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1-1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8题每题2分,9-10题每题3分,共22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怵惕(chù) 要誉(yào) 八佾(yì) 鬻技(yù) 
    B.埏埴(shān) 户牖(yǒu)龟手(jūn) 洴澼(píng)
    C.羞恶(wù) 瓠落(hù) 呺然(xiāo) 贻我(yí) 
    D.车毂(gǔ)    掊击(pǒu) 累土(lěi) 恶施(wū)
    2.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②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③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④故亏兄而自利:使……受损失
    ⑤天下归仁焉:归顺                ⑥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
    ⑦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近          ⑧自伐者无功:攻打
    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⑩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
    A. ②⑤⑨⑩   B. ①⑥⑦⑧    C. ④⑦⑧⑩   D. ②③⑥⑨
    3.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静而后能安        B.迩之事父    兄之不慈弟
    C.见贤思齐焉    焉能攻之               D.非恶其声而然也   治乱者何独不然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故不孝不慈亡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曰余食赘行           其脆易泮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当察乱何自起        常于几成而败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常于几成而败之
    C.大夫各爱其家                        D.埏埴以为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一项是(     )
    例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不贵难得之货                B.其坚不能自举也
    C.见贤思齐焉                 D.先诚其意
    7.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君子喻于利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则所用之异也
    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
    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D.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读书要读性价比高的原典,比如读一部皇皇巨著《老子》,就胜读坊间万卷陋著。上无老子,则万古如长夜,或者说“天柱折,地维绝”也不为过,《老子》对思想界乃至全人类影响之大,无人比肩。古今中外几人能望其项背?《老子》思想的质量、密度之高,字字珠玑的诗化语言之精美,为历代经典罕见,其洋洋八十一章、浩浩五千言,构建的思想殿堂,远胜玉阙琼宫;后学高山仰止、望洋兴叹,顶礼膜拜,无可        ,只要其中一章,也足令作者载入史册。
    《老子》中的思想浩渺深邃,(        )。其名言隽语        ,耳熟能详者,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往往寥寥数语,几乎把万物、思维之“义理”揭示、涵盖殆尽,达到形而上辩证思维之极致,令人思之无穷,取之不竭,受用不尽,让人不禁叹服其辩证法的        。这种极具想象力、洞透力的辩证思维,我们未必学得来,但得窥其门墙亦为幸事。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逾越 俯拾皆是 无与伦比      B.跨越 举不胜举 无与伦比
    C.逾越 举不胜举 精妙绝伦      D.跨越 俯拾皆是 精妙绝伦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光耀百代,普照人类,已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
    B. 普照人类,光耀百代,已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
    C. 已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光耀百代,普照人类
    D. 已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普照人类,光耀百代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材料一:
    冯骥才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向人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家群体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近日,记者对本书作者冯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
    记者:您认为,艺术家与时代是怎样的关系?
    冯骥才:艺术家与时代关系的问题一直在讨论。在我看来,艺术家在社会上是一个群体,而在艺术创作中却是一个个纯粹的个体。他们身处社会生活的洪流中,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都不同。每个艺术家都心怀理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记者:作家、艺术家应该怎样表现和书写时代?
    冯骥才: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真正的艺术都是富于激情的。艺术家只有勇立时代潮头,潜入生活深处,才能找到生活真谛,获得艺术激情。对作家、艺术家而言,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只有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作品才能更具思想价值,才能深刻地表现生活,积极地影响生活。
    记者: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艺术家们》里就有不少妙语,如“风是天上的罗丹,天天雕刻着天上的云彩”。在您看来,怎样活化一部小说的语言?
    冯骥才:在从事文学工作之前,我的专业一直是绘画。我天生热爱艺术,绘画、音乐、诗歌、民间艺术等对我都有无穷的吸引力,也让我往往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
    这里边有一个与我们文化传统相关的问题值得探讨,就是中国人所讲求的“琴棋书画”和“触类旁通”。一个好的画家必然有很深的诗文修养。唯有如此,他们笔下的层峦叠嶂、林海丛莽、仕女高士、草木生灵才会具有灵魂。技艺只是浅层问题,背后更深的其实是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问题。这个传统有助于全面提升人的修养和审美能力,也是中华文化的高明之处,今天应该将其融入教育体系和对青少年的培养中。
    记者:您曾表示契诃夫有一颗悲悯之心,而您受契诃夫的影响较大,在《艺术家们》中,您是怎样体现作家的悲悯之心的?
    冯骥才:悲悯是一种人性关怀,是感同身受的情感,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弱者的同情。常常能唤醒世间的正义、公平与爱心。作家、艺术家尤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契诃夫有悲悯情怀并因此伟大。鲁迅也有这种情怀,这在《伤逝》里表现得十分充分和感人。
    在《艺术家们》中,我尽量让主人公心中富有这种“柔软的力量”。例如,楚云天善解人意,从不强加于人。他卖了几幅自己的得意之作,默默买下好友洛夫将要拍卖而不应卖掉的代表作,打算将来有一天再送还给他。
    我给不同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同时我也给全篇定下了理想主义、唯美主义的基调,因为我相信追求美和善是发自人心灵的自觉。我的读者一半是我的同代人,一半比我年轻。对于书中的故事,我的同代人一定感同身受。至于比我年轻的读者,我更希望他们通过读懂书中人物的幸与不幸,与艺术家们成为知己。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的文化艺术?
    冯骥才:我们所认识、研究和总结的传统艺术与舶来艺术,一直是两张皮,中间缺少融合点。我们没有把创造性发展自己的艺术作为主体,结果误以为“传统落后于时代”,因而漠视传统,甚至妄自菲薄。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系统,但如何真正让我们的艺术家对自己的美学传统引以为豪,非常值得讨论。(摘编自韩寒《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与冯骥才对谈新作〈艺术家们)》,《光明日报》2021年1月13日)
    材料二∶
    《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这部小说不再是单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
    书中描写了凶猛疫情突然袭击大城市燕市,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被推荐为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罗纬芝身染瘟疫。却成为花冠病毒“刀”下唯一的幸存者。
    《花冠病毒》封面有一句话,“20NN年,人和病毒必有一战……”。在小说的结尾处,毕淑敏指出,病毒其实才是这个地球的真正主人,因为它们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存活,而且病毒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往往有些病毒和人类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是人类打扰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自己招惹它们上身,才让它们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小说里作家虚构的这种病毒来自冰川,是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它们。
    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以人类战胜了病毒为结尾。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摘编自《〈花冠病毒〉:毕淑敏笔下的病毒与人性》,《凤凰资讯》2020年2月4日)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自己,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去表现和书写时代。
    B. 关于怎样活化写作语言,冯骥才未深谈技艺问题,而是从个人经历出发阐明传统文化对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C. 科研教授于增风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以身试毒,最终不幸牺牲。
    D. 《花冠病毒》描写了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但作者认为病毒的生活方式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
    1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应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活化小说语言技艺,涉及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等问题。
    B. 一些艺术家漠视传统,妄自菲薄,忽视了中国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传统,所以认为舶来艺术先进于中国传统艺术。
    C. 冯骥才认为艺术家身上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他给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对善和美的追求体现了纯正的价值观。
    D. 材料二采用了叙议评结合的方式:一段是对小说主题的评析,二段是对小说内容的叙述,三、四段叙议评有机结合。
    1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体现《花冠病毒》写作目的的一项是(   )
    A. 《花冠病毒》封面上说:读这本小说,有一个小小用处——倘如某一天你遭逢瘟疫生死相搏,或许你有可能活下来。
    B. 作者认为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病毒,招致了它们的攻击,才造成了这场灾难,这告诫人类一定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C. 病毒也是地球的主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势必加速繁殖并提高自身的攻击性。人类和病毒的战争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
    D. 那些没有勇气和责任,对病毒和困难抱有悲观、恐惧心理的弱者,终将因自身意志、抵抗力的下降被病毒和困难打倒。
    14.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诗论》谈到了“悲悯”:“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有人认为,作家、艺术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题,15分)
    文本一:                               驯鹰世家
    赵长春
    (1)八月水凉。九月风冷。入十月,风多寒意,水为冰凉。苇花摇曳,露浓霜重,薄冰细雪。驯鹰就摆翅空中,因为大雁南飞,到了袁店河畔。
    (2)袁店河南北流,东西横有几条哑河。哑河——一头连河、一头断流——这样的河道中,水稳,沙白,虫草多,蚌肥。从春到夏,到秋,珍珠在蚌中长大,珠圆,光亮,芒泽,名“袁珠”。可是水冰了,采珠不易,风寒使得采珠人青壮年时就佝偻了身躯。于是,有人家驯起了老鹰。
    (3)驯鹰靠“熬”。鹰捕自罗汉山。黑屋子里熬,鹰倔强,喂食不吃;人更倔强,非要喂食,不吃就不让闭眼。硬是熬得熟悉主人的气息、声音、口令,去了眼罩,一声唿哨,直扑大雁,鹰爪双下,大雁一声哀鸣!鹰吃雁肉,人取大雁嗉囊中的珍珠,各有所得。
    (4)也就是说,大雁南飞路过袁店河畔的季节,正是珍珠圆润、蚌肉肥美的时令。迁徙的大雁食蚌补养,珍珠不好消化,存于嗉囊中……每年秋深冬寒时,过往的大雁在袁店河停留半月二十天,鹰拿雁,人拿珍珠,有驯鹰的人家就如此收获了珍珠。
    (5)赵家是袁店河上下闻名的驯鹰世家,放飞的鹰多是赵家驯化的。
    (6)赵家驯鹰,只驯拿雁的鹰。所驯出的鹰,倔强,只拿雁;不逮兔子,不叼黄鼠狼,不擒狐狸,不捉山鸡。所拿的雁,嗦囊中袁珠多。赵家驯出的鹰也怪,好像能看出存珠多的大雁。一季下来,得珠多。不管买,还是雇,用赵家的鹰,划得来。因为袁珠金贵,大有大价格,小有小价格,北到蒙古,南至汉口,都有好销路。
    (7)赵家只管驯鹰,不拿大雁。赵家的规矩,驯鹰足够吃喝,拿雁毁害生灵。当年,袁珠作为贡珠,需要下水捕获,没少伤赵家人。赵家驯鹰后,一辈辈下来,伤了不少大雁。民国了,袁珠不作为供品了,赵家就立了规矩:驯鹰养家。就这样,到了民国三十一年。
    (8)民国三十一年日本人到了袁店河。最初的恐慌后,人们依然过日子,赶集上地,婚丧嫁娶。
    (9)转眼又到了拿雁的时节,也是袁店河上下婚嫁的时节。这个时候,场光地净,人们有了闲心、闲情、闲意。
    (10)那一天,农历十月十八。晴冷的天气被红盖头红双喜红鞭炮渲染,河东的嫁女,河西的娶亲。热闹间,来了六七个日本兵。赵十九记得很清,也就六七个日本鬼子,路过方清公路,见如此热闹,就停了摩托,下了马……于是,出了大事。
    (11)一周后,就在袁店河的几处新坟前,驯鹰的人家聚到了一起。赵老大架着一只雄壮的鹰,立在寒风中:“乡亲们,以前驯鹰,各有各的招,各赚各的钱;今天驯鹰,招数一样,也赚不了钱,可能还得丢了命……愿意干的,就回家赶紧驯,别掉板儿;不愿意的,赶紧滚蛋,各取其便。”
    (12)人们就散了。寒风中,纸钱飘飞,悲声呜咽。
    (13)此后的那三四年里,袁店河上空出现了一种老鹰,高翔在罗汉山、丰山、鹰卧山的天际,盘旋着,或者入定,就是一个黑点;不过,一旦发现小鬼子,忽然俯冲,喇!如风似箭,等明白过来,或眼瞎耳没,或舌断胸空,或喉碎且颈管窜血。
    (14)人们后来明白,是袁店河上下的驯鹰人家各用各招,以示区别。赵家驯的鹰,直扑咽喉、颈部,招招毙命。
    (15)后来驯鹰人家还按照要求,组建了一支特别的“鹰之队”,为南阳大会战的胜利立下战功。
    (16)——现在,水小了,大雁不再过往,袁店河没有驯鹰人了。赵家也不再驯鹰。只是把弹拨琵琶的好技艺传承了下来:左手多吟挽,右手控制音量、音色。挑轮、滚、滚双、并四弦、滚四弦等技法,表达出老鹰的翱翔;轮子弦带挑缠弦时,缠弦摆动,大雁鸣唳;拼弦、扫弦,震颤出老鹰与大雁搏斗的激烈。
    (17)有人说,这曲子叫“海青拿天鹅”。有人说,这曲子叫“平沙落雁”。
    (18)赵十九摇头不已。他说,这叫“斗鬼子”。赵十九还说,这是赵老大当年驯鹰时弹拨的曲子。
    (19)赵老大,驯鹰高手,第六代传人,爱好音乐。二胡、大鼓、唢呐,都上手。尤其弹得一手土琵琶。看鹰击长空,拿大雁,叨小鬼子,天长日久,模音拟形,留下了这首曲子。
    (20)很好听。听完,如喝豪酒,如观大战,浑身舒然,透彻、酣畅、解气。(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15期)
    文本二:
    赵长春创作的袁店河地域风情人物小小说系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对曾经的农村生存状态进行了精致的再现,展示了袁店河人文风貌,构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袁店河图”。
    赵长春小说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其又是丰腴的,淡到极处也是浓到极处,他的一系列以袁店河乡村风土人文为题材小说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其个性化的语言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赵长春自己也曾说,“多用简洁、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努力做到不动声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语言运用的成功与否是小说创作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小小说对语言的要求更是达到苛刻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个性生命体验的文字呈现过程。(摘自马涛《赵长春小说语言艺术特色》)
    15.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驯鹰并不是件容易事,因为鹰本性刚强不屈,驯鹰靠“熬”,“熬鹰”,其实也是在“熬人”,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
    B. 赵家只驯拿雁的鹰,驯出的鹰所拿的雁,嗉囊中袁珠多、销路好。通过驯鹰足够吃喝,可见赵家人易于满足,安贫乐道。
    C. 小说第(10)段中“晴冷的天气被红盖头红双喜红鞭炮渲染”,写出了嫁娶时的热闹、喜庆,与接下来发生的惨剧形成反差。
    D. 小说第(13)段看似在写老鹰的威猛,惊心动魄,实际上突出表现了袁店河的乡亲们与日本鬼子殊死搏斗的勇敢和智慧。
    1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对袁店河的气候进行描写,既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环境,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 小说在行文过程中,概括叙述性笔墨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但并未导致故事与人物的模糊不清。
    C. “于是,出了大事”,寥寥数语,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留白使小说读起来意味无穷。
    D. 小说塑造赵老大的形象,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内在特征。
    17. 文本一(19)(20)两段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18. 结合文本二,分析《驯鹰世家》的语言艺术。(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陈丞相平者,少时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疑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孝文帝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B.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C.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D.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即土地神,常与“稷”连用,社稷是国家的代称。文中是“祭祀土地神”的意思。
    B. 昆弟,即子弟,文中特指项氏的宗族。此处陈平意在说明项羽任人唯亲,所以离开他。
    C. 剖符,古代帝王封赏诸侯或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以作凭信,后因以之称分封、授官。
    D. 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此处与孟子所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同义。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平少好读书,自小胸怀大志。他年轻时主持分配祭肉,老人们都夸赞他;他却说,有朝一日让他主持管理天下,他也能像今天分肉一样出色。
    B. 陈平智慧过人,善于化危为机。他从容应对他人的恶意中伤,重获刘邦信任;他精研时局,分析刘项二人各自的优劣,并向刘邦献上灭楚之策。
    C. 陈平品行高尚,受封不忘初心。刘邦要封他为侯,他却推辞说若是当初没有推荐魏无知,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刘邦夸赞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
    D. 陈平见识卓绝,尽显辅臣气度。他认为宰相的职责不是去管具体事务,而是管好群臣,因为宰相要向上辅佐天子,对下统率百官,使其各司其职。
    2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23. 在陈平的分析中,刘邦为人的优缺点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元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注:危楼,高耸的阁楼。
    24.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江边庄稼肥硕茂密,江渚上蒹葭萧疏秀美,显现出秋景的生机与诗意。
    B.三、四句中的“添”“淡”两字,生动展现出由夏入秋时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程。
    C.“山容”之所以“瘦”,是因为深秋时节木落千山,山峰才显露出突兀嶙峋的轮廓。
    D.整首曲写了作者江头秋行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句式整齐活泼。
    25.《江头秋行》是写景名作,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26.(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2)《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3)《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可以看做是她一生的写照。
    著名畅销书作者王臣说:世间最好的人生,是你不索取、不攀附、不低眉,却能活得最贞静、最优雅、最安然。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对竞争这一问题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