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华盐晶 潘帅闻(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三) 盐,生命之侣。 管你钟鸣鼎食之家还是筚门圭窦之户,盐都是厨房必备的调味品。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如何用盐腌制食物度过漫长的冬天,实在是件大事。记忆中,奶奶是腌制高手,腌青菜、腌萝卜、腌茄子、腌黄瓜、腌野菜、腌鸭蛋、腌猪腿、腌青鱼、腌老鸡、腌肥鸭……一入冬天,我家院子里总能看到各种腌晒的壮观景象。好像任何食物,经盐这么一腌,不但能够防止腐败,还生出了新的风味。那些腌制的肉类食品,放在锅里一蒸,实在是无上的美味!父母呢,一面说着腌制品的各种弊病,一面刀筷并用大快朵颐,还不断警示老人小孩要少吃。唉,真是的!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果蔬肉蛋,四季有售,父母就劝奶奶不用辛苦腌制了,奶奶却说:“这么多年习惯了,再说过日子总会有不时之需的。”奶奶还告诉我,我们家先人多是盐丁,他们实在是太苦了,后人应当记着。 家乡盐城,濒临黄海。先民在此煮海为盐。 “环城皆盐场”,万灶青烟,千仓白雪。新兴场、伍佑场、白驹场、草堰场、何垛场、梁垛场、富安场、天赐场、一仓、三仓、便仓、二墩、三墩、三灶、新滩、顺滩……它们,因盐而得地名,历经沧海桑田,散发着被盐卤浸泡过的咸味,闪耀着海盐文化的亮白色彩。 盐花纷飞,牵出多少盐人盐事。传说中瞿子熬煮海水发现了龙沙,盐自此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孙坚,《三国演义》中的盐渎县丞;李俊李立,《水浒传》里靠贩卖私盐谋生的梁山好汉;林如海,《红楼梦》中钦点的盐政。刘濞,以盐起家,终酿七国之乱;万雪斋,凭盐暴发,生活骄奢花钱如水;乾嘉年间,各地盐商报效捐输军需白银千万,支持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更有两淮盐引案,盐政官员纷纷押狱,人头落地、革职流放、降官降级;曹寅立志革除盐政之弊,怎奈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家,耗费无数,曹寅只有挪用盐课,亏空甚多,最终至曹頫接任江宁织造后,被革职抄家。起意反腐,却终于腐败,悲哉! 时光溯流。一千年前,海陵西溪,有位吴县人士到此任官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及盐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看到当地盐民饱受海水之苦,他忧心如焚,组织四万民工修筑了一道大海堤,把滔天的海浪挡在良田村庄之外。这道海堤就是范公堤,他就是范仲淹。“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百姓感念范公,制盐更加勤勉,盐业更加兴旺,盐政秩序井然。如今,漫步范公堤上,依然能够感受到范公“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穿越悠远的时空,照耀着盐城这方热土。 奶奶说盐丁劳苦,余生也晚,未能亲见。后来我读到了清代诗人任宏远的诗歌《盐丁苦》:“天雨盐丁愁,天晴盐丁苦。烈日来往盐池中,赤脚蓬头衣褴褛。斥卤满地踏霜花,卤气侵肌裂满肤。晒盐朝出暮时归,归来老屋空环堵……” 盐丁苦,苦奈何,凭谁说与辛苦多?纳潮——制卤——晒盐——收盐,哪一道工序不渗透着盐丁的汗水和泪水?他们终日终年在海滩劳作,风雨不避,烟熏日炙,“其苦百倍于穷黎”(清代陶澍语)。他们的身影,咸咸的,涩涩的。近日,有幸参观了家乡的新滩盐场,这座盐场是当年新四军为解决盐阜抗日根据地的军需民食所建。1944年5月中国盐业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在新滩场区玉华所诞生。抗美援朝期间,他们还捐献了“淮北盐场号飞机”,实在令人感奋!参观时,场长告诉我们,现在的盐业生产在扬水引潮、塑苫收放、扒盐收盐、输盐上廪等方面都已实现了机械化电动化。我看到工人们打开按钮,操作机械,现场调度,便可轻松完成制盐的操作工序。 盐船帆影碧空尽,换了人间。 盐,海之精华,莹亮剔透,最单纯的晶体,折射出海盐文化的刚健之光。 (指导老师:姚品同) 【点评】 文章描写独具特色的家乡生活,选择了极具地方色彩的“海盐”为写作对象,又能够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难能可贵。小作者从大家熟悉的腌制写起,追述传说中、历史上、文学作品里诸多盐人盐事,具有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文章结构完整,前后照应,从古代诗歌中了解到盐丁之苦,同时巧妙地和现代制盐的轻松便捷形成对比,还突出了盐场的红色传承基因,颇具匠心。最后,在描述中饱含深情,礼赞时代的变化和海盐的象征意义,深化主题,很有力道。本文获省级一等奖(程相崧 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