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1-19 未知 admin 参加讨论
协作校期末答案
    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错误。材料一原文表述:“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C.“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这是互联网上“群嘲”观点。D.“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错误。材料二原文“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故选B。
    2.C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余华小说……”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说的是《活着》,不是余华的小说。故选C。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讨论高考作文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材料最后给出的观点是:“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据此二者之间既是独立,又可相互促进。A、B、C三项都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D.“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体现了该观点。故选D。
    4.(1)小说主题。余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
    (2)小说题材。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书写历史记忆。
    (3)叙述特色。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
    (4)艺术效果。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将历史和时代融入人物生活,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答出具体内容即可得分,不必总括。)
    5.(1)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题,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
    (2)能够引发人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生爱上文学,提高人文素养。
    (3)语文和文学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注意题干中的“请结合两则材料”)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表述不合文意。文中只是说各类人张贴的窗花各式各样,并未写不同人群对窗花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窗花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审美方面的不同需求,且“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的“最”在文中也没有依据。故选B。
    7.D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表述错误。文中虽有对过往的回忆,但无论回忆的人还是事,体现的都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没有“历史的沧桑与沉重”感。故选D。
    8.(1)“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修辞,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
    (2)既总结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1)“舞”字化静为动,赋予了窗花勃勃生机。
    (2)“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其内心的愉悦。
    (3)“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幸福。(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D  本句意思:刘超前锋和贼人相遇,众人想撤退,刘超斩杀两人才稳定住局面。王三善等大军也到了,于是夺取龙里城。句子可以断开为:超前锋遇贼/众欲退/斩二人乃定/三善等大军亦至/遂夺龙里城
    11.A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朔日通常是农历每月初一。
    12.A  “军中缺乏食物甚至是断粮时,他也绝不后退”与原文内容不符。文本中有“三善屯大方久,食尽,述中弗为援,不得已议退师”这一内容,阅读时要加以关注。
    13.(1)失去城池要死于刑法,进军援助死于敌人.同样是死,何不死于敌人呢?(“死法”,死于刑法;“死敌”,死于敌人;“等死”,同样是死;“盍……乎”,何不……呢。各1分)
    (2)驻扎黑石,接连打败叛贼,斩杀前逃将覃弘化来示众。(次,驻扎;连败,接连打败;以,来;徇,示众。各1分)
    14.①正在惩办叛贼,无暇顾及;②朝中或战或守议论纷纭,阅读只会扰乱人心;③抗敌心志坚定,无需阅读。(每点1分,写出大意即可)
    15.答案:B。“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16.(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
    (2)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
    (3)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每点2分共6分,答出“托物言志”或“象征”任一手法并结合材料准确分析即可得分。如果答“比喻”“比兴”酌情给分,但最高只能给到3分。)
    17.(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8.B  ①过犹不及:做事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都不好。欲速不达: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②“枉顾”是敬辞,意思是屈尊看望,用于对方来访自己。如:“承蒙先生枉顾,寒舍蓬荜生辉。”“罔”字文言色彩较浓,含义是“无,没有”,“罔顾”也就是不顾的意思。此处应填“罔顾”
    ③言之有物,意思是指文章或讲话内容具体而充实。言简意赅,强调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19.D  A项前句主语是“他”,后句主语变为“许多作品”,中途易辙;B项“即使”与“还是”、“抑或”不搭配;C项按白居易的人生经历顺序,“在朝为左拾遗”应放在“被贬地方”前面,语序不当。
    20.D  前句主语是“白居易、元稹等”,后句应承接这一主语,而诗人不能“承续……功能”,故排除A、C两项;B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功效”搭配不当;故选D项。
    21.①周围划出一个圈子  ②而是一个范围 ③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有势力的人家)(意思对即可,每空2
    分,共6分)
    22.①正月十五②别称(他称,又名)  ③习俗(风俗) ④吃元宵(汤圆)  ⑤影响(地位、意义)(每空1分,共5分)
    23.命题解析:要求学生谈对“友善、教养、文明素质”的认识理解。希望学生能以辩证的思维,写出以上某个概念的时代特征,阐释构建文明社会、真诚友善的时代意义。
    评分标准: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