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燕 费澄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三/12班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淅沥的小雨不解我的步履匆匆,洗刷着满世界的烟火气,将这处江南古城的灵秀韵味重又润泽了几番。 我是来追寻燕子的足迹的——当然,是为了寻访一段封存已久的历史。我能感受到,如黛墨一般的石板,黑瓦白墙,不绝的水道,都仿佛在侧耳点头,唯愿我不虚此行,将这一处被人们淡忘了的朝代翻掘出来,似出山的昆玉,让我们品味、观赏,聆听他们的衷曲诉言。 金陵古城的初春,从来都是携其自来便有的底蕴,令人感到庄肃而宁淡——淡得几乎令人无言而神伤的。我浸润在这样的气氛中,踏入了这几番令我痴迷不堪,心往神驰的乌衣古巷。我眼见得雨下的小了一些,已如细丝般纷纷而下,终于收起了伞。我睁大了眼,尽量留意每一处细节,像是在检阅一册风尘翕张的古卷。 登临上了朱雀桥,秦淮河便波澜不兴地卧于我的足下了。春水自碧,细雨微朦,涟漪皱起,车马辚辚。微风吹去了寒意,吹来了这个兼具江淮、吴地文化的古巷记忆,吹进了我的心里。 这里汇集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时代,以及其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们。透过乌衣巷,我仿佛置身于错位的时空中,看到了身着冠冕,牵衣带袍的文人雅士,与真实存在的人们交迭,重合。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同台演出。 我微微颔首,走入了王导谢安纪念馆。 馆内人分明不多,灯光昏黄,几乎让人相信了它一直保留了本来的模样,未曾改变。我在左脚跨入门槛的同时,内心几乎立刻敞亮了起来,我明白这才是我真正要求访的目的地。古色古香的装潢,可以治着魏晋时代所该有的内设、墨宝,随着我的脚步,逐个在不同的房间内铺陈开来。 终于,我见到了一张牌匾,其上用烫金的大字镌刻着馆名。周遭无人,我与此牌匾一同浸润在静谧的时光里,仿佛我稍一欠身,就能够与此匾拥抱,相与为一。 这里是文人雅士的旧门楣,是魏晋风骨的发祥地。我崇敬于他们的为人和立身行事,希望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里的真正内涵,希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我不禁感慨到达这里几乎让我精疲力竭——不是因为旅途遥远,而是因为巷里巷内的种种景致,引发了我太多感念。 但是感慨过后,一阵空虚感翻涌而来,几乎将我吞没于潮水之中。 这里没有燕子。 这儿当然没有燕子,连参观者都极少。它们早已飞离王谢的家园,分离了乌衣巷,飞入了寻常的百姓家中。我观览地忘情了,甚至连这个都以忽视。 我也猛然意识到,现在所待的乌衣巷,是重建了的,真正的乌衣巷早已在战火中被焚毁。 所谓文人雅士的迷梦早该幻灭,乌衣巷口也再没有燕子的啾鸣。 乌衣巷,走出了王谢两大家族,或军备,或书法,或权谋,或机变,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权倾朝野,垄断人才,虽然冠得“雅”字,但蹑足高位,让无数的英俊沉为下僚。他们曾经文治非凡或武功盖世,但最终仍旧化为墟塌,埋于地下,正如这里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燕子的离去,是权势的更替,还是乌衣子弟的不挽留?都不是。是历史的推进。奈何王谢独步天下,但功成德衰,不顾百姓安危,站在了历史演进的对立面,最终湮没于人民的汪洋大海。 纪念馆外有这样一副对联:一巷月朦胧,欲问乌衣何处去;万家春旖旎,且看紫燕此间来。通过燕子主人的变换,后人便深刻感受到了世家豪门的兴衰荣辱,令人咨嗟再三。 而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顺应滚滚的历史洪流,方能成就不朽,而垂宪万世。 指导老师:许夏 【评语】本文立意深刻,切入点巧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文章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为开端,引起下文,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文章将江南古城的优美景致与历史的变迁有机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说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思路清晰,推进合理。文章最后落脚在“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顺应滚滚的历史洪流,方能成就不朽,而垂宪万世”,立意高远,实属难得。本文获省级初赛一等奖。(点评专家:特级教师 钟湘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