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张来《感春十三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含原文译文)

http://www.newdu.com 2021-12-28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张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春十三首(其一)
    张来
    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
    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
    人家寒食近,桃李暖将绽。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马”一句,统领下文诗人所见盎然春景,表现诗人轻松自在的心情。
    B.“逼”用字精炼,生动刻画南山高耸、迫近行人的动态美,有锤炼之功。
    C.本诗展现一幅农家生活素描,或全面铺开,或个别细描,层次错落分明。
    D.“莫辞贫”表现农民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虽然不宽裕,但仍热爱生活。
    15.苏轼曾评价张耒的诗作“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从语言和情感角度分析。(6分)
    答案: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内容和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理解与分析。整体把握诗歌大意,结合选项的解释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特点的分析。根据相关的诗句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思考作答。
    
【解答】(1)C.“本诗展现一幅农家生活素描”错误。结合“草木”“高柳”“新麦”“桃李”等可知,本诗以客观景物描写为主,自然景物占主要位置。更像一幅自然景物描写。
    故选:C。
    (2)首先要理解苏轼评价之语的意思。苏轼称赞张耒之诗“气韵雄拔,疏通秀明”,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不拘于言语新奇,很少使用硬语及生僻的典故,汪洋冲淡,有一唱三叹之音。语言上,诗歌在描写郊野景色的时候,以“明”“秀”来形容草木,以“黄乱”“高”来形容柳,以“绿”“短”形容新麦,以“初涨”形容“清洛”,以“将绽”形容“桃李”,语言平易,意思明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凸显春季郊野景色的秀美。
    情感上,诗人以“信马”呈现任马行走而不加约束的自由之态;以富有特点的景物展现早春的清新优美,如明秀的草木,如黄乱的高柳,如铺地的新麦,如即将绽放的桃李;以“妇子乐”“牛羊散”来展现农家生活的丰足,这些情感流露自然而畅达,可以说是气韵流畅。
    答案:
    (1)C
    (2)①语言平易流丽,不事雕琢,很少使用生僻字或典故。如用“草秀木明”“高柳黄乱”“新麦绿铺”“清洛初涨”等平易之语写郊野秀色,自然生动。②情感明显畅达,笔随意动,气韵流畅。如信马游春的轻快自由,早春自然的清新优美,农家生活的丰足逸乐,都在诗人笔端自然流淌,不隐晦,不生硬。
    译文:
    春天的郊野草木明媚,秀色宜人,仿佛可以揽入怀中。一场春雨过后,道路上尘埃不扬,空气清新;我由着马儿欢快地往前走,不知走出了多远。道路两旁,高高的柳枝轻轻摇曳,嫩黄的颜色迷乱人眼;田野中新出土的麦苗齐齐整整,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绒毯。陡峭的南山仿佛向我压下来;洛水涨起了春潮,清清的河水好像要漫出堤岸。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迎接寒食,桃李的花苞被暖烘烘的太阳熏得快要绽开。男人和妇女为丰收在望而分外喜悦,红日初升就把牛羊散放开来。赶忙买酒不要推托说家里穷;东风吹拂,百花即将一片绚烂。
    赏析:
    这首是作者早年任寿安(在今河南宜阳县境)县尉时所写。本诗写作者雨后信马游春所看到的郊野景色,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由柳麦而山水而人家,逐层道来,秩序井然,作者选景构图都与农家生活密切相关,关怀人民生活的感情是从画面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作者正是以这种“不着议论而理在其中”的风格在宋诗中别树一帜。
    诗歌描写的,正是北方乡村春天的生活图景。本诗主要写雨后信马游春时看到的郊野秀色,很像一幅自然景物速写,人只是其中的点缀。“草木明”“尘埃少”,高柳“黄乱”,新麦“绿铺”,“南山”迎面,清“洛”初“涨”,北方原野上万物欣荣的盎然春意,引起诗人极大兴趣。雨后新晴,节近“寒食”,桃李的蓓蕾被暖烘烘的太阳熏得快绽苞了。村落里丁男妇女为丰年在望而分外喜悦,红日初升就把牛羊散放在牧场上。虽然手边不宽裕,人们还是利用劳动余暇入城“携酒”回来,与妻子同乐。树头开遍繁花的明烂春光如不及时欣赏,将会被东风带往天涯。
    《感春》是诗人对北方农村春天的热情赞歌。雨水调匀,丰年在望,给农民带来了改善生活的实惠,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人们似乎呼吸着春天的气息,预享着丰收的快乐。作者生动具体地传达出农民这种感情,正是他关怀人民生活的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