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汉川二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21-11-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汉川二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名、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二: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材料三:
    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
    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B. 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
    C. 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
    D. 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
    2. 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
    B. 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C. 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体阅读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
    D. 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B. 观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C.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
    D. 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4. 材料一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时,应该规避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 C    2. D    3. A    
    4. 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一—跨媒介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②接着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指出“跨媒介习读与交流”活动应该围绕言语活动展开;③然后论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面临的挑战;④最后展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5. 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仍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素养。②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规避海量的跨媒介信息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困扰。③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④跨媒介阅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⑤要注意对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避免不同的媒介元素的混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说法绝对,原文“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只是条件之一。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文无据,原文“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说的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的形态比较容易形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词,与“散文化的语言”同属于文字媒介,不属于跨媒介学习。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一段,首先指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的时代背景,然后指出“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再针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提出“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一中心论点。
    第二段,首先解释“媒介”和“阅读”两个概念,再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然后第三段,段首语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分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展开方式。
    第四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重点阐述面临的挑战。
    第五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材料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可知,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素养;
    由材料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可知,要规避海量的跨媒介信息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困扰;
    由材料一“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可知,要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
    由材料二“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可知,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
    由材料二“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可知,要不同的媒介元素的混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嘴
    范子平
    ①那是个油菜花灿灿的明媚春天,在交通运输公司宣教科的几个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们,就热热闹闹地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
    ②张珍妮的丈夫是自来水公司的副经理,张珍妮说,他的先生天生爱吃,在家里三天两头是买肉做肉,烘烤、清蒸、红焖啥都做得像模像样、色香味俱全,业余时间都弄这上边去了,上个星期天,他爱人专门到市委招待所里跟厨师学做烤全羊。
    ③毛蓁蓁的丈夫在供电公司宣传处当副处长,毛蓁蓁接着说,她的那位光吃不做,可吃得下色、上一周为了吃一盘正宗的清炖野甲鱼,专门领她跑到一百多里外的万弦湖风景区。
    ④俗话说最后出台的是压轴戏,生来啥事都不好落到人后头的姜芸芸对这个话题最后说话,但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说,现在条件好了谁不爱吃爱喝?俺家的先生每逢过星期,每逢节假日就领着全家到省城吃大餐,省城有名的饭店都吃遍了。眼下吃惯了省城大饭店的鲍鱼米饭,生生上了瘾,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
    ⑤女人们就是争强好胜,但这场呱嗒嘴之后,张珍妮的丈夫做烤全羊的话,毛蓁蓁的丈夫领着吃清炖甲鱼的话随着风吹走了,只有姜芸芸全家成天到省城吃大餐的话迅速传遍全城。特别是她撇着小嘴说的那句“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一时成了全城的名言。这也难怪,吃烤全羊吃野生甲鱼毕竟不稀罕,但吃鲍鱼在这个县城里还是较为少见的,更重要的是三个女人中,只有姜芸芸的丈夫有实权,具交通局的一把手,正局长,咋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⑥这话传来传去终于传出了事情。听说是交通局内部也有人写信反映,县纪委来调查姜芸芸丈夫公款吃喝的事情,直到这时她的丈夫才知道她在外面吹牛吃鲍鱼的事情,气得他到家逮住姜芸芸就是一顿臭马、其实姜芸芸一共就吃过一次鲍鱼,还是她在省建筑公司的同学请客。虽说交通局长并没有领着全家用公款大吃大喝,但这公款吃喝的名声还是在小县城传了好长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拔出萝卜出泥,纪委来调查的结果,把交通局小金库的事情弄了出来,几十万的小金库全部没收入国库,而且给局长来了个行政警告处分。
    ⑦有很长一段时间,姜芸芸都不大说话。但江山易改性难移,慢慢缓过劲来的姜芸芸又开始吹牛了,一次同学聚会能筹交错之间说起了建筑公司老总王老六,王老六承包了矿产局新行政大楼的建设,定金都交过了,但矿产局班子矛盾大,后续资金跟不上,现在工程进展不下去,弄得王老六把矿产局长臭骂一顿,说你要不当家就别跟我签协议!喝酒喝得红头涨脸的姜芸芸就说了,俺家那位在交通局威信高,吐口唾沫成钉!交通局要盖培训中心,这个推荐这个,那个推荐那个,俺家那位说了,别争,就是王老六!局里人提王老六公司的资质不够,俺家那住说,我啥也不看,我说王老六就王老六!协议签了,局里上上下下连个屁都没人敢放!
    ⑧谁知道隔墙有耳,不知道谁又把这件事给张扬出去了。全城都知道,交通局长盖培训中心大楼,说啥资质都不看,他说王老六就王老六,这不是暗中有交易吗?好几封举报信都过去了,纪委立案调查。调查来调查去,发现王老六仅仅是和交通局草签意向协议。一切都在前期摸底阶段,并没有姜芸芸说的那种胡乱拍板定案的情况。但是这样一闹大,交通局长就没法让王老六在交通局承包工程了
    ⑨交通局长更加生气,这一段时间回家老是板着个脸。姜芸芸知道错在自己,只好退避三舍,甚至,这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也不好意思说,上午正要去做家常饭,老公打来电话说到街上去吃大过你的生日。到了街上一个偏僻一些的酒店,老公又是点好菜,又是点生日蜡烛,叫姜芸芸好生意外。姜芸芸说,老公我向你认错,两次纪委调查都是因为我这张嘴——我这张乌鸦嘴!说完,伸出小手就朝自己那美丽的小樱桃嘴上来了那么一下子。
    ⑩交通局长忙抓住姜芸芸的手,放在自己的大手里摩挲许久才放开,又满满斟了一杯红葡萄酒双手端上说,芸芸今天我敬你一杯!一个祝你生日快乐,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感谢你的这张说话没遮拦的嘴,你不是乌鸦嘴是凤凰嘴,凤凰嘴!
    ⑪姜芸芸满脸通红说老公你讽刺我!
    ⑫老公说不是讽刺是真诚,现在王老六进去了,你知道他弄翻了多少人?咱城管局金局长、沙管局侯局长、土地局文局长都因为王老六进去了!刚上任不到一年的建委赵主任也进去了!还有几个在查着……想想王老六原来也是打算承包我们局培训中心工程的,要没有你在里边插一杠子,很难说我到时候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说不定我这次也得进去!纪委及时查查咱,看起来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啊!能挡住不让咱往下坡滚!这个事情我越想越感谢你来,为我们美丽的凤凰嘴干杯!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三个女人的出场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性重要人物姜芸芸压轴出场,前二者对她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B. 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写纪委调查,一波接一波,此伏彼起,引人人胜,颇有小小说“尺水兴波”的特点。
    C. 小说最后一段交待纪委反腐败成果,是全文点睛之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重千钧,迅速升华文章主题。
    D. 文中交通局长吃鲍鱼的事查无实据,胡乱拍板定案仅仅是个意向协议,说明交通局长清廉守法,经得起考验。
    7. 下列对文中⑨⑩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段写交通局长特意找个酒店为姜芸芸过生日,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
    B. 这两段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交通局长和姜芸芸的生动形象。
    C. 在老公的意外之举面前,姜芸芸认错又自打嘴巴,说明她有愧心理。
    D. 对交通局长一系列的刻画,目的是表现他的感激之情,体现他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
    8. 本文以“凤凰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是本文语言的重要特色,请举例简析。
    【答案】6. D    7. D    
    8. ①以“凤凰嘴”为题,巧设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与文中“乌鸦嘴”相对,暗示情节发生转折,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有很强的讽刺作用,突出主题。    
    9.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读起来显得亲切自然。比如“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插一杠子”等,语言通俗易懂。②俗语的大量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如“拔出萝卜带出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吐口唾沫成钉”等,很有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说明交通局长清廉守法”错误。由原文“虽说交通局长并没有领着全家用公款大吃大喝,但这公款吃喝的名声还是在小县城传了好长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拔出萝卜出泥,纪委来调查的结果,把交通局小金库的事情弄了出来,几十万的小金库全部没收入国库,而且给局长来了个行政警告处分”可知,小金库的问题不合法。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体现他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错误。由原文“还有几个在查着……想想王老六原来也是打算承包我们局培训中心工程的,要没有你在里边插一杠子,很难说我到时候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说不定我这次也得进去!纪委及时查查咱,看起来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啊!能挡住不让咱往下坡滚”可知,体现的是侥幸没有“进去”,才有这一番表演。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标题是“凤凰嘴”,但是文章开篇却写三个女人呱嗒呱嗒地侃大山,与“凤凰嘴”没有联系。巧设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由句子“姜芸芸说,老公我向你认错,两次纪委调查都是因为我这张嘴——我这张乌鸦嘴!”可知,因为姜芸芸吹牛,导致纪委两次调查她老公,她自己说自己是“乌鸦嘴”。所以“凤凰嘴”与文中“乌鸦嘴”相对,暗示情节发生转折,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正是因为姜芸芸没遮拦的嘴,才使交通局长侥幸没有“进去”,所以“凤凰嘴”有很强的讽刺作用,突出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那是个油菜花灿灿的明媚春天,在交通运输公司宣教科的几个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们,就热热闹闹地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中的“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眼下吃惯了省城大饭店的鲍鱼米饭,生生上了瘾,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中的“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还有几个在查着……想想王老六原来也是打算承包我们局培训中心工程的,要没有你在里边插一杠子,很难说我到时候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说不定我这次也得进去”中的“插一杠子”。这些句子语言生活化、口语化,读起来显得亲切自然。
    “虽说交通局长并没有领着全家用公款大吃大喝,但这公款吃喝的名声还是在小县城传了好长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拔出萝卜出泥,纪委来调查的结果,把交通局小金库的事情弄了出来,几十万的小金库全部没收入国库,而且给局长来了个行政警告处分”中的“拔出萝卜带出泥”;“有很长一段时间,姜芸芸都不大说话。但江山易改性难移,慢慢缓过劲来的姜芸芸又开始吹牛了”中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喝酒喝得红头涨脸的姜芸芸就说了,俺家那位在交通局威信高,吐口唾沫成钉”中的“吐口唾沫成钉”。这些俗语的大量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
    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即日引军分行,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入康居东界,令军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由是具知郅支情。
    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昂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
    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B. 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C. 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D. 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在文中指被推举,它和“察”一样,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帝王死称则称“崩”,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禄”。
    C. “谥”即“谥号”,是古代对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赞扬的称号,始于西周。
    D.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本文中郅支单于领导的匈奴即在此列。类似的称呼还有“蛮、胡、戎”等。
    12. 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帝下诏让诸侯举荐茂才,张勃举荐了陈汤。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张勃也受牵连被削夺二百户的食邑。
    B. 陈汤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好立奇功。他冷静分析匈奴局势后,鼓动甘延寿抓住时机当机立断。甘延寿非常认同,与陈汤一起假传圣旨征调城郭各国军队和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士卒。
    C. 陈汤、甘延寿带领军队分道进发,途经赤谷、乌孙,进入康居后秘密召见康居的贵族屠墨,和他歃血为盟,并通过他详细地了解了郅支单于的情况。
    D. 在与匈奴作战过程中,甘延寿、陈汤命令军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包围城池并各自把守自己的阵地,最终经过勇猛作战,取得胜利,建立了不朽功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
    (2)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
    14. 依据文章,简要概括陈汤说服甘延寿对匈奴发兵的理由。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陈汤)年少时好读书,博学多识,善于写文章。因家贫四处借贷,没有节制,不被同乡人称道(被同乡人看不起)。
    (2)我与官兵们共同讨伐郅支单于,侥幸消灭了他,在万里之外宣示了军威,应该有使者在道路上欢迎慰劳。    
    14. ①夷狄之人有畏惧臣服强大者的本性;②匈奴人剽悍善战,如果长期纵容他,西域诸国危险,他们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③匈奴人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弩守卫,如果征发屯田官吏戍卒,驱使乌孙士兵,直捣他们的城下,他逃跑却没有合适的去处,死守也不能够保全自己,可以建立千年功业。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刚放亮,四面燃起大火,士卒们十分高兴,大声叫喊,铜钲战鼓声惊天动地。汉兵趁机放起火来,士兵们争着攻进城池,郅支单于负伤死去。   
    “动地”的主语是“钲鼓声”,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意思是“铜钲战鼓声惊天动地”,排除AD。
    “郅支单于”是专有名词,做“被创死”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给予褒奖赞扬”错误,谥号可褒可贬。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甘延寿非常认同,与陈汤一起假传圣旨”错误,文中说的是“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假传圣旨的是陈汤。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句首加主语“陈汤”;“属”,写;“丐贷”,借贷;“为……所”,被;“称”,称道。
    第二句中,“禽灭”,消灭;“振旅”,宣示军威;“迎劳道路”,于道路欢迎慰劳,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设题区域在第二段。
    由“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可知,夷狄之人的本性是畏惧臣服强大者;
    由“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可知,匈奴人剽悍善战,长期纵容,后患无穷;
    由“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可知,匈奴人没有坚固城池和守卫,如果对匈奴发兵可以建立千秋的功业。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丘人。年少时好读书,博学多识,善于写文章。因家贫四处借贷,没有节制,不被同乡人称道(同乡人都看不起他)。西行到首都长安求官,任太官献食丞。几年中,富平侯张勃与他交往,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元帝下诏诸侯举荐茂才,张勃举荐了陈汤。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为司隶所究。张勃也因为举荐失察受到株连,削夺二百户。恰巧张勃死去,于是被赐谥号缪侯。陈汤论罪下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赴西域。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好立奇功。每次经过城镇山川,总要登高远望勘探地形。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和甘延寿商议说:“夷狄之人畏惧臣服强大者,这是他们的本性。西域原本属于匈奴人,现在郅支单于威名远播,侵略欺凌乌孙、大宛国,并常常打康居的主意,想要降服他。几年后,西域诸国就都危险了。况且匈奴人剽悍,好勇善战,多次获得胜利,如果长期纵容他,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郅支单于虽然远在绝域,但蛮夷之人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弩守卫,如果我们征发屯田官吏戍卒,驱使乌孙士兵,直捣他们的城下,他如果逃跑却没有合适的去处,死守也不能够保全自己,千年功业可以在今日建立了。”甘延寿也认为他说得对,想向朝廷奏报请示这件事。陈汤说:“朝廷和公卿商议,这么大的决策不是普通人能够见识到的,事情一定不被允许。”甘延寿仍然不听他的建议。正巧赶上甘延寿长时间生病,陈汤独自假传圣旨征调城郭各国军队和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士卒。甘延寿听说了这件事十分吃惊,想要阻止他。陈汤大怒,拔剑叱责甘延寿说:“大家(士卒们)已经集合了,你小子想阻挠(扰乱)军心吗?”甘延寿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部署安排行军布阵的事宜,更增添了扬威、白虎、合骑的人马,汉军、胡兵共四万多人。甘延寿、陈汤上奏章自我弹劾假传圣旨之罪,并陈述发兵的情形。
    两人立即带领军队分道进发,从北路进入赤谷,经过乌孙,进入康居的东部,下令军队不许抢掠。并秘密召见康居的贵族屠墨,以威信晓谕他,和他歃血为盟后让他离去。因此完全了解了郅支单于的情况。
    进军到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安营布阵。郅支一百多名骑兵冲击营寨。各营寨都张弓搭箭指向他们,郅支骑兵退却。继而又派士兵射击城门的骑兵、步兵,骑兵、步兵都退入城内。甘延寿、陈汤命令军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包围城池。各自把守自己的阵地,挖堑壕,堵塞门窗,盾牌在前、弓箭长戟在后,仰射城中及城楼上的人。城楼上的人都向下逃跑。土城的外面有木城,在木城中射箭,杀伤不少城外的人。城外面的人用木材烧毁木城。夜晚,几百骑兵想要突围,被正面射死。天刚放亮,四面燃起大火,士卒们十分高兴,大声叫喊,铜钲战鼓声惊天动地。汉兵趁机放起火来,士兵们争着攻进城池,郅支单于负伤死去。呼韩邪单于看到郅支已经被杀,又喜又惊,磕头投降,愿意守卫北部边疆,世代臣服。
    最初,中书令石显曾想把姐姐嫁给甘延寿,甘延寿没答应。连丞相、御史也都厌恶他们假传圣旨的行为,都不赞同陈汤。陈汤一向贪婪,所俘虏缴获的财物进入边塞大多被他据为己有。司隶校尉发文,沿途让官吏查验。陈汤上奏章说:“我与官兵们共同讨伐郅支单于。侥幸消灭了他,在万里之外宣示了军威,应该有使者在道路上欢迎慰劳。现在司隶反而在路上查验搜查,这是替郅支报仇啊!”皇上立刻斥退查验的官兵,命令沿途各县在道路上准备酒饭来招待班师的军队。回到长安后,论功行赏,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①
    刘禹锡
    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
    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
    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
    商山紫芝客②,应不向秋悲。
    [注]①此诗作于大和七年,刘禹锡被贬苏州刺史之时。白宾客,即白居易,大和七年四月,白居易罢河南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②紫芝客,即商山四皓。秦末四人避秦乱隐居商山,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后来四人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太子上宾。白居易《自咏》诗中曾自称“白衣居士紫芝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感慨远离京城,即便苏州位列雄州,自己身体尚健,悲凉的心绪也难以宽解。
    B. 颔联写自己举杯饮酒时兴致仍然高涨,登楼时也由步履感知到筋力依然充沛如旧。
    C. 颈联中,“蝉鸣”的意象和“望雁”的动作分别表现了诗人的心绪不宁和惆怅之情。
    D. 悲凉的感喟在诗中反复出现,“无益”“衰”“尽”“愁”等词语都透露出诗人的心结。
    16. 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寄寓复杂情感。
    【答案】15. B    16. ①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②实质上是披露自己磊落不平的胸中郁闷;③也表达了对友人和自己的劝慰之情,希望仍在,壮志依然可以实现。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登楼时也由步履感知到筋力依然充沛如旧”说法错误,“筋力上楼知”应是登楼时自觉体力不如从前。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上句“商山紫芝客”,借用“商山四皓”避秦乱隐居商山后又成为太子上宾的典故,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自己被贬得不到重用的郁闷之情。
    下句“应不向秋悲”,意思是不应该对着秋天这个季节悲叹,这是对自己也是对白居易的劝慰之辞。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却成为太子上宾,我们也应该对未来抱有希望,不应该如此悲愁。此处作者情感转入积极,表达了对友人和自己的劝慰之情。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直接描写天姥山的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契阔谈䜩    ②. 心念旧恩    ③. 狗吠深巷中    ④. 鸡鸣桑树颠    ⑤. 天姥连天向天横    ⑥. 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䜩”“颠”“姥”。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年初一,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对谈,以多维视角讲述《尚书》故事,一起带领观众进入到深邃的时空隧道,完成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典籍里的中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文字中蕴藏的人生感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虫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
    B. 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
    C. 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
    D. 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下文语言风格未能协调一致,请修改成整句。要求:可调整语序、增删字词,但不能改变原意。
    【答案】18. B    19. A    
    20. 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时间的长河”运用比喻修辞。
    A.夸张,“千寻塔”夸张言塔之高。
    B.比喻,以“千树万树梨花”比喻“雪花”。
    C.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形成对比。
    D.借代和设问,“知否,知否?”是设问,“绿肥红瘦”是借代。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根据逻辑,应先说“历史”,后说“当代”,排除BD;再根据“大场面”与“细腻情境”之间的逻辑故选,应该先说“大场面”,排除C。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整句”,指的是一组句式一致、结构整齐的句子。
    首先选定一个句式形式,如以“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为基础句式;
    然后把其它的句子按照此句式作变换,如把“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变换为: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
    最后按照逻辑顺序整理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灭活疫苗是指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将其灭活。这种生物制品可由整个病毒或细菌组成,也可由它们的裂解片段组成为裂解疫苗。裂解疫苗的生产,是将微生物进一步纯化,直至疫苗仅仅包含所需的抗原成分。它既可以是蛋白质疫苗, ________。蛋白质疫苗包括类毒素和亚单位疫苗。大多数多糖疫苗由来自细菌纯化的细胞壁多聚糖组成。
    灭活疫苗的免疫机理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它产生的抗体有中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作用,对细胞外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灭活疫苗常需多次接种,__________,仅仅是“初始化”免疫系统。必须接种第2剂或第3剂后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接种灭活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随着时间而下降,因此,__________。灭活疫苗通常不受循环抗体影响,即使血液中有抗体存在也可以接种。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提取文中关键信息,尝试给“灭活疫苗”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字。
    【答案】21. 示例;①也可以是多糖疫苗;②第1剂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③一些灭活疫苗需定期加强接种。    
    22. 示例:灭活疫苗是指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和灭活,再通过多次接种后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保护性免疫生物制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句“既”可知,前后的并列关系,用“又”“也”等词搭配;再根据下文“多糖疫苗”可知,此处应填“也可以是多糖疫苗”。
    第二处,根据“常需多次接种”“须接种第2剂或第3剂后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可知,此处应填“第1剂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
    第三处,根据“因此”可知,此处是一个结论句,再根据“常需多次接种”“抗体滴度随着时间而下降”可知,此处应填“一些灭活疫苗需定期加强接种”。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筛选概括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确定“灭活疫苗”的属概念,由“这种生物制品”可知,其属概念是“生物制品”;
    再筛选“灭活疫苗”的特点:结合“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将其灭活”概括出“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和灭活”,结合“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常需多次接种”“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概括出“通过多次接种后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保护性免疫”。
    最后根据下定义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字数氛围内表述即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漫画作文。
    这道漫画材料作文,充满了哲理思辨。漫画中一名女子站在高处,手指向远方,看到大海波光粼粼,阳光明媚,鸥鸟飞翔,称“那儿很美呀”。一位男子站在低处,因被眼前的大山阻挡了视线,看不到女子所见的美景,说“我看不见”。在漫画的下面,有一行小字:生活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远处的美景是客观存在的,看到与看不到原因主要在于站位高低不同。登高自然可以望远。人生也是如此,思想境界高,自然胸怀宽广,见识远博。次要原因是眼前是否有高山阻挡,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被眼前事物蒙蔽,就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
    行文时最好先简洁描述漫画内容,据此提炼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论述站位高度对见识的影响,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为什么站位影响见识,也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站位,才能让自己见识远博。
    立意:
    1.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提高境界,远博见识
    3.去除蒙蔽,才能看到真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