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C(表述有误,原文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未必总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时候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
2.A[B项,“就要看文学是否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将其呈现出来”错,原文是“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即便我们能够对之形成共识)要求文学创作显然不合理”;另外“不利于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于文无据。C项,“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从神话中窥探到真实的历史”错,原文是“赫拉克勒斯本人究竟是不是阿耳戈斯君王,其历史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深信神话的力量远远大于真实本身”,他们将赫拉克勒斯认作自己的祖先是为了“让英雄的后代‘正当地’荣归故里”。D项“也不会遮蔽太多历史信息”错,原文的疑问句是说如果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将会遮蔽历史信息]
3.B(A项是说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受到屈原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影响。C项说的不是文学,且在歪曲历史。D项是说张爱玲的一些作品在歪曲历史,臆造历史。这三项都不能够支持“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观点)
4.①举例论证,如文中通过列举阅读杜甫《秋兴八首》的事例,论证了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观点。②比喻论证,如文中将文学与历史相关联的分界线比作帘子,论证了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的观点。(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文学与历史可以相互沟通.我们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历史的信息可以在文学中探寻到,(2分)但二者毕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世界,文学要尊重历史,创作者不能以“文学都是虚构的”为由拒绝尊重史实,更不能够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这样很有可能损害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良性关系。(2分)《赵匡胤演绎》中的改编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这是在臆造历史,不尊重历史,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
6.B(“这句话表明秋荷已经料想到丈夫将要北上抗敌”错,“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这是秋荷预感到要打仗,秋荷这时并没有料想到丈夫将要北上抗敌)
7.D(“小说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行文”“作者的议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错,小说通过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作者并没有发表议论)
8.小说开头将火红的枫叶比作照亮回村的路的火把,以此表现出秋荷望夫心切,渴望自己的丈夫早日回家。(2分)小说末尾写红叶落满秋荷一身,渲染了悲伤的氛围,衬托出秋荷送别丈夫时悲伤的心情;同时呼应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小说最后一段补充说明秋荷丈夫踏上的征途是长征以及秋荷丈夫的结局,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②升华了小说主题,小说以点写面,小说通过对秋荷丈夫的描写,讴歌了长征途中无数革命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③这样的结局安排独具匠心,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A(原文标点: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
11.C(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并不是《春秋》)
12.D(“吐蕃得到《史记》等经典史籍”错,吐蕃向唐朝求取《毛诗》《春秋》《礼记》,东平王请求的是《史记》、诸子)
13.(1)赞普曾经在送给我的书信中,(表现得十分)悖逆傲慢,这次怎么能放弃(对他的打击呢)!(得分点:“遗”“悖慢”“舍”各1分,大意1分)
(2)外甥世代娶公主为妻,(两国)情义如同一家人,张玄表兴兵入侵抢掠,于是使两国关系恶化。(得分点:“尚”“寇钞”“交恶”各1分,大意1分)
14.《诗经》等儒家经典包含忠信礼义思想,(1分)吐蕃愚昧顽劣,长久叛乱刚刚臣服,这些儒家经典可以起到教化作用。(2分)
[参考译文]
当初,吐蕃攻陷石堡城,留兵据守,侵扰河右地区,玄宗命令李祎与河西、陇右二道共同商议如何攻取。将领们都认为石堡城地形险要道路遥远,如果攻不下,将无法返回,应当暂且按兵不动观察时机。李祎不听,率军深入敌境,迅速攻下石堡城,同时分兵据守战略要地,致使吐蕃军队无法前进。自此河西、陇右各军四处巡逻,开拓了一千多里疆域。秋九月,吐蕃军队因多次失败而害怕,于是请求和亲。忠王的朋友皇甫惟明借上奏机会从容地说明和亲的好处。玄宗说:“赞普曾经在送给我的书信中,(表现得十分)悖逆傲慢,这次怎么能放弃(对他的打击呢)!”皇甫惟明回答说:“赞普在开元初年,年纪幼小,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书信呢?恐怕是边疆将领假托赞普的名义写的,想以此来激怒陛下。战争连年不息,每天耗费千金,河西、陇右因此贫困凋敝。陛下假如能够任命一位使者前往吐蕃看望公主,借此和赞普当面约定和约,让他们俯首称臣,永息边患,这难道不是驾驭夷狄的长久之策吗?”玄宗很高兴,命令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赞普大喜,把唐太宗贞观以来的皇帝敕令全部拿出来让皇甫惟明看。冬十月,赞普派他的大臣论名悉猎,跟随皇甫惟明入朝进贡,上表称:“外甥世代娶公主为妻,(两国)情义如同一家人,张玄表兴兵入侵抢掠,于是使两国关系恶化。外甥深知尊卑之理,怎么敢失礼,正是因为边境将领挑拨离间,才使我得罪了舅父。我屡次派使者入朝,都被边疆将领阻挡。现在承蒙您远派使者,前来看望公主,外甥不胜欢喜。倘使两国能够重修旧好,我就死而无憾。”自此吐蕃又归附。唐玄宗开元十九年春正月辛未,吐蕃使者称公主向唐朝求取《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书,认为:“东平王是汉室宗亲,他请求《史记》、诸子,汉朝都不给。何况吐蕃是国家的仇敌,如今给他们这些书,使他们知道了用兵的权谋,会变得更加诡诈,这对我们不是好事。”玄宗命令中书省和门下省讨论此事,裴光庭等人上奏:“吐蕃愚昧顽劣,长久叛乱刚刚臣服,应该趁着他们请求的机会,赐给《诗》《书》,或许他们会受到教化的陶冶,教化本来就没有内外之分。于休烈只知道书中有权谋诡诈的语言,不知道忠信礼义也都出自书中。”玄宗说:“对。”就把书赐给吐蕃。
15.B(“词人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景物”错,应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
16.本词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2分)春水消融,阳光和暖,春风徐徐,芳草染绿,春景如此秀美诱人,词人却因漂泊异乡无赏景之乐。(2分)词人由眼前美景联想到昔日年少的美好时光,嗟叹岁月流逝,充满羁旅愁情。(2分)
17.(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语序错误等均不得分)
18.A(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一览无余:形容事物简单或平淡无味,也形容视野开阔。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一目了然”。焕然一新:一改旧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气象。改头换面:比喻只改换形式,不改变内容。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焕然一新”。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川流不息:比
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络绎不绝”。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指贫瘠的地方。穷山恶水:比喻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不毛之地”)
19.B(A项,“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语序不当,应改为“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固脱贫攻坚成果”搭配不当,应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C、D两项的错误参考A项)
20.①上下两句“人”对“船”,“半山”对“中流”,“不停步”对“当奋楫”,字数相同,结构相对,内容紧密相连。(2分)②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具有节奏感的语言极富感染力,鼓励人们继续攻坚克难,走好脱贫攻坚路,不能半途而废。(3分)
21.A(B、D两项与后文衔接不紧密,C项与文章所表达内容不符,故选A项)
22.今夜,花火照亮璀璨星河,世界同庆奥林匹克。看!北京国家体育场上空出现了一棵“迎客松”,迎客松在我国已经成为和平、友谊的象征,我们欢迎世界各国的冬奥健儿齐聚北京,希望你们能够在冬奥赛场上突破自我,勇创佳绩。(6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本题属于关系型哲思题,这种题目一般由两个对立或相关概念构成论题,或直接呈现一对概念,或材料隐含一对概念,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写作的常规方法是揭示、寻找对立面,确定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矛盾与矛盾转化的条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本题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呵护他人生命与谋求个人利益的冲突。材料中“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的前面”,这句话是在说我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不能把矛盾完全对立起来,要认识到这种矛盾是可以转化的,也是可以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二)参考立意
(1)懂得生命的意义,做有智慧的选择;
(2)守护他人的生命,就是在守护自己;
(3)与生命相比,利益一文不值;等等。
(三)题意评分解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