分):①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③语言不通,错别字多。
5.五类文(29分-0分):大段抄袭、完全抄袭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于文体特征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阐发透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得体有表现力且书写认真,能体现较高语文素养的作文要敢于按照一类文甚至是满分的标准赋分。
2.没有标题扣2分,不符合相关基本文体格式扣2分。
3.错别字1字1分,不累计,上限3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
4.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25分左右;200字以下,15分以下。
5.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分。
6.完全是作文材料的扩展,不得高于4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