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四川省成都教科院附中2021-2022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5-1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都教科院附中2021-2022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
高一语文
    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把对应得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带走,把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研究魏晋玄言诗,不可忽略当时盛行的两个思辨:一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深刻内容与语言文字自身的客观制约的矛盾冲突,即言意之辨;二是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
    中国古人说“言为心声”,相信人的心思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就诗歌创作而言,有“诗言志”之说,把言作为表意的基本方式和功能。因此,“辞达而已”的观点比较深入人心。但《老子》《庄子》却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言不尽意”的观点,使语言的表达功能受到质疑。尤其是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倾向于认同老庄之学,因而“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但魏晋文人明白,诗歌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不尽意性既可以让人们完全不在乎语言的使用状况,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选择能表情达意的词语。前者干脆把《老子》《庄子》等文中的概念、词语直接引入诗歌,出现了充斥着理论词汇、刻板言理的诗作,如孙放的《咏庄子》和支遁的佛理诗。后者一方面热衷于玄谈活动,通过玄谈来锻炼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客观意象,如山水等来表情达意,这就是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被人们视为玄言诗的根本原因。
    魏晋玄言诗虽然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它却是创作主体第一次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语言表达功能的本质突破,尽管这一切都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展开的,但对诗歌创作行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如果说汉末的时世变易引发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那么,魏晋玄言诗则意味着诗歌创作本身开始了更深刻的本体意义的思考。
    从诗歌创作的主体看,魏晋文人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此风张举于曹操之“唯才是举”,而突出表现为王弼、何晏等才俊之士的才德反差和浮辞游说,最后则发展为张扬才情,超越常规,以无待整饰的自然形态去展示或追寻本体的真实内涵。
    魏晋文人对个人才情的高扬,更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许多咏物赋都在竭力渲染物之珍奇绝异,如嵇康的《琴赋》。这些咏物赋借物之奇异来表达创作主体的超绝才情。
    那么这种超绝才情是什么呢?从现存的玄言诗及诗人情况来看,当时的诗人大都富有才学而且擅长思辨。《世说新语》所记录的辩难之言和玄谈之语,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具有多少理论建树,但从论辩的技巧中,我们仍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论辩双方的才思。我们可以想象,魏晋诗人一方面为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的不和谐而煎熬;另一方面为他们所做的有关尝试即玄言诗的写作而得意,因为玄言诗可能不是最适合阅读的作品,但一定是他们个人才情得以充分展示的主要形式。于是,作品可能失败了,个人却胜利了。我们在阅读玄言诗时,可能不觉得有多少美感,但如果联系写作玄言诗的诗人当时的精神状态,就必然能体会到诗人那不屈的志气和横溢的才气。
    从文学发展史的眼光来看,魏晋玄言诗将表现的范围触及抽象的义理层面,又孜孜于寻求诗歌语言的最佳表达方式,这种类似于取火自焚的表现,反映的是诗人可贵的开拓精神和探险精神。我们今天读玄言诗,应该通过对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的深刻理解,认识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言理诗歌不断走向成熟的积极贡献。
    (摘编自马国栋《玄言诗创作中的言意与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庄之学得到魏晋时期文人的普遍认同,导致“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
    B.魏晋玄言诗最先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突破语言的表达功能,意义重大。
    C.魏晋文人虽然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但更喜欢在文学创作中高扬个人的才情。
    D.虽然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不和谐,但魏晋诗人依然为写玄言诗而得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老子》《庄子》中的语句,有助于读者理解“言不尽意”和言意之辨的内涵。
    B.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从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采用“就……而言”“从……看”等相关句式,对文字表述加以限制,语言严谨。
    D.文章第六段分析《世说新语》的内容,意在论述魏晋文人富有才学,并且擅长思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魏晋时期所盛行的言意之辨、才性之辨,是当今研究魏晋玄言诗的必然途径。
    B.陶渊明、谢灵运的一些诗歌被误作玄言诗,应该与魏晋文人热衷于玄谈活动有关。
    C.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没有曹操的“唯才是举”,魏晋时期的才性之辨依然可能发生。
    D.深刻理解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就能认识到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积极贡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4~6各题。
    读懂“双减”政策
    材料一
    “双减”问题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育人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双减”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紧迫,关键在于共识度不够,尚未完全转化为共同行动。其中既有校外培训的越位,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开展“双减”工作,就是要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拨乱反正,使学校、家庭、社会各安其位,学生、家长、教师各负其责,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家校协同到家、校、社协同,体现了新时期大教育观背景下育人生态的重构。从三者定位看,学校是育人主体,家庭是育人共同体,社会教育是育人的有益补充,只有三者各归其位,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育人目标。要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增强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孩子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家庭是育人共同体的薄弱环节,也是重要一环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尤其需要加快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定责任,加强家庭对学生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校外教育要与校内教育错位发展、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而不能越俎代庖,再造一个教育体系。
    (摘编自刘宇辉《“双减”引发的新时期教育思考》,《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6日)
    材料二
    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已进入整改、过渡期。北塔资本投资副总裁王强认为,教培机构转型主要有三个方向: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部分与智能硬件相关的业务。
    王强表示,从目前市场披露情况看,转型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赛道的教培机构相对较多,因为教育培训行业原有学科培训沉淀下来的运营能力、招生能力,甚至师资队伍等都有利于直接向这两个方向转型。
    “未来课外辅导的时间减少,全部的压力都在公立学校体系。”上海松鼠课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梁静说,在和公立学校的接触中发现,学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也迫切希望有智能的、个性化的学习体系,让学生既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帮老师减少备课、授课的负担和压力,实现减负增效。
    而学科类培训转型素质教育的难点在于,素质教育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刚需,因此,这个转型方向无法解决原有的规模问题。除规模问题之外,素质教育涉及的学科较为分散,解决师资供应链问题需要时间,师资标准化也在短期内构成对企业转型的挑战。
    对于学科类教培转型成人赛道,橙啦教育创始人、华夏桃李董事长张爱志认为,这类转型多为处理投资人关系时放出的利好消息,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收益。“若转型成人赛道,原学科救培的团队、资源、渠道、品牌均不能复用,其基因与学科教培完全不同,成人赛道的体量也无法与原来的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教培相比。”另一方面,相比于K12,成人教育创造的生命周期总价值有限,因此短期内不会成为转型重点。
    对于转型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原本就已存在的赛道,王强表示,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将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如入局招考领域,在这个赛道中,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粉笔教育等已经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肯定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能不能分到一杯羹,就看机构自己的能力了。”
    (摘编自《“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探索转型》,《新京报》2021年8月10日)
    材料三
    (图表来自《新京报》《“双减”之下,家长喜忧参半》)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减”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紧迫,关键在于校外教育再造了一个教育体系,校外培训越位学校教育。
    B.在孩子的教育上,作为育人共同体的家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支持。
    C.王强认为,当下教培机构主要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原因在于原有的学科培训打下的基础更利于这两方面的转型。
    D.素质教育根本无法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要,也就始终不可能成为学科类培训转型的选择方向。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部分家长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是为了让孩子多一项技能,只有少数家长报班是为了有地方托管孩子。
    B.开展“双减”工作,是为了让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从而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除规模问题之外,素质教育涉及的学科较为分散,师资供应链、师资标准化问题也需要时间解决,对企业转型构成挑战。
    D.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转型的过程中,教培机构只要正确把握了政策的方向,就能分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6.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培行业转型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忧愁的幸福
    余秀华
    我是一个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的人,这一度是我比那些有乡愁的人更犯愁的事情。所谓的故乡是当你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以后,回过头来对你老家的称呼。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缺失:因为身体的限制甚至剥夺了我有故乡的机会,一辈子不离开一个地方,我理解为一种能力的缺失,如同我这样的,无法在既定的命运里为自己转一个小小的弯。
    我的父母像溺爱一只幼鸟一样把我护在他们的羽翼之下,后来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陪伴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我看见许多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他们的孤独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不能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而让我的孩子有所影响。凡此种种,我在横店生了根,怎么拔都拔不起来的根。我以为一辈子不会产生乡愁,因为一辈子就在横店这片小小的树叶上。小小的村庄,三百多户人家,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生活。
    以前,也就在两三年之前,你随便走进哪一个农家,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屋檐的红辣椒和苞谷屋檐下有一些锈迹的铁犁。开春以后,这犁一下到地里,上面的锈迹就会被磨得干干净净,这草就会白得灼灼发光。乡村里的一些东西有时候是半寐的,这是一种等待的状态,等到自己的季节,等自己内心的呼唤把自己打开。其实整个乡村也是如此一种半寐的状态。半寐并不是沉睡是眼睛闭着心还醒着,是四季里万物的变化无一遗漏地仍然从生命里经过而且留下痕迹。
    2017年的春节,我们有了新房子,横店村的三百多户都有了新房子。原来分散在几千亩的角角落落的人家现在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原来鸡犬不相闻,现在在家里大声一点说话,可能就有几家听见。
    乡亲们是欢喜的,他们可以用不多的钱买到一栋规格很高的房子。人们的心是欢喜的,这些装修好了的房子和城里的并无二致,甚至比有的城里的房子还要好:自来水,暖气都将一一供应上,非常好的绿化工程,非常完善的社区建设。
    从前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画面搬到了横店村,甚至修改得更好一点。我无法避免地看到一些传统和习俗在横店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消失,但是无能为力。这无能为力让我对自己很生气:我也和别人一样放任自流,而且自己也在这样的放任自流之中。一些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回来的可能性,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这样的痛才是深入骨髓的椎心之痛。
    就这样,我也有了乡愁。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如同看着我的奶奶断气,被推进火化室,等她从火化室出来就是一堆灰的过程。
    这是一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过程,这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一种彻底的失去。我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它不是什么东西从你的手里拿去了还可以还给你,而是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别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只是满足于乡愁的本身。故乡的陷落在他们的个人情感里不过是增添了一些没有近身的伤感,因为他们可能再不会回到故乡。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
    但是我不能,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在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拉住一些,但是什么也拉不住。这时候我的愁在别人的眼里也成了一种风景,这是讽刺。我们的愁,源自我们的无能为力,而这却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碰巧生在这个急剧前进的时代,变化得太快,而生命的基因还有一部分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慢时期,我们不知道对谁喊一声:你慢一点,等等我。没有人等你,没有人等你的不安和怀疑都得到解决。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话太多了。窗外下起了雨,打在玻璃窗上,声音很硬,不远处的喇叭在唱生日快乐歌。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隐隐约约带着忧愁的幸福。
    (有删节)
    【注】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余秀华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诗歌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卜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因身体的原因,没有机会到外地生活,所以“我”无法称自己的家乡为故乡。
    B.“我”的家乡在搬迁之前,处于一种沉睡的状态,搬迁之后苏醒过来,变得生机勃勃。
    C.“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传统习俗消失后的椎心之痛。
    D.本文以“我”的家乡搬迁前后的变化为依托,写我对家乡带着忧愁的幸福的独特感悟。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的乡愁和其他人的乡愁有什么不同?(6分)
    9.如何理解结尾作者说的“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隐隐约约带着忧愁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试作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B.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C.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D.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左迁、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C.“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亦泛指高官。
    D.“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上奏书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5.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少时的关系非常融洽(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
    (2)屈原在《离骚》中暗示自己忍受委屈和指责,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作者要以前贤为榜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4)《归园田居》中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______。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不但个人不常_____,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历世不移的结果,(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_______的意思,做人就得_______。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熟视无睹              背井离乡     荒诞不经     循规蹈矩
    B.置若罔闻       安土重迁     荒诞不经     亦步亦趋
    C.置若罔闻       背井离乡     放浪形骸     亦步亦趋
    D.熟视无睹              安土重迁     放浪形骸     循规蹈矩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不是在熟人中长大,而是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
    B.人不是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是在熟人中生长大
    C.人不但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且是在熟人中生长大
    D.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B.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C.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D.人之所以要有记忆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
    2021年11月,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有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症检出率为7.4%,抑郁症这个“沉默的杀手”正把目光瞄向学生群体。心理脆弱,不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某校团委决定从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王老师,精神科张医生、青少年心理专家李老师中选择一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一次专题讲座,请你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过程。
    20.在活动交流环节,请你设计三个有关“生命”“挫折”的问题以备向专家咨询。(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躺平____①___。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不仅会___②____,还可能损害健康。
    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睡姿_____③_____。成人则不然,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呈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一出生起,人们的双眸就没有停止过对世界的打量。看,不仅仅是用眼睛观察,更是用心灵感悟。徜徉山水,能看见自然的美景,以及蓬勃的生命:置身生活,能看见性情各异的人,形形色色的事;回忆过往,能看见逐渐模糊的自己和渐行渐远的童年··..··看,是一种态度;看见,彰显一种能力。哪一次看见,让你印象深刻,给你感动,或者促你深思呢?
    请以“我看见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