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不合文意。原文是“忠于历史、名人典故的创新解读,成为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的一条重要路径,逐渐引导观众关注历史、尊重历史、反思历史,并以更理性、更全面的眼光认识现实和观察现实”。
2.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材料二原文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文化自信不包括外国优秀文化。
3.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A项,“各美其美”,就是守护各自的文化特征;“美人之美”,就是尊重他国的文化理念;“美美与共”,就是丰富世界的多元文化。B项用西方医药标准来评价中药,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C项讲的经济实力,与文化没有直接关系。D项属于文化自大。
4.参考答案:
①举例论证。列举张岱年先生的主张,论证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②比喻论证。把世界文化比喻成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把中华文化比喻成一簇花。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要熟悉常见的论证方法;然后通读材料二,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材料二使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概括作答。
5.参考答案:
①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既清楚长处,也了解短处,同时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②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反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文化。
③面对中外文化,都应该看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看这种文化是进步的还是腐朽的。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并概括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对待中外文化的内容,然后分析概括文章的相关观点,最后分点作答。
6.B(吴浩发怵是不知该怎么向妻子解释,而不是对妻子的畏惧,且小说中没有妻子强势个性的描述。)
7.C(“侧面描写”“人物性格复杂”分析不正确。)
8.参考答案:
①春节将至,又已经有两年没回家陪老人过春节了,吴浩渴盼回家与亲人团聚,欢度春节。
②未和妻子商量就报了名,他渴盼妻子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渴盼能在抗疫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③渴盼疫情能早日得到控制,人民能健康、自由地生活。
(每点2分,任答二点即可)
9.参考答案:
①勇敢之美。疫情大爆发,没多想就报了名,面对危险表现出挺身而出的勇敢精神。
②奉献之美,克服种种困难,报名参加抗疫,表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③协作之美,一听说疫情重灾区急需医疗支援,便报名参加,表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④情感之美,出发地相视一笑,表现出理解、支持对方,心心相印的深情。
⑤仁者之美。把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表现出以人为本、呵护生命的仁者之美。
⑥素养之美。“吴浩多年手术零失误”“在电梯里睡着了”等情节,体现了吴浩精湛的医术和良好职业素养。
(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11.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水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阳”错误,应为“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
1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相关内容的能力。“汉王让人召来张良商议此事”错误,由“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一句可知。
13.参考答案:
(1)张良说:“谁替陛下策划这样的计谋呢?(如果这样的话)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说:“为什么呢?”
(得分点:“画”“去”“何”各1分,句意1分)
(2)那些天下的游士,离开自己的亲人和亲属,离开旧交老友,跟随大王四处奔波,只是想得到日思夜想的一小块封地。
(得分点:“去”、“游”<第二个>、“咫尺”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1)画:谋划,筹划。去:失去,完了。何:为什么。(2)去:离开。游(第二个):行走,奔波。咫尺:比喻微小或少量。
14.参考答案:
①总结上文,提出形、势、情是确定胜负的策略方法。
②通过“论曰”来展开议论,亮明观点,以供统治者借鉴。
③含蓄表达了对张良运筹帷幄的能力的赞美。
(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分析特定段落内容作用的能力。先读懂最后一段内容的大意;然后联系全文,可以看出最后一段是总结,展开议论,表明观点,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最后概括并分点作答。
【参考译文】
楚军多次袭击汉军运粮的通道(侵夺军粮),使得汉军粮食缺乏。汉王与郦食其谋划要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说:“从前商汤攻桀,将夏桀的后代封在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将商纣王的后裔封在宋国。如今秦朝丧失道德背弃仁义,侵伐各诸侯,毁灭他们的国家,使各诸侯没有立锥之地。陛下您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那么他们的君臣、百姓都会对陛下感恩戴德,没有人不向往陛下的风范仰慕陛下的德义,会心甘情愿做您的臣民。如果您的恩德道义已经施行,陛下即可以面向南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一定会整理衣襟来朝拜您。”汉王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制玺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到六国去。”郦食其还没出行,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说:“子房你过来,宾客中有人为我策划削弱楚军力量的办法。”他便把郦食其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良,问:“你看怎么样?”张良说:“谁替陛下策划这样的计谋呢?(如果这样的话)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说:“为什么呢?”张良回答说:“我请求借用大王面前的筷子为大王筹划一下天下的形势。从前商汤、周武王封立夏桀、商纣王的后裔,是因为估计能够控制住夏桀、商纣王后代的生死。现在陛下您能控制住项籍灭亡的命运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进入殷商之地后,在里门表彰商纣王时的贤人商容的德行,又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修理比干的坟墓。今天陛下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将巨桥仓库的粮食和鹿台的钱散发出去,赈济贫穷的百姓。今天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三个原因。殷商被平定之后,周武王将战车改为乘车,把兵器倒置过来,向天下昭示不再打仗了。如今陛下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四个原因。周武王将战马放养在华山的南坡上,表示以后不再使用。现在陛下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五个原因。周武王还将牛群放到桃林以北的地区,以示不需要它们再运输军需物资,囤积粮草。现在陛下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六个原因。那些天下的游士,离开自己的亲人和亲属,离开旧交老友,跟随大王四处奔波,只是想得到日思夜想的一小块封地。现在如果再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天下游士都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国君,与他们的亲人团聚,返归旧交老友,那么陛下谁还会追随您夺取天下呢?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七个原因。假如大王采用了那位宾客的计谋,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不就完了吗!”汉王听了这番话后饭也不吃了,把口中的食物吐了出来,骂道:“这个浑书呆子,几乎坏了我的大事!”于是下令立即销毁那些王印。
荀悦评论说:确定胜负的策略方法,主要有三项要素:一为形,二为势,三为情。所说的形,就是大体得与失的趋势;所说的势,就是时机,是指随时把握进与退的形势;所说的情,是指人的心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所以采用的策略相同,遇到的事情相同,而取得的功效却不同,就是因为这三个方法运用不同决定的。
15.D(“对比”不对,陆游只是指出因为项羽的自负,谋士范增虽然足智多谋却无施展之处,这也是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
16.面对项羽的失败,汪遵对这个悲剧英雄表示了深深的同情。(3分)在陆游看来,项羽力能打鼎却不足为奇,作者侧重于对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范增导致悲惨结局表示惋惜,更加以批评。(3分)
17. 【答案】
(1) 风乎舞雩 咏而归
(2)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8.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根据语境,第一处选用“交口称赞”。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擢发难数:比喻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根据语境,第二处选用“数不胜数”。挺身而出:褒义词,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铤而走险: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为,含贬义。根据语境,第三处选用“挺身而出”。波澜壮阔:形容水面辽阔,也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排山倒海:形容来势猛,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根据语境,第四处选用“波澜壮阔”。
19.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语序不当,将“虽然”放到“游侠”后面。C项,语序不当,将“虽然”放到“游侠”后面;搭配不当,“成全”应改为“成就”。D项,不合逻辑,“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这里应改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
20.①“有……有……有……”,三个分句结构相似,句式一致,构成排比。(1分)②列举了侠客中的三个重要人物,赞美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家国情怀。(2分)③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气势。(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并分析排比句的构成,然后要在语境中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最后概括并分点作答。
21.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人们看见的“扁圆’又变“圆’了”放在后面,与后文衔接更好,排除A、B两项。而B项句式与前文一致,衔接更好,排除D项。
22.参考答案:
①光的折射现象导致的
②会做出某种错误判断
③往往显得瘦长(或瘦高)
(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前文“落日为什么是扇围的呢?这是”的提示和后文”……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内容,应填“光的折射现象导致的”。
第2处,根据前文“但是在特殊的条件下,眼睛对物体形象”的提示和后文”这是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现象,称为‘错觉””的内容,应填”会做出某种错误判断”,
第③处,根据前文"人们的衣着会引起身材高矮的错觉,衣服上的横条纹可以令人产生矮胖的印象,而人们穿有竖条纹的衣服”的内容、应填”往往显得瘦长(或瘦高)”。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关注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的关系。第一段引用《老子》中的名句,告诉我们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身的人是强大的。第二段阐述人们在竞争中确认了自己的优势,在战胜别人中找到了自信。但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想着战胜别人,而忽视了战胜自己。然后列举作家史铁生和奥运冠军杨倩的例子,指出他们其实是战胜了自己。
材料引导广大青年正确对待竞争,不要一味地想着战胜别人,而要直面现实,直面自身的各种问题,敢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要认识到真正战胜了自己的人是强大的。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要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立意:1.敢于战胜自己;2.正确对待竞争;3.正确认识战胜自己与战胜别人的关系。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感悟和思考
作文必须写出自己对战胜自己与战胜别人关系的正确认识,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战胜自己与战胜别人关系的认识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2.结合材料等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还要结合自身经历写作。
3.明确文体
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
(三)题意评分解说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材料,体现了对战胜自己与战胜别人关系的感悟和思考,立意准确。
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自身经历,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
C.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紧扣材料,体现了对战胜自己与战胜别人关系的感悟和思考,立意准确。
B.写作重点较突出,联系材料和自身经历,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
C.文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能扣住材料,体现了对战胜自己与战胜别人关系的感悟和思考,立意基本准确。
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完整,结构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
C.文体特征较鲜明。
四类文
36-41分
A.没有紧扣材料写作,有自己的一些感悟,立意不够准确。
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
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30-35分)。
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3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四)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⑤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