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遐想。 D.这首诗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17.有人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 16.D 17.《琵琶行》运用大量笔墨对琵琶乐本身进行铺陈描写;《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听者的感受衬托筝乐。 【解析】 16.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D项,“‘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明月中”交代了时间,也并不是哀景,应是乐景衬哀情。 故选D。 17.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技巧的能力。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方法多样。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式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衬托的方法,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而本诗则主要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主要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起。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