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3-3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2022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四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
    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
    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
    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4.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
    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
    “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华丽典雅、饱含热情,把一场宏大战争中的一个微小的场景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能重现在读者的眼前。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8.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4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日:“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呢。”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却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优/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B.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C.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D.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8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书令,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
    B.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九重”“天子”“皇舆”等同为帝位代称。
    C.践阼,“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故文中的“践阼”指的是天子即位。
    D.补阙。官名,分左右补阙,负责对皇帝进行规劝和举荐人才,与左右拾遗合称“遗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九龄坚持原则,遭到同僚嫉恨。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问张九龄,张九岭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嫉恨。
    B.张九龄守护国本,不惜得罪玄宗。唐玄宗听信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想要废黜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感到不悦。
    C.张九龄刚正不阿,不为权势诱惑。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张九龄怒斥了传话的人,并告诉玄宗。
    D.张九龄提携后辈,为国储备人才。张九龄曾提醒严挺之要和李林甫搞好关系,严挺之终因为罢免萧炅一事不为李林甫所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4分)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4分)
    1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自是谏争路绝矣"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②。
    【注】①此诗写于1130年夏,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日:“是洗濯甲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诗人的客居身份和心境,“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
    B.颔联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写景雄浑,描绘出山中暴雨壮阔之景。
    C.颈联对雨势变化观察细致,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光明。
    D.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并用洗濯甲兵的典故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
    16.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你结合前两联,谈谈诗歌运用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着意暗示和渲染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悲剧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瑰丽的想象,以月宫中吴刚和玉兔对乐声的痴迷来渲染乐曲的美妙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部《觉醒年代》热播“破圈”。百年之前革命先驱们的奋斗之路,引发许多年轻人_________,这部正剧拍得好看,好就好在一个“真”字。
    剧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没有千篇一律,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或意气风发,或_________,或步履匆匆,十分用心。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初心之纯、信仰之坚贯穿始终。剧中的革命先驱,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难过悲愤哀其不幸,但对未来之中国又都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他们身上,理想主义_________。剧中,长城之上,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带领下,进步学生朗诵《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场面令人_________。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圈粉”无数。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有回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同声共气漫不经心       灿烂辉煌       触目惊心
    B.同声共气不修边幅       熠熠生辉       热血沸腾
    C.琴瑟和鸣漫不经心       熠熠生辉       触目惊心
    D.琴瑟和鸣不修边幅       灿烂辉煌       热血沸腾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
    B.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
    C.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
    D.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
    20.“流行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不乏“中西合璧”的词语,文中加点的“圈粉”一词是如何体现“中西合璧”这一特点的,表达效果如何?(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以大熊猫为原型、身穿冰晶外壳的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球圈粉,可谓“一墩难求”。①    ?这或许可以用“婴儿图式”来解释。科学家曾这样描述惹人喜爱的形象特征:圆眼睛、胖脸颊、高眉骨、小下巴,以及大头小身。通过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给予关注和照顾。毫无疑问,冰墩墩的外表十分符合“婴儿图式”,而且它脑袋和身子的比例更加夸张,对人类而言,这样的形象也许是种“超常刺激”。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相较于真正的鹅蛋,鹅喜欢把更大、更圆的排球滚回巢穴。对鹅来说,②    .研究表明,超常刺激会激活我们大脑奖赏回路中的伏隔核——它与“快乐源泉”多巴胺的释放密切相关。所以,多看看“萌物”,③    你是不是觉得冰墩墩越看越可爱了?
    22.请为下面这幅漫画拟写一个标题(不得以“无题”为题)并说明漫画的寓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准确。(3分)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和氏璧和随侯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美玉、珍珠,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随侯珠做比喻,来说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他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意思是说,本质美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来装饰。
    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向校报《芝山钟声》的“谈美”专栏,投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