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以及解析
1.A
2.C
3.D
4.①首先引出“意象”这一概念以及它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②其次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③然后具体分析“意象”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④最后强调“意象”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是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5.①上阙用荠麦满目,废池乔木,黄昏落日,空城吹角等意象极力渲染扬州城的残破荒凉的意境;
②下阙借冷月无声与桥边红药两意象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哀伤;
③《扬州慢》既写了历史上的扬州兴盛繁华,又写了战后扬州的残破萧条、荒凉孤寂,今昔对比,强化了悲怆的意境。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南朝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意’与‘象’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看,并不是因为“南朝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让“‘意’与‘象’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实现这一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
C.“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错误。材料二的表述是“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是他们对美的追求的表现,不是“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D.“有意境的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品,在于……”错误。材料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强调的是“这一点”上的区别,而非其他方面的区别,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C.“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判断,西方艺术家与中国传统美学艺术家在意境的评价上没有对立的标准,故“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的判断是错误的。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D.“用绿、青、红、白等颜色描摹江、山、花、鸟几种景象”错误。“江、山、花、鸟”属于意象,不单纯是“景象”。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由“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直接引出“意象”这一概念以及它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段,由关键句“‘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曹魏时代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可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段,由关键句“‘意象’经历‘意’‘象’合成的一系列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可知,具体分析“意象”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第四段,由“‘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可知,强调“意象”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是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赏析意象与意境关系的能力。
《扬州慢》一词中描写到的扬州景象。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所见的景象——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的野生麦子。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城美景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了。日落黄昏,清越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荠麦满目”“废池乔木”“黄昏落日”“空城吹角”等意象极力渲染扬州城的残破荒凉的意境。
词的下阕,写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哀伤。
反复使用对比手法,是《扬州慢》的艺术特色之一: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强化了悲怆的意境。
6.A
7.D
8.①写出了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及对革命岁月的深情追忆;
②再现会议场景,对南湖游船建党、引领中国革命启航的高度评价;
③将对南湖的描写与革命历史相结合,虚实相生,富有文学色彩。
9.①首先,写出了南湖的自然山水,南湖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②其次写南湖的丰富历史,南湖历经兴衰,富有历史沧桑。
③最后写南湖的革命烟雨,南湖是党的摇篮,是革命的起点。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凸显了文章主旨”错误。苏东坡和杜牧的诗句的引用旨在突出南湖景色的飘渺虚幻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不能体现主旨。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章最后两段化虚为实”错误。应是化实为虚。
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引用是董必武在1963年12月写的一副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雨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写出了对革命岁月的深情追忆。
第二次引用是1964年4月,董必武同志视察南湖,仔细察看纪念船后,感慨万千,遂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再现会议场景,对南湖游船建党、引领中国革命启航的高度评价。
第三次应用是1961年8月,董必武在京汉线的列车中,回忆起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写出了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
作者通过对董必武诗句与对联的引用,把对南湖的描写与革命历史相结合,虚实相生,富有文学色彩。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我到了渡口,登上渡船,船儿一摇一晃地缓缓前进。这又给诗一样的环境,增添了一点诗情画意。这轻吹的风,这荡漾的波,掸拂了我旅途的疲劳,洗却了我旅途的风尘。俗称小瀛洲的湖心岛,在烟霭似纱里显得分外迷人,恰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把南湖装扮得更加如梦如幻”可知,首先,写出了南湖的自然山水,南湖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由“明朝万历十年知府龚勉拨款修楼阁增建亭轩,取名‘瀛洲胜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领兵攻取嘉兴,在烟雨楼驻扎过部队;1645年清兵攻打烟雨楼,楼被焚毁;清朝顺治年间知府许焕又重建;清朝同治三年清兵围攻镇守嘉兴城的太平军时,烟雨楼又被清兵炮火摧毁。这样,烟雨楼数十年凄惨荒凉,一直到1918年才重建。烟雨楼历经沧桑,为江南知名胜景,真可谓人文名胜”可知,其次写南湖的丰富历史,南湖历经兴衰,富有历史沧桑。
由“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望志路106号召开,因被法捕房的密探所窥,参加会议的代表才移师嘉兴南湖”“在这条红船上,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讨论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可知,最后写南湖的革命烟雨,南湖是党的摇篮,是革命的起点。
10.B
11.A
12.C
13.(1)(他)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
(2)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百多年了。
14.匿名迹远权势(隐藏名声疏远权势)。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宿卫”和“肃敬不怠”是不同的两件事,其主语均为“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所以两句之间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
“十有三年”为时间状语,一般单独成句,据此排除D项。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精神气力旺盛”错,文中“精力”的意思是尽心尽力、专心竭力。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C.“正是如此节俭让他比霍光还富有”错,原文为“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由此可见张安世的富有超过霍光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能够不断增加财产。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内治”,指在家里经营产业;“纤微”,作名词,指细微的财物;“是以”因此;“殖”,增加;“货”,财产。
(2)“然”,然而;“区区”,小小的;“致”,使达到;“序”,排列座次;“朝”,使动用法,使……来朝拜。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
根据原文“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分析,可以得出张安世推荐人才却不想让人知道是他推荐的结果原因是“匿名迹远权势(隐藏名声疏远权势)”。
参考译文:
张安世表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遺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今速求去,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15.B
16.①前两联写景、叙事,描绘出金陵的凄凉、冷落,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②颈联表达了作者心系国家,关注战事的爱国情怀;
③尾联表达了对将领们醉心名利,无心战事的不满之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衬托出周围环境的清丽”错误。“清丽”与诗歌的意境不合,应是“寂静”“凄凉”“冷落”。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前两联“圆月出高城,苍苍照水营。江中正吹笛,楼上又无更”意思是:一轮圆月从高高的城墙之上升起,照在苍苍的水营城上。江中传来的笛声,楼上却无更声。首联和颔联写景叙事,“苍苍”与江中传来的笛声描绘出金陵的凄凉、冷落。
颈联“洛下仍传箭,关西欲进兵”意思是:洛阳城里仍然传递令箭,关西地区仍有敌兵来犯。这两句借助“传箭”“进兵”等词,表达了作者心系国家,关注战事的爱国情怀。
尾联“谁知五湖外,诸将但争名”意思是:有谁知道在吴越地区,将帅们只知道争名夺利呢?表达了对将领们醉心名利,无心战事的不满之情。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指、迩、见、抱怨、摧、栈、钩连、名、堪、捷、襟。
18.D
19.C
20.2020年开始的这场疫情,让很多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去年的春天,也让更多活着的人擦掉泪痕,重整行装,坚强前行。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前后分句句式不一致;
B.文段陈述主体不一致;
C.前后分句不符合时间逻辑。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横线句子“武汉的樱花又如约向游人露出了笑脸,全国各地的工厂企业也恢复了往日的喧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约”“露出了笑脸”把“樱花”人格化。
A.比喻,把“手指”比作“削葱根”,把“唇色”比作“朱丹”
B.夸张,“参差十万人家”,夸张。
C.拟人,“知”把“红药”人格化。
D.借代,比喻,“铁衣”,盔甲,这儿借代士兵;“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波浪线的语句“2020年开始的这场疫情,很多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去年的春天。更多活着的人重整行装,擦掉泪痕,坚强前行”有三处语病:
①中途易辙。本句的主语应是疫情,“很多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去年的春天”句偷换主语,在句前加上“让”。
②中途易辙。本句的主语应是疫情,“更多活着的人……”句偷换主语,在句前加上“也让”,同时把句前的“。”改为“,”。
③语序不当。“重整行装,擦掉泪痕,坚强前行”语序不当,改为“擦掉泪痕,重整行装,坚强前行”。
最终改为:2020年开始的这场疫情,让很多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去年的春天,也让更多活着的人擦掉泪痕,重整行装,坚强前行。
21.①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
②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作品精打细磨;
③真心,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引起观众共鸣。
22.(1)《典籍里的中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典籍里的中国》带领我们打开典籍,对话先贤,实现了古今“双向穿越”。让我们知道生命源起何处,更懂得脚步迈向何方。
(2)《唐宫夜宴》:一群圆润讨喜的唐朝小姐姐从博物馆里“满血复活”,款款而来。她们穿过彩墨渲染的山岭,越过富丽堂皇的宫殿,灵动又娇憨。现实和虚拟交织,情感和文化交融,演绎出一场视听盛宴。
(3)《你好,李焕英》:这是一部拍给妈妈的电影,它带我们回到妈妈的青春岁月,见证她在成为母亲前的懵懂和悸动,以喜剧的形式温情缅怀母亲,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的交织中收获感动与共鸣。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舞蹈以女乐官进入皇宫进行宴乐表演为基本情节,舞台设计与电视转播借助高科技手段为穿越时空的舞者提供了令人震撼的背景环境”可知,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
由“《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母的思念倾注于影片创作全过程”可知,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作品精打细磨;
由“这些‘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可知,真心,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引起观众共鸣。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颁奖词的能力。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颁奖词应该将三部作品的优点表述出来,能体现“我最喜欢的春节档节目”的特点。根据这个方向,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总结相关关键点:
《典籍里的中国》可结合“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等进行概括:精神的血脉延绵、实现了古今“双向穿越”等特点。
《唐宫夜宴》可结合“处处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舞台设计与电视转播借助高科技手段为穿越时空的舞者提供了令人震撼的背景环境。妆容、服饰、舞姿、背景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千年之前的那个传奇时代。而当代舞者的一颦一笑,则让凝重变得灵动、让传统融入当下”等进行概括:现实和虚拟交织,情感和文化交融,演绎出一场视听盛宴。
《你好,李焕英》可结合“让广大观众体验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等进行概括: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的交织中收获感动与共鸣。
再结合颁奖词的要求,结合作品的精神内核特点、艺术手法等进行评述即可。注意不少于80字。
23.例文:
温情研翰墨,劲笔绘宏图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温情研翰墨,劲笔绘宏图”。
何为教育?教育应该关注什么?诚然,这个话题无比宏大。而在我心中,好的基础教育,恰如成功的水墨之作。执笔者须有心用情,细细研磨,始有温润灵动之墨,再以如椽劲笔蘸之,起笔高远,而力透纸背,绘就人才宏图。一言以蔽之,兼具耐心培育的温度,着力落地有为的深度,成就时代所需的高度,是为良好的教育。
教育应保持温度,以真心真情培育丰盈之心。
未经打磨的我们正如一张白纸,若以冷墨泼之,则易曲皱而失形,这正是当下培训班漫天飞之现状。据调查,经历填鸭式应试培训的学生,大多数比同龄人拥有更低的学习热情,又遑论社会责任感与家国使命感。与此相反,一位名叫齐海亮的爸爸,选择中断女儿的学前教育,以小车载之环游大江南北,不仅为女儿提供了丰盈童年,也使她亲睹社会现实,感受世界的温暖。唯有以温度关怀学生身心需求,以温度发现学生禀赋,因材施教,让接受教育不再是“受苦”,才能点燃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热度。
教育应注重深度,以求实之思锻炼实践之能。
作为高三毕业生,回顾三年题海遨游,自是感慨良多。而最大遗憾处,便在于精通了考题解法,却对生活中种种困局不解皮毛。好的教育,应让学生在深入剖析知识,在解决试卷问题的基础上,将其深化为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而非纸上谈兵者。被问及选才标准时,袁隆平院士回答:“我就看他能不能下地。”因此,教育的目光应抽离山般高的试卷,投向脚下这片土地,使所学皆落地,所育皆有为。
教育应具有高度,以时代所需塑造新型人才。
“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停时。”时代在发展,在日益“黑箱化”的世界,传统职业正面临快速消亡的危机,我们的教育亦应紧随时局。高中毕业后,我在专业选择时也历经了一番纠结迷茫,也从中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忽视了对专业的劳动能力的培养?我们是否能经受住职业更新的考验?因此我坚信,我们学子需要有高度的教育,紧迎时代之变,以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根本目的,以知识打基础而又不停滞于旧有认知,而是适时更新,应变求存。
我也欣喜地看到,中国已然向教育的远景未来迈出脚步:家庭教育重新释放温度,综合实践教育力求育人深度,人才强国战略站位有高度……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我们当不负殷殷之期待,在教育的春风化雨下,砥砺前行,劲展宏图!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结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
材料解读这是一道有关“教育问题”的作文。材料首先指出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发言引发热议。
一是指出如果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强调只关注分数的片面性。
二是指出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是指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指明教育的方向和终极目的。
写作要点:
①要有观点,明确“教育应该关注什么”。
②要有分析,结合自身体验与思考分析教育的意义等。
③要有建议,就分数与教育之间的矛盾畅谈解决方案。
④要有情境,发言稿要有现场交流及对象感。
【立意】
1.厚植实践沃土,培育工匠精神;
2.科学筹划教育起跑线,完善优化高考指挥棒;
3.好的教育需要家校共襄共建,是渗透到生活中每个时间单元的活动;
4.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应将考试评价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让体育教育助力实现中国梦;
5.以爱为名,承担教育责任。
|