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 B 3. C 4. C 5. D 6. B 7.A
8.(1)氓之蚩蚩 来即我谋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6)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8)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0)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9. B(“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表述错误)
10. B(A项“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表述错误。C项“主要是因为”夸大其词。D项原文为“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而“推断出”“具体”等表述应包括的是全部,与原文相矛盾。)
11. A 12. A “宝玉凭自己的才华完胜前者”错,宝玉完胜前者不一定都凭借自己的才华,文人清客们知道贾政的用意,有故意相让的可能。原文中有“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来敷衍”的交代。故选A。
13. C 不是“对比”,而是“以便用它做背景来烘托以后房主人的典型性格”。
14. ①多才:宝玉知识丰富,才思敏捷,题匾对张口就来,引经据典,解释头头是道。
②脱俗:宝玉对景物的理解不落俗套,匾对意境清雅,格调清新,非陈词滥调,与众不同。③叛逆:宝玉说话直率,乐于表现,不善藏锋,直接驳斥众人,甚至“牛心”与父亲顶撞。④胆小:宝玉有软弱的一面,父亲一呵斥,就吓得不知所措,战战兢兢。
15. ①题写“曲径通幽”时,“贾政笑道”是满意。宝玉题的对额确实体现出过人的才气,超出众人甚远,众人的称赞更是让贾政很有面子。②题写“沁芳亭”时,“贾政笑道”“贾政拈须点头不语”“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体现的是贾政掩饰不住的得意。③题写“有凤来仪”时,“贾政冷笑道”“贾政点头道”“贾政摇头道”,是掩饰自己的得意,同时也是在众人面前体现自己教子严厉,维护自己大家长的威严形象。④题写“杏帘在望”“稻香村”时,“贾政一声断喝”是对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话”表现出的按捺不住的表现欲和年少轻狂意味的不满,他不想让儿子过于骄傲。⑤在讨论“稻香村”时,“贾政气的喝命”,是因为宝玉“牛心”,对父亲也不客气地反驳,流露出叛逆的意味,这让贾政不喜欢。
16. D
17. A “李密先颂扬圣朝,表明自己想效忠;再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错误,从文中来看,选文第一段“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坦言进退两难之境;选文第二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是颂扬圣朝,表明效忠之意,选项颠倒二者的顺序。
18. (1)我想奉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2)我自幼丧父,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
19.D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用杂言。
20.①以“时间”为序。诗歌用“彼稷”之苗、穗、实,表明时间的推移,来组织诗歌内容。②以“情感”为序。文中写“中心”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情感逐渐加强,来抒发心中忧愁。
21.①直抒胸臆。诗歌采用呼告的方式,直接抒发心中因周王朝颠覆、宗庙荒废而悲伤的强烈情感,打动读者。②重章复沓(重章迭唱)。诗歌三个部分反复咏唱,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感人至深。
22. A 根据前后文“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分析,括号中句子表述的主体应是“汉字”,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应先说“最小单元”,后说“最高代表”,形成递进关系,排除C项。故选A。
23. C 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语境形容“中华文化”,应用“博大精深”。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规范: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化”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语境强调王羲之使中国书法有了一定的标准,应用“规范化”。
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语境用于强调颜真卿的成就是其之前所没有的,并没有强调以后也不会有,应用“前所未有”。 婉转: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②(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含蓄:①包含。②(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③(思想、感情)不轻易流露。语境形容的是颜真卿的书法,应用“含蓄”。
24.C 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根据时间顺序和上下文语意,应先说“王羲之是……”,再说“颜真卿则是……”;二是关联词使用错误,语境是假设关系,故应用“如果……那么……”,B项“虽然”转折,不合题意,D项“即使……那么”不搭配。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
25. 示例:《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譬喻,兴就是起兴。比如《氓》,讲述女主人公的婚恋过程就是赋,用桑比喻容貌就是比,由桑想到容貌即是兴。
26. 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优秀作文:
1.善谋乐思,行则终成
宋真宗时大臣丁渭负责重建被焚皇宫,他深知工程浩大不易,却不曾推脱,反而迅速制订方案,马上行动,井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保质按时完成了认物。由此可知:善谋乐思,行则终成。
以“谋”为底色,绘就大势所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来势汹汹,但中国却为世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最早发现疫情,最快控制疫情。“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在疫情面前,“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震惊中外的前提在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及至中国人民的“善谋”:疫情最开始,疫情“吹哨人”李文亮,中国院士钟南山等人就疫情而发表了相关意见,而中国各级政府则是立刻行动,对疫情严重地区进行封锁,此谓之前瞻性,以“善谋”绘就疫情大势所趋,从而为抗疫打下坚实基础。
以“思”为画笔,刻画细枝末节。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生存。”小知不及大知,深远之思考对于行动而言,尤为重要。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充分善于思考,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扔能够整顿组织部队,宣传胜利,追悼烈士,并带领大家进行阵地宣誓,利用自己的团部所占据的高地,因地制宜,最终战胜了强大的美军部队,打出了漂亮的一战。此次战役中,李延年以“善思”为笔,在抗美援朝战役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行”为船只,抵达成功彼岸。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奔赴一线的忙碌身影,连夜驰援的奋战场景,战天斗地的救灾现场……灾难无情,人心足暖,河南暴雨之下,是大国情怀,是大国之举,而在援助中,无数援助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以“行”化作一只只船,解救灾难中的人民,最终驶向成功抗洪的彼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人”。在无数的计划,善谋、善思之后,行动是必不可缺的,以“善行”为舟,达至远方。
丁渭“善谋”“善思”“善行”,成功自来;我辈青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光增辉日月,在生活中解决日常问题之时,亦须如丁渭——善谋乐思,行至成功!
2.笃守方法,高效前行
有言道:“愿你对学习付出努力,方法适宜,像工业合成氨般高效。”唯有讲求方法,才可达以高效。古有丁渭设置系统方案,按期保质的完成修建皇宫的浩大工程,并得到封赏。因其心中有数,秉守方法,最终高效完成任务。揆诸当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我们也应笃守方法,做到胸有成竹,以致高效前行。
奉日月为盟,我们以方法为纸,书写高效之画。
纵有“欲速则不达”之说,高效仍是我们极力追求的状态。古有神童曹冲,少年之时便有成人之智。曹操有头大象,体态雄健,力大无穷,他对这头大象的重量产生好奇之心,但不知如何称量,群臣也束手无策,十分苦恼。只见曹冲淡然的说:“先把象赶到一艘船上标记船下沉的高度,再把一堆石头放到船上,使其下降至标记的高度。称出一块快石头的重量即可测出大象的重量。”众人交口称赞,颂其才智。一件小事,曹冲因有方法,使得高效完成。对于我们,面对难题,尝试换种思路,“正难则反”,方可高效解决。
凭山川为誓,我们以方法为矢,命中高效之的。
“选择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方法则是另一半。著名作家老舍,年轻时读书不少,但脑中依旧空荡。找到原因后,他为自己开了一份“药方”:随读随做读书笔记,读完作品后要读该作家其他的作品。这样一来,他便对作品印象深刻,能够对作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果不其然,他的事业如火如荼,他所取得的的成就众人也有目共睹。因其有处方,他有出彩人生,在事业上也高效前行。对于我们,面对难题,从根源追溯,方可事半功倍,高效攻克。
偕星河为志,我们以方法为笔,擘画高效方案。
没有正确的方法,尽其一生,也只能在原地打转。一企业同时招收两名员工,他们资质相同。但其中一位职位节节高升,而另一位虽也勤恳努力,但一直平平无奇。他不解的问领导,领导并没有直接回应,只说:“你去市场询问一下西瓜的价格。”不久,他回来报了价,领导又问:“你知道市场的西瓜产自哪里吗?”他没有回答,又去了一遍……领导把另一位员工叫来,问了相同的问题,但他仅去一次就回答上全部问题。因其有方法,所以能高效完成任务,事业节节高升。对于我们,面对难题,深思明辨,多问多想,方可高效前行。
学习方法是知识海洋上的快艇,类比于此,生活难题的海洋之上亦需方法同渡。无思无辩,纸上谈兵,只在眼前转圈;笃行方法,胸有成竹,才得高效前行!
3.观大局而后巧思,统整体而后处事
人处天地,自古以来,为人处世,讲究“顾全大局”,正如丁渭,总观大局,统筹安排,巧思妙计,此正是我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之道。
目光长远,顾全大局,往前推进,才可获妙计,转时局,赢天下。
“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田忌赛马的故事耳熟能详,田忌如何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扭转时局,皆因他的统观大局和系统安排,不计一时得失,思前想后,目光长远,计划的当,赢在将来。身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处境的范蠡,他知晓了,思考了,计划了将来,所以交了权,行商走天下。正是范蠡的顾全整体的思危意识,让他逃脱了兔死狗烹的命运,扭转了时局,保全了性命,赢得了钱财。所以,把目光放于长远,把全局了掌于心,把计划丛横全局,去转时局,赢天下。
统筹安排,环环相扣,物尽其用,才可得妙方,处世事,成功业。
丁渭修皇宫的计策可谓安排巧妙,环环相扣。正如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统筹的安排可以事半功倍。我们从小就接触统筹学,小学课本上总会问你:如果你要做饭,洗衣,扫地,拖地等等,你会怎么办。我们都会回答,在做饭的过程中洗衣扫地拖地,这就是统筹安排,与丁渭的方法异曲同工。还有华罗庚的统筹学中的喝茶问题,奶茶问题,都在告诉我们:处理事务,统筹兼顾,系统安排,环环相连,用最合理的方法来缩短时间,减少浪费时间,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大局,思妙计,安排规划,成事,成功,成名。
“不因一叶障目而不识神秀岱宗,也不因一朝风月而不见万古长空。”古人智慧流传千年,亦必有其道理。在如今社会,全局意识,系统安排尤为重要,只有每个人都从全局意识出发,每个人都能条理清晰的安排规划,那必可使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全局看,福祸相倚,处事亦然,成败相依。新时代,每个人都应手握大局之势,做条例规划之事,得事半功倍之时。
弗罗斯特说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打破常规,不以常态处事,以大局意识,统筹意识,系统意识,巧辟新思,手掌风云,理小事,成大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