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5-2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四地四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          2.C        3.B
    【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A.“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C.“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文无据;
    D.“只要……就……”说法绝对化,原文为“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
    【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C.“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说法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3题详解】B.印刷《红楼梦》未借助数字技术
    4. ①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②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③运用引证法,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担负的历史使命。(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5. 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一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6. D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造成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错,应为“构成了小说的叙述空白”。
    7.①以小写大,用日常生活表现宏大人生主题,意蕴深长。②受唐人绝句的影响,多用短句,言简意丰;③以诗性思维写人写物,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④以“我”的视角叙写,突出主观感受,使小说富有情感和韵味。(一点2分,答出3点即满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8.①通过写“爹”与“我”将紫竹烟筒以及平日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递给石匠,展现人物热情好客的品质;②另外“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了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为小说主旨服务,引发读者思考。(一点2分,答出2点即可,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9.B     10.C     11.D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他)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本题中,“出为温令”,“温令”作“出”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D;
    “清慎”,清廉谨慎,是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B。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伏,敬词”错误。伏,是谦辞。
    故选C。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错误。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表达了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他的选择是先尽孝后尽忠。“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无中生有。
    故选D。
    12.(1)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躬自,亲自;奉事,侍候、侍奉;谨,恭敬;各1分。句子整体翻译顺畅1分)
    (2)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
    (“猥”,自谦之词,犹“鄙”;“微贱”,卑微低贱;“侍”,侍奉;“报”,报答;各1分。句子整体翻译顺畅1分)
    13.①为人敦厚孝顺。感恋双亲,以至忧思成疾;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侍候祖母,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
    ②有辩才,出仕颇有才干。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
    ③颇有见地,强调用人重要。他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成败相似,都因任用贤才而使国家兴盛,后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一点2分,答出2点即可,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知,李密只有几岁的时候,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可知他为人敦厚孝顺。
    由“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可知,李密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很有辩才,受到吴人称赞,出仕颇有才干。
    由“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华善之”可知,他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成败相似,都因任用贤才而使国家兴盛,后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颇有见地,强调用人重要。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道:(《陈情表》原文,省略)皇帝看了(李密写的陈情表)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
    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他)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李密)后来死在自己家中。
    文本二: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14.D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诗人种柳也是为了追念古代召公的深挚情怀”说法错误,借用这个典故,主要是为了表达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故选D。
    15.(1)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开头有意运用“绕口”句式,连用四个“柳”字,以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的绝妙巧合,来自嘲自勉,诙谐而开朗。(2分)(2)思想感情:在戏谑幽默的语言背后实则表达诗人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留惠于民的强烈愿望与做官准则;(2分)在自嘲自戏的文字中也表达了诗人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的忧虑和惭愧,并以此自励自勉。(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极度新颖,极度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人感到妙不可言。也可以说这两句展现出柳姓人种柳树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柳宗元通过对自己姓氏与所种柳树同字的巧合,展现出“绕口”的特点,呈现出的是自我嘲讽的态度,语言别致诙谐,充满轻松的语气。
    思想感情方面,颈联“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中,诗人想象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坚信自己今天种树能使百姓得利,能惠及后人;
    尾联“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中,作者用燕召公“思人树”树这一典故,表达后人怀念时,自己只感到惭愧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语。
    通过以上两联可以看出,作者在柳州刺史的任上,大量栽种柳树,想更多的施惠于当地百姓。表达了作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留惠于民的强烈愿望与做官准则。
    16.(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4)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7.A        18.C       19.B
    【17题详解】(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色彩繁杂,形象奇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斑驳陆离”只用来形容具体物件,“光怪陆离”还可以形容某些奇形怪状的社会现象。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做某一件事,感到乐在其中。乐不可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兼而有之: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几个方面,也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厚积薄发:长时间多多积蓄,慢慢放出或在某个瞬间一下子表现出来,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博观约取: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
    【18题详解】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个语病:成分残缺和重复累赘。原句“由于……使”,造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语义重复,可删去“之一”。)
    【19题详解】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喻为“上游”“源头”,将《诗经》喻为“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A.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0.①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    ②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    ③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一点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
    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本题主要讲机器人如何成为徐志摩。
    第一处,前文有“它需要做些什么?”可见,此处应为需要的内容;后文有“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可见,第一处应填与“创作素材”相关的内容,大量的阅读才能有创作素材,因此第一处应填: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
    第二处,前文讲了两个条件,接着用“但这样”转折,表示前面条件依然不够,机器人成不了徐志摩,根据文末一句“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且空缺处标点是问号,故应填写与之相反的疑问句。
    第三处,前文有“它还缺少一样东西”,空缺处应填缺少的东西,后文说“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故应填与徐志摩人生际遇相关的内容。
    21.第五版:艺术长廊/艺术园林/艺术驿站   
    第二版:关注班级动态   展示青春风采   
    第四版:诗情抒写   赏千姿百态美文章
    (版面名称1分,宗旨一点2分,共5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①由后面版面宗旨“以艺载德  以术会友”可知,第五版面应是“艺术”版块,要求用比喻的说法来形容版面,且属于偏正结构。
    ②第一版版面宗旨是由两个动宾结构短语构成,形式上对仗,每个短语六个字,所以第二版版面宗旨应满足以上要求,并且内容应该紧扣“班级视窗”。
    ③第三版版面宗旨是一个四字词语加一个动宾结构短语,动宾结构短语的宾语又是定中结构,且包含两个定语,第一个定语是四字词语,第二个定语是单字形容词。所以第四版版面宗旨应满足以上要求,并且内容应紧扣“文学园地”。
    22.写作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题干提供的是二元关系类材料,主要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同时引导考生思考自身发展问题。
    作文材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摘选自林清玄《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一书。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对待世界和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材料中的“窗子”和“镜子”都只是形象的说法,也只是我们观察世界和关照自己的一个手段,并不是写作的重点。考生的写作重点应该是对待世界和对待自己的方法和态度。“窗子”,说的是开阔的视野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由此可以想到知识上的视野、心灵上的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以此引出对超越自我、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的思考;而“镜子”,指的是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勇于自我完善,通过“镜子”去探索人性的弱点,如爱听赞美,不听忠言,如追求形式重于实质等。
    第二部分引导考生的写作方向,当代青年需要积极地向外看世界,也需要认真的向内看自己。引导语中“向外,才能积极进取,勇创佳绩”和“向内,才能发现不足,看到真实”明确了考生的写作范围:第一,“向外看世界”和“向内看自己”在行文中应该都要涉及,考生必须同时谈到,也可以有所侧重,考生也应该去探究“向内”与“向外”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向外看世界应该是积极地投入世界,在外部世界奋斗进取,创造成绩,向内看自己应该是对自我的剖析,反思不足,总结教训;第三,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去思考这个问题,不应该天马行空地只谈论别人的人生。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中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的比喻引入,接着对窗子和镜子的内涵进行阐述,如“窗子是人与自然、社会、他人沟通的渠道”“镜子是观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工具”,指出“窗子”“镜子”之于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意义,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由“窗子与镜子”想到处世,想到宽待他人,严于律己,或从国家民族想到发展与反思、学习与完善,最后要联系当代青年,要有“自我意识”,要有对自身发展进行的切实的规划与反思。
    立意:
    1.以窗观世,以镜照“我”。
    2.窗子镜子,不可或缺。
    3.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4.开窗与照镜,学习和反省。
    5.明窗照世界,揽镜修自身。
    5.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
    6. 见贤思齐,时常自省,方不失君子之风。
    例文:
    打开窗子,擦亮镜子
    有句话说:人之一生,当向外求,向内修。若要转述为更形象的比喻,就是:人需要透过窗子,远眺外面的世界,需要擦亮镜子,观照自己的内心。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可能看似对立,实际却并非割裂,而往往矛盾统一。少了窗子,人触摸的世界就局促,人就活成了信息茧房里的蚕;少了镜子,人会慢慢失去自我,又成了四处乱窜的苍蝇。
    有窗又有镜,人的外和内,才能联通,不至阻滞,人生才是充实的,也才可能是完满的。所以,打开窗子看世界,擦亮镜子照自己,都很重要。
    你会发现,能抵达一定业界高度的人士,往往能在窗和镜之间游刃有余。
    就拿文学创作来说,文学陕军的三驾马车之一陈忠实也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罢,他们都善于“开窗”,把视野打开,充分汲取好的创作理念,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借鉴《百年孤独》,学习模仿,而不是墨守成规,沿袭老一套。他们也不断对“镜”反思,自己之前的作品成功吗?我真的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吗?我坚持了自己的文学初衷吗?他们的《白鹿原》《蛙》都一洗文坛积习,又承继优良传统,成为了足以载入中国文学史的经典。
    往大一点说,治理社会和国家,也要悟透有关窗子和镜子的道理。
    当今的中国,不会也不能再怀着“天朝上国”的观念,闭关自守。全球化的进程,其势汹汹,不可阻遏,坚持对外开放,就如打开一扇大窗,打开了我们开眼看世界的通道。通过“窗子”,我们惊诧于强国的科技实力,瞠目于芯片时代的精深玄妙。与此同时,我们不是目迷五色,而是退回国内,也照照镜子,反躬自省,既拷问也质询“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然后我们引进来,又不失去自我。
    当然,经常打开窗子,不是要你每天思绪翻飞,魂不守舍,不是只羡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而不忘照照镜子,也不是躲在角落里,避开阳光,孤芳自赏。找到窗子和镜子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是一种智者的眼光,是一种强者的法则。
    愿年轻的你,有一扇开阔通亮的窗子,也有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愿你开窗远眺有山重水复,照镜观心能柳暗花明。
    愿你一生,能向外走,也向内收,愿你去得了远方,也回得到原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